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的种植方法是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4 17:27:26
字号:

 萝卜目前主要栽培品种有大棚大根、四季小政、天春、四月早生、白玉春等,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萝卜的种植方法,一起来看看。

萝卜的种植方法是什么

 萝卜的种植方法

 一、萝卜的生长发育及环境条件要求

 1、萝卜的生长与发育

 萝卜的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营养生长期、幼苗期和肉质根生长期。

 (1)营养生长期

 发芽期:从种子萌动到两片子叶展开为发芽期。依靠种子内部贮藏的养分使 其萌动,子叶出土。要求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高山种植,此时期约需3-4天。

 幼苗期:幼苗第一片真叶展开到“破肚”为幼苗期。大中型萝卜一般已出现4-7天片真叶。要求较高的温度和较强的光照,幼苗才能充分发育,此时期需15天左右,由于真根不断生长,而外部的初生皮层不能相应的生长和澎大,引起初生皮层破裂,称为“破肚”,以后的肉质根的生长加快,此期必须防止幼苗拥挤徒长,要及时间苗、定苗。用地膜覆盖栽培每穴播种1粒,不需间苗,但应培土。

 肉质根生长期:由肉质根破肚到收获都为肉质根生长期。此期肉质根进行次生生长,细胞间隙也不断增大,形成横向生长,因而肉质根由幼苗期的细长形状逐渐加粗,显示出品种特征。这一期生长情况不同,又可分为叶部生长旺盛期和肉质根生长旺盛期。

 (2)生殖生长期

 萝卜是二年生蔬菜,在冬季低温条件下通过春化阶段,次年春季在长日照条件下通过光照阶段,植株通过阶段发育后花芽分化、抽苔、现蕾、开花结实,完成其生活周期。一般需要20-30天,花期的变化极大,一般30天左右,长的达40天,到种子成熟,还需要30天左右。自抽苔开花,同化器官制造的养分及肉质根贮藏的养分都向花苔中运转,供给抽苔开花结实之用。抽苔开花后,萝卜的肉质根变成空心,失去食用的价值。为了留好种子,这时期需要供给充足的水肥,当种子接近成熟时期又需要干燥,以利种子成熟。萝卜新品种选育、繁种在高山可进行,但目肖只是生产鲜菜而没有制种,所以不让植株通过生殖生长阶段。

 2、萝卜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萝卜种子发芽最适宜的温度20-25℃,开始发芽温度为2-3℃。幼苗期可耐25℃的较高温度,也能忍耐短时间-2至-3℃的低温。叶片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8-22℃,内质根最适生长的温度为15-18℃。高于25℃植株生长弱,产品质量差,所以萝卜生长的适宜温度是前期高后期低,高山萝卜栽培往往是前低后高,如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则可不受温度的影响,目前,选用韩国耐寒品种,适应范围广,前期温度略低只要不低于10℃,生长和品质也都不受影响。夏秋季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也有利于营养积累和内质根的膨大。

 (2)光照: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植株生长健壮,产品质量好。光照不足则生长衰弱,叶片薄而色淡,肉质根形小、质劣。

 (3)水分:在萝卜生长其中,如水分不足,不仅产量降低,而且肉质根容易糠心、味苦、味辣、品质粗糙;水分过多,土壤透气性差,影响肉质根膨大,并易烂根;水份供应不均,又常导致根部开裂,只有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5-80%,空气湿度80-90%的条件下,才易获得优质高产的产品,地膜覆盖栽培可以节水保水,是高山种植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4)土壤和营养:萝卜适宜于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保水和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为最好。土层过浅,心土紧实,易引起直根分歧;土壤过于粘重或排水不良,都会影响萝卜的品质。萝卜吸肥能力强,施肥应以迟效性有机肥为主,并注意氮、磷、钾的配合。特别是肉质根生长盛期,增施钾肥能显著提高品质,除了肥料三要素外,多施有机肥,补充微肥是萝卜必要的营养成份。

 二、栽培季节和供应期

 依照萝卜栽培季节,分秋萝卜,一般7月中下旬播种。9月中旬收获,如气候适宜,则产量高、品质好;夏秋萝卜,5-6月播种,7-8月收获,播种过早,易先期抽苔,主作秋淡补充。

 作为反季节萝卜栽培,依品种不同,一般800?1200m的中海拔地区4-5月开始播种,6-7月收获,高海拔地区5-7月播种7-9月收获。高山萝卜栽培利用冬性强的品种,种植两熟,可从6月上市到10月结束。

 三、品种选择

 适宜半高山和高山种植的萝卜品种,选用品种要本着早熟,耐寒、高产、优质的原则进行。目前由于红萝卜市场需求量小,所以夏秋栽培的白萝卜为主。

 四、栽培技术

 1、整地施基肥

 根据不同的品种选择栽培地块,一般大型品种入土深的萝卜,要选择较深厚的土壤,中小型品种可选择土层较浅的地块,种萝卜的地须及早深耕多翻,打碎耙平,耕地深度要翻26?40cm以上。作畦方式,采取深沟高畦,以利排水。

 萝卜施肥要以基肥为主,并注意磷肥的配合,一般在整地或播种前施入畜禽栏粪2500-4000kg,火土肥5000kg,过磷酸钙15-20kg。湖北省宜昌、恩施等地高山蔬菜基地种植夏秋萝卜,一般666.7m2(亩)施农家肥(猪、羊、牛栏肥)3000kg,施氮、磷、钾复合肥100kg作基肥,效果很好。无公害化生产,应以施肥生物有机肥为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如湖北省宜昌“禾润”牌生物有机肥,每亩施基肥100kg,加北京“牧禾”牌生物肥3kg,投资小,效益高。

 高山和半高山作夏秋栽培萝卜,不同季节选用栽培方式不同,4-5月播种,在海拔800-1200m地区,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一般2.2尺一带,即沟1尺,厢面1.2?1.4尺,开沟、施肥、起垄(高畦)后,待下雨足墒后迅速覆盖地膜,地膜采用1.8尺宽玉米地膜即可。在海拔1300-1800m地带种植,6-8月播种可不覆地膜,在海拔低于700m的地带5-7月种植萝卜,其高温造成产量低,品质差。

 2、播种

 萝卜的播种量因品种不同、种子的饱满程度、发芽率、播种方式和栽培季节不同而不同。在播种前,应严格检查种子质量。进口白萝卜品种或南畔州白萝卜品种点播,每穴1粒或2粒,每666.7m2(亩)播7600?8000穴左右,用种量为90-100克。

 点播的田块,应先在地膜行中打眼,一般一厢种植2行,行距7-8寸,株距6-7寸,一穴留一株,打眼深半寸,然后放种,放种后,掩营养土(因地制宜配备的细肥土),以膜平口,整块田播完后应用喷雾器,均匀将穴面掩的土上喷少量水,达到掩土湿润为宜。露地不覆地膜的种植方式,采取2?2.1尺一带,其它操作与地膜覆盖栽培相同。

 3、田间管理

 (1)及时间苗:应掌握早间苗,分次间苗、晚定苗的原则。点播品种留苗1株,间苗时应把遭受病虫害的、生长衰弱、畸型、不具原品种特征的幼苗拔掉。定苗后将行间细土或是专配的细肥土小心培苗,不使苗子弯曲。

 (2)追肥与浇水:正确地施用肥水,使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长平衡,是获得萝卜优质高产的关键。在管理中,前期应促进叶片和吸收根的健壮生长,为后期肉质根膨大奠定物质基础。但是当营养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又必须加以控制,促进养分及时转运贮藏器官。肉质根迅速膨大时期,必须保证叶片有较长的寿命和较强的生活力,使之制造更多的营养物质,保证肉质膨大。

 萝卜在生长中,需肥量大,除施基肥外,还需看苗施追肥,在直根生长前期,追施一次速效性氮肥,配合叶面喷施1?2次生物肥。促进同化叶和吸收根生长,在肉质根开始膨大期,即“破肚”以后,应重施追肥,可结合浇水施入腐熟人粪尿,并增施磷钾肥,促使营养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地力瘠薄或基肥不足,可在苗期施用少量的速效性氮肥,效果较好,生长期短的小型品种可少追肥。施肥时,注意不能创伤苗子,在两穴之间打一小孔后,放入肥料,再掩土。生产上,基肥充足,追肥最好采用叶面施肥。

 萝卜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播种时要供应充足的水分,才能发芽迅速,出苗整齐,幼苗至“破肚”前一段时间要少浇,以利直根深扎入土层,叶旺盛生长期,要适量的浇水,以保证叶片的生长。到肉质根生长盛期,要保证土壤湿润,防止忽干忽湿。这时如果水分供应不足,不仅影响肉质根的膨大,也将使须根增多、质地粗糙,导致糠心,土壤水分过多,应及时进行排水,以防止腐烂病的发生。地膜覆盖栽培是解放水分不均匀的好方法之一。

 (3)中耕除草:露地栽培的萝卜,播种出苗后,如果遇下雨或浇水造成土壤板结,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对于大中型萝卜,幼苗期至封行前,一般要中耕1次,使土壤保持疏松状态。中耕结合除草,后期应结合根防培土。地膜覆盖栽培的萝卜,只需及时扯去行间、沟中的杂草,不须中耕。

 (4)病虫防治:萝卜在播种后,应及时用90%晶体敌百虫或者48%地虫网尽1000倍喷雾于土表,以防治金针虫、地老虎及黄曲条跳甲虫(幼虫)。幼苗期,用70%的艾美乐水分散剂0.5克兑水15kg喷雾1次,防治蚜虫危害。

 萝卜的病害主要有细菌性黑斑病,防治方法,除选用抗病品种,搞好轮作换茬、控制种子和田块带菌外,还要使用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时,于发现初期喷洒30%猛克菌粉剂500倍液或72%细菌特克3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喷雾,7?10天一次,连续防治。

 萝卜在肉质根生长期也是叶片旺盛生长时期,此时,应防治菜青虫,甜菜夜蛾等食叶害虫,一般用10%除尽1500倍液或5%卡死克2000倍液或2.5%绿色功夫乳油3000倍液喷雾,7-10天一次。

 反季节萝卜的病害一般很少,主要有病毒病、细菌性黑斑病。病毒病一般用1.5%植病灵II号800倍液或20%病毒二清或25%病毒特杀粉剂25克兑水15kg喷雾1-2次。细菌性黑腐病发生地块较少,目前用农用连霉素、新植霉素防治有一定的效果。此外,萝卜栽培要注意轮作,选择无病地块种植,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两年以上的轮作。

 萝卜的食疗价值

 消化方面

 食积腹胀,消化不良,胃纳欠佳,可以生捣汁饮用;恶心呕吐,泛吐酸水,慢性痢疾,均可切碎蜜煎细细嚼咽;便秘,可以煮食;口腔溃疡,可以捣汁漱口。

 呼吸方面

 咳嗽咳痰,最好切碎蜜煎细细嚼咽;咽喉炎、扁桃体炎、声音嘶哑、失音,可以捣汁与姜汁同服;鼻出血,可以生捣汁和酒少许热服,也可以捣汁滴鼻;咯血,与羊肉、鲫鱼同煮熟食;预防感冒,可煮食。

 泌尿

 各种泌尿系结石,排尿不畅,可用之切片蜜炙口服;各种浮肿,可用萝卜与浮小麦煎汤服用。

 其他方面美容

 可煮食;脚气病,煎汤外洗;解毒,解酒或煤气中毒,可用之,或叶煎汤饮汁;通利关节,可煮用。

 种植方法、整地施肥

水稻浅、湿、干灌溉,是控制灌溉技术的一种,是浅、湿、干灵活调节的一种节水灌模式。它既不属于充分灌溉,也不属于非充分灌溉范畴。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度进行水分胁迫,会使水稻产生一种耐旱性,而不会导致减产。插秧、返青阶段,保持2周浅水,分蘖前期浅湿灌,分蘖期至拨节期适当晒田,孕穗至开花浅水,灌浆成熟期则干干湿湿,适当晚断水,做到后水不见前水,是一种促控结合,适时供水调氮的灌溉技术,其特征是浅灌与湿润相结合,适时晾(晒)田,构成浅湿交替,浅、湿、干灵活调节的灌溉方式。浅湿干灌溉的原则是浅水灌田,“浅”为30mm,待自然消耗后,田面呈一定湿润状态,“湿”0mm,“干”为土壤含水量控制的下限值。为如此反复。灌水之间的无水层时间应使浮泥沉实,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使水稻省水低耗,高产稳产。

 一、推广浅、湿、干灌溉技术增产的机理

 1.防止水稻根系早衰,消除生产障碍。

 2.符合水稻的需水规律和要求,发迹了传统的淹水灌溉习惯。即满足水稻的生理需水,又节省了生态需水,在保证增产的前提下,降低了灌溉定额,提高了灌溉水的经济效益。

 3.使水、肥、气、热等因素得到合理调整,提高了土壤肥力,并为水生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有利于各个产量构成因素和高产方向转化。能促进水稻生育性状的改善,有效分蘖率高、秆壮、防倒伏。

 5.改善稻株的体结构和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控制和减轻病虫害。

 6.推广浅湿干节水栽培是发展水稻生产的需要,是长久之计。

 二、浅、湿、干控制灌溉?可有效提高水层温度,从而提高水稻结实率

 水田的水深3cm为一般浅水,比之深的为深水。水稻的返青受水温的支配比气温更强。水稻生育的最高水温为30-34℃,而返青期的水温在14-15℃到20℃之间,随水温上升,总干重增加比率较大。秧苗素质不同,返青好坏不一。与壮苗比徒长苗和老化苗等弱苗的返青界限温度高,低温返青不稳定。根据秧苗的素质,移栽后的水层管理不同,秧苗素质不良的更要加强以水保温的管理。移栽后的水深1-2日为4-6cm,其后3-5cm浅水。气温高有光照时浅水(苗高1/3左右),低温时深水护苗(苗高3/4左右)。

 分蘖期到有效分蘖终止期,要以水保温并促进肥效。发生分蘖的界限温度生理上为13℃左右,适用的为15-18℃。适宜的水温为16-30℃,茎数以23℃左右时增加最多,特别是昼夜温差大时(夜间15℃、白天30℃以上)分蘖多。

 株高伸长的适宜水温为25-30℃,17℃以下伸长明显受抑制,界限水温为11-12℃。叶数增加的适宜水温与株高略同,界限水温略低为9-11℃。温差较大时对叶数增加有利。根的伸长比地上部伸长适温略低。分蘖期水温越高越好,水温低于23℃将延迟出穗。分蘖期的气温、水温常比分蘖发生的适宜水温低,所以要尽量提高水温,力争接近分蘖期的适温。特别是井灌区采取综合增温措施,确保分蘖期进田水温16℃以上,减数分裂期18℃以上,抽穗开花期22℃以上。

 三、浅湿干灌溉的作用

 1.促进水稻的生育和成熟

 田面无水层湿润状态时,土壤昼夜温差变化大,土温日变幅增大可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在水稻生育后期,浅湿灌溉白天升温快,温度高,有利于稻株的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也有利于干物重积累。水稻自移栽至成熟,浅湿灌溉可使田间水积温增加120℃,这对水稻生育和加速后期成熟都有重要作用。

 2.防止黑根和早衰

 实行浅湿灌溉创造了大气向土壤直接供氧的条件,起到了有效地增强根系活力的作用。发生黑根的水稻,吸收机能受到损害,养分不足,群体发育不良,不仅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还会发生赤枯病、胡麻斑病等生理病害,而导致减产。浅湿灌溉改善了土壤环境,增强了根系活力,可以防止黑根和早衰。

 3.改善水稻生长形态,促进生育适时转化

 浅湿灌溉在水稻生育前期起到了经常放露晾田的作用,促进根系发达,蹲苗稳长。中期晾田控制无效分蘖,达到群体协调生长发育,植株呈丰产长相,顶三叶耸而直立,地面上一、二节间短,茎杆粗壮,增强抗倒伏和病虫害能力。在生育后期干干湿湿,收到以气养根,以根保叶的效果,使水稻活根活叶成熟,浅湿灌溉,促控结合,还具有促进生育转化和提高结实率的效果。

 4.浅湿灌溉可以避免和减少田间水分流失

 浅湿交替中自然放露晾田,避免了不必要的明排水。大大减少了土壤渗漏和提高降雨的利用率。浅湿灌溉对水稻腾发量强度发生影响,也使水稻耗水量减少。

 四、浅、湿、干灌溉好处

 1.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益,浅湿干亩用水量为400-450立方,亩产量550-600kg,1立方米水生产稻谷1.3kg。淹水灌亩和水量560-700立方,亩产量是510-550kg,水的生产效益是0.9左右。

 2.稻田状况得到改善.稻田积温增加,据调查,从移栽到成熟田间水温增加76.2-165.2,土壤积温增加63.5。稻田土温日温变幅大。芬蘖期田间土温:湿润的温差6.4-7.3,水层淹灌仅为5-6。昼夜温差:湿润灌为4.2-4.6,淹水灌为3.8-4.0。土温日变幅大,可促使分蘖早生快发。在生育后期抽穗至乳熟期的昼夜温差,温润灌为2.6-3.1,淹水灌的为1.6-1.7。浅湿干灌溉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浅湿干灌溉光照好,淹水光照不足。

 3.有利于提高产量。浅灌比长期淹灌的,在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上均有增加。如黎优57浅湿灌146粒,长期淹灌108粒;结实率分别为91.14%和90.17%;千料重加1g;亩产14.0%。

 综上所述,浅湿干灌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使水稻根系发育良好,吸收土壤和肥料氮的有效性增强,促进氮素向籽粒运输,提高肥料氮的有效性。而且它实行人为调亏,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生理特性,在分蘖等需水敏感期实行人为胁迫,造成适度干旱,而在拔节和抽穗开花期又保证供水,这样对水稻的群体结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控作用,实现了水稻高产基础上的在增产。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47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