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 《郑成功传》
[原文]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乃规取台湾.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
荷兰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
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谴归国。
成功乃。
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令诸将移家实之。 (《清史稿·列传十一·郑成功传》)郑成功于是计划收复台湾。
台湾和福建海中岛是为荷兰红毛人所占领。荷兰人建了两座城,一个是赤嵌,一个是王城。
他的港口叫做鹿耳门。荷兰人仗着鹿耳门港口的水浅不能够渡船,并未加以防备。
郑成功挥军而至,鹿耳门水位突然上涨一丈有余,大小战船首尾相接径直驶进。(于是)红毛人弃赤嵌城而走,据守在王城。
郑成功派使者对荷兰人说:“这里的土地本来是我国所有,就应当归还我国;(如果能够答应归还的话)城中的珍宝任凭你们载运回国。”围城大概有一个月,红毛人剩下的仅一百多人,城终于被攻下。
(郑成功把红毛人)都遣送回国。郑成功于是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台湾周围千里,土地富饶肥沃,招漳,泉州,惠州,潮州四地的百姓,开荒辟地,人口聚居,(郑成功)让众将士搬家来这里来充实这座城市。
2. 施琅传全文翻译施琅传翻译
原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芝龙降。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时成功已死,其子锦率众欲犯海澄。琅遣守备汪明等率舟师御之海门,斩其将林维,获战船军械。七年,琅密陈锦负隅海上,宜急攻之。召诣京师,上询方略,琅言台湾计日可平。事下部议,寝其奏。二十年,锦死,子克爽幼,诸将郑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上复投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二十二年六月,琅自桐山攻克花屿、猫屿、苹屿,乘南风进泊八罩。琅遣游击蓝理以乌船进攻,敌舟乘潮四合。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遂取澎湖。克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克爽率属剃发,迎于水次,缴延平王金印。台湾平。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命允行。琅又疏请克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俱诣京师。诏捷克爽公衔。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
译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早先任明朝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清军平定了福建,施琅随郑芝龙降清。跟从郑芝龙征战广东,平定了顺德、东莞等地。郑成功占据了海岛台湾,要招纳施琅,施琅不听从。郑成功捉拿了施琅,并拘禁了他的家属。施琅用计得以逃脱,他的父亲太宣、弟弟施显以及他的子侄都被郑成功杀害。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为水师提督。当时,郑成功已死,他的儿子郑锦带领部下打算进攻海澄。施琅派遣守备汪明等人带领水军在海门抵挡,杀死了郑锦的将领林维,缴获了战船武器。康熙七年,施琅秘密向皇上陈奏郑锦在海上据险顽抗,应抓紧时间攻打郑锦。皇上召施琅到京,向他询问平定台湾的方法策略。施琅说,台湾很快就可以收复。皇上将收复台湾之事下到部里商议,部里止息了施琅的奏议,康熙二十年,郑锦病死,他的儿子克爽尚年幼,将领郑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内阁太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荐了施琅(以前他的水师提督之职被裁掉)。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并伞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从桐山发兵攻占了花屿、猫屿、草屿,顺着南风进军并停泊在八罩。施琅派遣游击将军蓝理用快船进攻,郑军军船乘着潮水从四面汇合。施琅坐着主帅太船;中进对手水阵中,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但他继续督战,没一点儿退却,终于攻取了澎湖列岛。郑克爽非常惊恐,于是派遣使者到施琅军中求降。施琅向皇上送了陈述受降的奏本,皇上同意他的意见。八月,施艰带着清军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郑克爽率领部属剃了头发,在水次迎接施琅,并上缴了“延平王”金印。台湾平定。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有人提出将在台湾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在奏疏中说,台湾虽然是一个远离太陆的海岛,但它是一个关系着苏、浙、闽、广四省安危的形势险要之地,绝对不能放弃。并且绘了台湾地图呈给皇上,皇上下旨同意实施他的意见。施琅又陈述了请求皇上允许郑克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一起到京城的意见。皇上下诏授给郑克爽爵位。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
3. 张亮的文言文《中兴遗传序》的全文翻译作品译文 : 庚戌年十一月,我从扬州回家,与陈子灿同船。
子灿时年二十八岁,爱好弄枪使棒,我给他讲授《左传》中的兵谋兵法时,趁机问:“你走南闯北,碰到过奇异之人吗?”子灿向我讲述了大铁椎的事,于是我写了《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
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见了大铁椎。宋是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搏击,七省爱好技击的人都来向他学习武艺,人们因他长得雄伟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
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善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小时候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 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
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象锁上的链子,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象湖北一带的口音。
问他家乡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我们同住一个寝室,到半夜,客人说:“我走了。”
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陈子灿见窗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
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 *** 袜子,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很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
陈子灿一觉醒来,客人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有一天,客人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大名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然而你的武艺全不顶用,我走了。”
宋将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
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我到某处决斗。”宋将军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
客人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宋将军向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客人的本领,就竭力请求客人同往。
客人没办法,就带他一起走。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客人送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你只许观看,千万别作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
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客人骑马飞驰而下,吹了几声觱篥。
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拥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客人,客人大喊着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
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客人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
忽然听到客人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滚滚,朝着东方飞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4. 初中历史总复习提纲(人教版)历史复习提纲(一)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我国最早的人类: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会制造工具并知道用火2.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到二十万年,他们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并过着群 居生活3.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他们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 系结合起来的氏族4.(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5)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人距今约七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1)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 (2)使用磨制石器,耒耜翻地耕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制作陶器 (5)饲养家禽 (6)制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1)以粟种植为主的半田农业 (2)制作石器,骨箭头 (3)住半地穴式房子,定居生活(4)饲养猪狗 (5)纺织、制彩陶 (6)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山东大汶口(1)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2)农耕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农具发达(3)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4)陶器有黑、白陶,质量好三、华夏之祖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炎帝黄帝部落结合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2.黄帝—“人文初祖”:(1)黄帝的贡献:①黄帝建造宫殿,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 基础 ②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3.尧、舜、禹的“禅让制”: (1)“禅让制”: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尧做他的继承人。
舜年老后,采取 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2)禅让制的实质:禅让制的实质是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3)原始社会解体:生产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出现→氏族贵族→早期奴隶 ↓ 主战俘、犯罪欠债的平民→早期奴隶四、夏、商、西周的兴亡1.夏朝的兴衰:(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社会开始了(2)禹死后,启即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3)夏朝的标志,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4)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5)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桀是最后的国王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1)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2)经几次迁都,最后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3)公元前1046年,,纣是最后一个国王,周朝武王与商朝在牧野大战,商朝结束(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3.西周的分封制(1)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目的)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 随从天子作战。
(内容)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3)西周等级示意图: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五、灿烂的青铜文化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2.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业上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2)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3.奴隶的悲惨生活:(1)没有人生自由,被随意买卖转让(2)人牲(3)人殉六、春秋战国的纷争1.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封建社会(2)春秋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前提:王室衰微(3)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原因:{实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威望:尊王攘夷、战争(4)公元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从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争霸影响:①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②小国被消灭了,出现了疆域较大的国家2.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目的:兼并和统一(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七、大革命的时代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农具演变过程:石器→骨头→青铜→铁(2)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具发展历史上的一 次。
5. 文言文《奇零草》自序出自哪份试卷作品名称:奇零草序 作品年代:明代 作者:张煌言 文学体裁:散文[1]?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余自舞象[1],辄好为诗歌。
先大夫虑废经史[2],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3],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
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4],[liáo]甲敽干[5],凡从前雕虫之技[6],散亡几尽矣。于是出筹军旅[7],入典制诰[8],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
及胡马渡江[9],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10],一切皆付之兵燹中[11],是诚笔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12],经今十有七年矣。
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13],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
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14],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
戊子秋[15],节移于山[16],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17],率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18]。
然残编断简,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国陷[19],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20]。
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 丙申[21],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
戊戌[22],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己亥[23],长江之役,同仇兵熸[24],予以间行得归,凡留供覆瓿者[25],尽同石头书邮[26],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27]。
年来叹天步之未夷[28],虑河清之难俟[29],思借声诗以代年谱。 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
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30],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31]。
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故所订几若广陵散[32]。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33],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34],流离蜀道,不废 *** ,后世至今,名为诗史。
陶靖节躬丁晋乱[35],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煕[36]。宋室既亡[37],郑所南尚以铁匣投史眢井,至三百年而后出[38]。
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39],亦云余行间之作也[40]。
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识。[1]?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舞象:古代一种武舞。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成童指十五岁以上。
后世以舞象代指成童。 [2]先大夫:指死去的父亲。
[3]登第:考中。作者二十三时中举人。
[4]倡大义于江东:指公元1645年(顺治二年)南明弘光王朝垮台后,清兵南下江南,钱肃乐等起兵浙东,派张煌言迎立鲁王朱以海为监国,号召东南抗清事。(见全祖望著《年谱》) [5][liáo]:缝缀。
[liǎo甲]:把甲胄缝合起来。敽(jiǎo):系,连;干:盾牌。
敽干:把盾牌上的绳系好。语出《尚书·费誓》:“善[liáo]乃甲胄,敽乃干。
这里的意思是做好战前准备。 [6]雕虫之技:代指诗歌写作。
[7]筹:筹划。 [8]入典制诰:入朝掌管起草诏令。
张煌言起兵后,鲁王曾授以翰林院检讨知制诰的官。 [9]胡马渡江:指清兵南下。
[10]疏草:指作者自己给鲁王上书的底稿。代言:指替鲁王起草的制诰。
[11]兵燹(xiǎn):兵火。 [12]丙戌: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
[13]提师:领兵。 [14]丁亥:公元1647年(清顺治四年)。
[15]戊子:公元1648年(清顺治五年)。 [16]节:符节。
代指主将。顺治五年张煌言到上虞招集义兵,入平冈山寨。
(见赵元谦撰《年谱》) [17]庚寅: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 [18]己丑: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
[19]辛卯:公元1651年(清顺治八年)。昌国:这里指舟山。
[20]笥(sì):盛物的方形器物。靡有孑遗:一个也没有剩下。
[21]丙申:公元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前一年张煌言等曾联合郑成功部队收复了舟山。
这一年,舟山又被清兵攻克。 [22]戊戌:公元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
[23]己亥:公元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 [24]同仇:《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后沿用为“战友”的意思,这里指郑成功。熸(jiān):火熄灭。
指郑成功战败。 [25]覆瓿(pǒu):盖罐子。
汉代刘歆曾说扬雄的《太玄》将来只能盖盛酱的罐子。后以覆瓿比喻著作没有什么价值。
这里是作者自谦的话。 [26]石头:地名。
在江西省南昌市北。石头邮书:典见《世说新语·任诞》:晋代殷羡,字洪乔,为豫章太守,临去,都人托他带信百余封。
殷羡行至石头,把书信全部抛入水中,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指寄信的人)。”这里借指作者的文稿全部沉水。
[27]职九之厄:厄运。 [28]天步:指国家的命运。
夷:平,安定。 [29]河清之难俟:《左传》襄公八年引逸诗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古人认为等待黄河澄清,是不可能的事。这里借以比喻等待乱世平定遥遥无期。
[30]楮(chǔ):桑类的树,皮可制桑皮纸。这里代指纸。
[31]全鼎一脔:整锅肉中的一块。 [32]广陵散:古曲名。
稽康善弹此曲。稽康为司马昭所害,临刑,索琴弹此曲,说:“《广陵散》于今绝矣!”(见《晋书》本传) [33]谬:这里是自谦之辞。
膺:受。节钺:任命大将时,皇帝给与受任者的符节的斧钺。
这里指作者任军事统帅。 [34]少陵:杜甫。
天宝之乱:公元755年(天宝。
6. 一钱落职全文翻译南昌有个人,他的父亲为国子监助教(学官名),他跟随父亲生活在京城。
偶然一次经过延寿字街,看到书店中有一个少年正在数着钱买《吕氏春秋》,正好有一个铜钱落在地上。这个人偷偷用脚踩上,等到少年离去然后弯腰去拾起来。
旁边坐着一个老翁,注视他了很长时间,忽然起来问这个人的姓名,然后冷笑而去。 后来这个人以上舍生(科举名词)的身份进入古代考试机构,通过面试任命,得到江苏常熟县尉的官职。
于是整装去上任,拿着名帖拜见上级。 当时汤潜庵先生,是江苏的巡抚,这个人十次求见都没成。
巡捕传来汤大人的话说,这个人不必去上任了,因为汤大人已经上奏弹劾他了。 这个人问弹劾他什么事?回答说:“贪污。”
这个人想自己还没有上任,哪来的赃款呢?一定有误会。急忙要面见辩解。
巡捕进府禀报,又传汤大人的话说:“你不记得当年书店中的事了?当秀才的时候,尚且视一文钱如命;如今侥幸去做地方官,能不搜刮索贿,做一个戴纱帽的劫匪吗?马上解任走吧,别使一县的百姓都痛哭!” 这个人才醒悟当时问他姓名的老翁,就是汤潜庵大人,于是非常惭愧辞官走了。 原文: 南昌某,父为国子助教,随任在京。
偶过延寿字街,见书肆中一少年数钱买《吕氏春秋》,适堕一钱于地。某暗以足践之,俟其去而俯拾焉。
旁坐一翁,凝视良久,怒起,叩某姓氏,冷笑而去。 后某以上舍生入誊录馆,谒选,得江苏常熟县尉。
束装赴任,投刺谒上台。时潜庵汤公,巡抚江苏,十谒不得一见。
巡捕传汤公命,令某不必赴任,名已挂弹章矣。 问所劾何事?曰:“贪。”
某自念尚未履任,何得有赃款?必有舛错。急欲面陈。
巡捕入禀,复传汤公命曰:“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作地方官,能不探囊胠箧,为纱帽下之劫贼乎?请即解组去。” 某始悟日前叩姓氏者,即潜庵汤公,遂惭愧罢官而去。
此文出自清代沈起凤所著的《谐铎》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清朝中叶志怪小说集,沈起凤撰,成书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12卷,共122篇。书名《谐铎》,意思就是寓劝戒于嬉笑言谈之中。
沈起凤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出身于官宦家庭,乾隆三十三年(1768)二十八岁时中举,此后五次赴进士试,均落第而归。
二十六岁起曾在两淮巡盐御史衙门当了四年幕僚,大约四十六七岁起又先后在安徽祁门、全椒当过县学训导,晚年以选人客死都门。 沈起凤因会试屡不第,抑郁无聊,放情词曲自娱。
为人多才多艺,以小说、戏曲知名于世,所作戏曲不下三四十种,风行大江南北。 高宗南巡,官绅所备迎銮供御大戏,皆出其手笔。
今存有《报恩缘》、《才人福》、《文星榜》、《伏虎韬》四种,有剧目可考者,有《千金笑》、《泥金带》、《黄金屋》三种。妻张云,亦工诗文,颇享唱随之乐。
清中叶志怪小说集,沈起凤撰。作者痛感社会的黑暗,人世的险恶,在《谐铎》中锋芒毕露的是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警策性。
如《棺中鬼手》篇,对贪官污吏进行了嘲讽;《桃夭村》篇,揭露了当时社会贿赂公行、是非颠倒的现象;《村姬毒舌》篇,讥弄了新科状元以财势诱人的丑态。每篇故事,非神即鬼,非精即怪。
作者借题发挥,对于社会病态的解剖,人情世态的揭露,寓庄于谐,言简意深,颇具功力。再加上故事短小精焊,文字简练生动,大量运用夸张、对比、不协调、故意出错、轻重倒置、谐音等俳谐手法。
写出了一篇篇以谐入铎、寓庄于谐的作品,使本书在当时社会就得以广泛流传。《青灯轩快谭》评说:“《谐译》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
我想问你一下,如果我边看鬼谷子原文,边看战国策的话,我应该买那个版本的战国策呢,现在的书太多了,
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 。
2、距今约 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
3、 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
4、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 ,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6、北京人已经使用 。 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7、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人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 ,过着群居的生活。
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 和长江流域的 。
2、距今约 年的半坡聚落位于 ,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半坡聚落居民已种植 、 、 ,饲养 、 ,还经常去 、 。他们开垦耕地用 、 ,收割庄稼用 、 ,加工谷物用 、 等。
3、 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国是最早种植 和 的国家之一。其中,最早种植 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种植 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约 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 ,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种植 ,饲养 、 、 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在这些工具上 , ,这是工具制作技术的又一进步。
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 式的。几千年来, 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相传 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化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 。他还发明 ,开辟 ,使人们互通有无。
2、相传 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 发明了 。
3、距今约 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部落联盟。
4、 和 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黄帝之后过了很久, 、 、 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6、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 ”。
7、 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他采用 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又***民 , ,化水害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公元前21世纪,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是以 、 和
为代表。
夏朝开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也开始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在思想方面形成了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5、四大文明古国的有 、 、 和 。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1、约 年,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定都 。并组建 ,制定 ,设置 ,建立起 。
2、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 。夏朝灭亡的原因是:夏桀施行暴政;商部落日益强大。
3、约 年,商部落首领 ,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了桀,建立 ,建都在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4、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 把都城迁到 ,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 。
5、商代, 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
6、公元前1046年, 击败商朝军队,建立 ,定都 ,史称西周。
7、西周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各级贵族和平民可以从周王那里分到土地,只有使用权,但不能转让和买卖。农业上已有人工灌溉。手工业分工较细,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8、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公元前770年, 迁都 ,历史上称为东周。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 ,称为“授民授疆土”, 。
2、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和定期朝见周王述职等义务.
。
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意义在于:(1)诸侯国是周设在各地的据点,起着 的作用。(2)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3)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4、夏商西周社会以 区分尊卑等级。
5、夏商西周时期, 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王和大小贵族拥有很多奴隶,奴隶主要来源于
和 。
6、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夏商西周国家都建立了强大的 ,制定了严酷的 。
7、 配合暴力镇压,是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起着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级通过
的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起到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 时期。当时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其中最先称霸的是 。
2、 稳定内政以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举行的诸侯盟会上,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 在中原霸主地位。
3、楚军在 打败晋国,楚庄王跌升为霸主。
4、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历史上的 时期。晋国分裂成 、 、 三个国家,与原有的 、 、 、 并称“战国七雄”。
5、 称为“合纵”; 称为“连横”。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古书中把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描写为“ ”。
2、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 的发展。铁梨铧的出现,是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
3、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全生产成为可能。
4、“ ”、“ ”,反映个体生产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5、公元前356年, 开始变法。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意义。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是指 。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 开始的。
3、 是铜、锡、铅的合金。
4、 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1、 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 ”、“ ”两部分。
2、“ ”就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
3、“ ”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4、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 ”,主张以“ ”教化人民,以“ ”治国。
5、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教得到发展的是 ,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 论整理成《 》一书。
6、请简述“百家争鸣”。
7、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 ”治国;法家强调用“ ”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 ”治,也反对“ ”治,他们提出“ ”。
边看《鬼谷子》,边看《战国策》,其实效果并不好,因为《鬼谷子》的内容是系统理论,而《战国策》的内容则是按国别排序的具体实践。所以,当理论没有学懂或学完时,你无法在实例中,寻找出书中理论与实践相对照的具体应用。
因此,建议你至少将《鬼谷子》的前十一篇完全读懂后,再读《战国策》。这样你才能在《战国策》的故事中寻找到《鬼谷子》所讲述理论的应用实例。因为,《战国策》的任何故事中都没有说,应用了那条《鬼谷子》的理论,而且故事的讲述,也没有按照《鬼谷子》讲述理论的先后秩序排序,得靠你自己去寻找和对照。你也可以先读《战国策》,以了解当时“说辨”和“谋略”的作用。其实,《战国策》中的每一个说辨故事,都是一次谋略的策划和应用。
《战国策》的版本,最好选择贵州版的《战国策全译》,你可在新浪爱问·共享资料去查看,觉得可以后,再购买。
这里摘录一段我读《战国策》时的心得体会,以便增加你的感性认识。
读《战国策·东周策·东周欲为稻》有感
这是一则苏秦为他人而说服其他人的精典谋划案例。
谋划的目的,是为了让西周“放水”。游说的方式,则是让西周感悟到“放水”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这种把东周想要的利益建立在西周原本就想损害东周的利益上,由此可见,苏秦谋划的关联点,是建在西周“放水”所产生的危害比不“放水”更大的可能上。这例谋划的关联,还真是让人叫绝。但“放水”后,就不再管东周能否真正得利,这点却让人感觉到此计的短视。
读此文可见,鬼谷子“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的名言,在苏秦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不管其最终效果如何,只要当时行得通,又能得到双方的回报便可。
提要
在战国时代最有名的说客和谋士就是苏秦。他是中国梦想得到权力、金钱和荣耀的士大夫们的楷模。他的精彩言论和谋划主要在《秦策》《齐策》《楚策》《赵策》《燕策》等策中,“东周欲为稻”就是苏秦所使用过的一则精典谋划案例。
原文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译文
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东周为此而忧虑,苏子就对东周君说:“请让我去西周说服放水,可以吗?”于是去拜见西周君,说:“您的主意打错了!如果不放水,反而使东周有了致富的机会。现在东周的百姓都种麦子,没有种其他东西。您如果想坑害他们,不如突然一下子给他们放水,去破坏他们的庄稼。放下了水,东周一定又改种水稻;种上水稻就再给他们停水。如果这样,那么就可以使东周的百姓完全依赖于西周而听命于您了。”西周君说:“好。”于是就放水。苏子得到了两国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