20世纪以来,人们把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和胴体瘦肉率作为猪的主要育种目标性状。30年前,由于超声波活体测膘技术的应用,加速了胴体瘦肉率的遗传进展。据报道,背膘厚、眼肌面积和胴体瘦肉率的年遗传进展,分别为:-0.1~-0.5毫米、-0.2~-0.5平方厘米和0.3%~-0.6%。因此,欧洲一些国家的育种者主张不再把胴体瘦肉率纳入育种目标,因为背膘厚已降低到需要的程度。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还应该将胴体瘦肉率包括在育种目标中。
提供优质的鲜肉和加工制品,是养猪生产的主要目的。因此,肉质改良也为育种者所关注。肌内脂肪含量(IMF)是衡量猪肉质品质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2%~3%是鲜肉的理想水平,含量低于此范围时,肉嫩度和风味变差。随着胴体瘦肉率的提高,肌内脂肪含量大幅度下降,如丹麦在1978—1992年间,长白猪、约克夏猪、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的肌内脂肪含量下降了50%,如长白猪和约克夏猪仅为1%左右,杜洛克猪也由4.15%下降到2.05%,如果这个指标不纳入育种目标,肉质变劣将发展到使消费者难以接受的程度。此外,猪应激敏感基因(Hal-)和酸肉基因(RN+)对肉质变劣有着严重的影响,也应纳入育种目标。
21世纪猪的育种目标,必须根据未来的市场及消费的不同需求不断调整,开放的世界和特殊的市场要求有不同的育种目标和丰富多彩的系群,在保持和适度提高胴体瘦肉率的前提下,要继续提高瘦肉组织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加强对繁殖性状,肉质,母猪的使用年限和抗病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