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的环境保护与动物生态研究所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4:22:26
字号: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环境保护与动物生态研究所围绕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科研工作。近期和中期先围绕以下已经达成意向的项目开展工作,丰富、完善及拓展现有工作。中长期工作规划则考虑学科建设和发展、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新出现的动物学相关问题开展研究。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的环境保护与动物生态研究所

一 近中期主要工作内容有:

(一)、协助黔林洲集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高等学校节能示范项目——厌氧生物反应器的学校推广:以贵阳学院校园生态建设示范项目为切入点,配合贵州黔林洲集团完成厌氧生物反应器高等学校、中小学基地的推广。

厌氧生物反应器的城镇化进程:协助、配合贵州黔林洲企业玻璃钢沼气池、厌氧生物反应器由农村向城镇逐步推广,促进贵阳及其周边地区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建设的发展。

(二)、两湖一库环境测评与环境教育宣讲

围绕贵阳学院与两湖一库相关管理部门已经达成的意向,开展两湖一库环境现状评价、环境教育宣讲等大型公益活动。

(三)、两湖一库环境生物监测

争取在两湖一库基金委申报成功两栖动物作为两湖一库环境生物监测指标课题

二 中长期计划主要工作领域:

(一)生物防治与绿色植物源农药开发设计

对贵阳地区农作物、粮食、林业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对病、虫抗药性现状进行评估,推进贵阳市农药残留问题的解决,推进农林牧业生产绿色,健康环保。

(二)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保护利用

开展外来生物入侵控制研究,保护贵阳周边生态环境健康。开展入侵动物的风险评估及其管理调控对策研究工作。开展资源动物学的研究工作,开展贵阳周边动物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研究。

(三)开展两湖一库环境两栖动物生物监测研究

(四)开展两湖一库环境两栖动物养殖研究

(五)开展两栖爬行动物系统学、动物地理学、种群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

(六)开展生物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顺应国际社会生命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在生物工程学科领域开展相关工作,最终逐步实现生物工程技术在贵阳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与普及。与本研究中心各学科方向配合开展工作,争取申报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教学科研基地的建设立项工作,争取完成贵阳学院高级别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与省内外高等学校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培养工作,逐步实现贵阳学院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申报、获批。

(七)研究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新出现的动物学相关问题,尽可能提供解决方案。

动物生态所简介

动物生态所现有人员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后1人,博士1人,博士生1人。

近五年承担课题:

主持人 来源 项目名称 时间

1 魏刚 科技厅基金 贵州保护区两栖动物分布与生存环境研究 2006

2 魏刚 教育厅科研基金 锦蛇属基础研究 2004

3 魏刚 教育厅科研基金 齿蟾属种组系统发育研究 2007

4 魏刚 市科技局基金 蝌蚪治理两湖一库蓝藻研究 2007

5 魏刚 贵阳学院重点 贵州省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研究 2007

6 魏刚 科技厅基金 乌蒙山南缘两栖动物分布与生存环境研究 2008

7 张国洲 国家博士后基金 杀虫植物博落回的生物活性分析 2004

8 张国洲 贵州省省长基金 都匀毛尖本地品种资源的选育 2006

9 张国洲 贵阳学院基金 贵州高原杀虫植物筛选与活性成分分析 2008

10李灿 教育厅课题 气调技术防治中药材储藏期害虫药材甲的作用机理 2006

11李灿 省学位办课题 药材甲和烟草甲在气调作用下的比较毒理学研究 2006

12李灿 教育厅课题 材甲谷胱甘肽转移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性质研究 2007

13李灿 贵阳市科技局课题基于健康无残留的中药材储藏期害虫控制体系构 2007

14李灿 贵阳学院课题 药材甲和烟草甲乙酰胆碱酯酶生物化学性质研究 2007

15徐宁 贵阳学院课题 蛙科部分蛙类的染色体研究 2004

16徐宁 贵阳学院课题 沙河保护区两栖动物研究 2005

17徐宁 贵阳学院课题 臭蛙的种组研究 2006

18徐宁 科技厅基金 贵州保护区爬行动物分布与生存环境研究 2007

19王亚维 黔南州科技局课题 黔南杀虫植物筛选与生物活性分析 2005

20王亚维 黔南师范学院课题 杀虫植物紫菀的生物活性研究 2008

近五年发表论文:

1 魏刚, 徐宁, 张国防等.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J]. 四川动物, 2007, (2): 347-350.

2 魏刚, 李子忠, 江建平等. 齿蟾属的系统学研究进展[J]. 动物学杂志, 2007, 42(4): 169-173.

3 魏刚, 徐宁. 六盘水野钟两栖动物垂直分布及多样性研究[J]. 贵州科学, 2004, 22(2): 4-6.

4 魏刚. 六盘水野钟爬行动物调查[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6(3): 4-6.

5 魏刚, 徐宁. 贵州各动物地理省爬行动物分布聚类探讨[J]. 生物学杂志, 2004, 21(2): 38-41.

6 Wei G, Wang B, Xu N, et al.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from aquatic to terrestrial in the genus Oreolalax (Amphibia: Megophryidae, Anura) [J]. Progree in Nature, 2009, 8 (accepted).

7 Wei G, Xu N. The karyotype, C-banding and Ag-NORs of Pelophylax ridibunda and Rana altaica from Xinjiang [J]. Guizhou Sciences, 2004, 22 (3): 54-57.

8张国洲. 博落回对昆虫的生物活性[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17):7312-7314.

9张国洲. 博落回的杀虫活性与有效成分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36(1):18-21.

10张国洲.Separation of structural framework for insecticide from Stellera chamaejasm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ature—Inspired Technology, 2008, 100-102.

11 Li C, Li ZZ, Cao Y, Zheng XW et. 2009,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stress-induced carboxylesterase from adults of Stegobium paniceum and Lasioderma serricorne (Coleoptera: Anobiidae) subjected to CO2-enriched atmosphere[J]. Journal of pest Science, 82(1): 7-11.

12 李灿, 李子忠, 曹宇等. 高浓度CO2气调对药材甲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4(1): 89- 92.

13 李灿, 李子忠, 郑兴旺. 高浓度CO2气调胁迫对药材甲老熟幼虫磷酸酯酶活性的影响[J]. 植物保护, 2008, 34(1): 123-126.

14李灿, 金道超, 柳琼友等, 温度对药材甲实验种群发育和繁殖参数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7, 27(8): 3532-3535.

15 李灿, 李子忠, 周波等. 2007, 高浓度二氧化碳气调对药材甲和烟草甲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J]. 植物保护学报, 34(6): 242-246.

16李灿, 冉珩, 李子忠. 2007, 中药材储藏害虫优势种药材甲实验观察及生活史.植物保护[J]. 33(1): 123 - 125.

17 李灿, 李子忠. 2007, 中药材害虫药材甲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J]. 昆虫知识, 44(3): 379-381.

18 李灿, 李子忠. 2007, 药材甲对储藏中药材选择性聚类分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5(2): 303-305.

19李灿, 李子忠 2007药材甲在贵阳地区的寄主药材种类调查[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6(1): 88-90.

20 李灿, 李子忠 2006不同温度下药材甲对CO2的敏感性差异[J]. 农药, 45(11): 748-750.

21李灿, 李子忠 2004中药材储藏期昆虫群落结构分析[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3(1): 41-45.

22李灿,李子忠. 2003我国档案图书害虫的种类[J]. 山西档案 (4): 25-26.

23李灿, 李子忠, 任筱楠.2003中国档案图书害虫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 新世纪图书馆. (5): 28-30.

24李灿 参编《梵净山景观昆虫》,贵州科技出版社,2006年4月,个人完成2.9万字

25李灿 参编《雷公山景观昆虫》,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年5月,个人完成3.4万字

26 徐宁, 高喜明, 魏刚. 贵州省8个保护区两栖动物分布研究. 四川动物, 2008, 7(6): 1165- 1168.

27徐宁, 魏刚. 贵州柏箐喀斯特台原森林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研究. 四川动物, 2007,(2): 350-354.

28 徐宁, 高喜明, 魏刚.贵州省8个保护区爬行动物分布研究. 动物学杂志,2007, 42(3): 106- 117.

29 徐宁, 魏刚, 莫昌莉. 玉斑锦蛇染色体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 2007, 37(5): 777- 781.

30 徐宁, 曾晓茂. 中国拟小鲵属(有尾目,小鲵科)一新种记述。 动物分类学报2007,32(1):230-233.

31王亚维 都匀原生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2008,

需要

药材来源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夏、秋间茎叶枯黄时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炮制目的白芷味辛,性温。归胃经、大肠经、肺经。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的功能。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等。

白芷临床多用生品,软化切片,便于调剂和制剂,便于有效成分煎出。

古代炮制方法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用黄精制(《雷公》)的炮制方法。宋代有炒黄、湿纸裹煨(《博济》)、焙制(《活人书》)、醋浸焙干(《总录》)、米泔浸(《急救》)、斑蝥,酒制(《疮疡》)等方法。元代有盐水炒、醋炒(《世医》)的方法。明代增加了酒炒(《滇南》)、炒黑用(《蒙筌》)、烧存性(《医学》)、面裹煨(《准绳》)、酒浸(《启玄》)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蒸制(《本草汇》)、煅制(《切用》)、萝卜汁浸(《治裁》)、酒洗(《增广》)、酒蒸(《医醇》)等多种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白芷,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浸泡至六七成透,晾润至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白芷为圆形的厚片,表面白色或灰白色,具粉性,可见方形或圆形棕色环,皮部散布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炒制。

2.文献摘录“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之仙丹,宜炒黑用。”(《蒙筌》)“欲去鼾斑,宜以生用。”(《本草正》)“十便良方大便风秘炒白芷。普济方小便气淋,醋炒焙干用。”(《指南》)

总结白芷的临床应用,历代均以生用为主,取其芳香通窍,散风止痛之作用。其解热止痛的治疗作用已为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芷的产地加工方法对其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影响较大。以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为指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对成分的影响,结果两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石灰干燥白芷:0.3265,0.2105;晒干白芷:0.3138,0.2004;烘干白芷:0.2906,0.1595;硫熏白芷:0.1841,0.1274。说明硫黄熏的加工工艺对主成分的损失较多,应不予采用。

白芷>>采收、加工、贮藏及炮制

一、 留种

白芷的留种方法有原地留苗法和选苗培育法两种。

(一)原地留苗法 是在播种后第二年采收白芷根部的时候,于地边留出一些植株不挖,以后继续加强田间管理,到第三年5月以后,植株抽苔开花结出种子。但此法因对留种苗无太大的选择性,所以结出的种子质量较差,影响下一阶段的生产。

(二)选苗培育法 在第二年挖收白芷的同时,选出主根直、无分叉、粗细中等、无病虫害的根,做为培育种子的母株,另行种植。一般选出后及时移地栽植,北方也有把种根砂藏于地窖里,翌春再栽的做法。栽植时按行距70-100厘米,株距40-50厘米挖穴,每穴栽一根,斜放,覆土5厘米左右,加强田间管理,注意增施磷钾肥料,待下一年5月抽苔后培土防倒伏,6月上旬注意合理修剪花枝,7月份种子陆续成熟。

二、采种及贮藏

在种皮呈黄绿色时进行,此时种子的成熟度较好,不老也不嫩。采种时注意选取一级侧枝上结的种子,依成熟度分批剪下种穗,扎成小捆,挂于阴凉通风处(种子怕雨淋、日晒、烟熏),在播种之前再从小穗上把种子抖落。也有的阴干后即搓下种子,贮于布袋中,放通风干燥处存放。白芷种子不宜久藏,隔年陈种易丧失发芽力。

白芷根的采收

(一)采收时期 白芷因产地和播种时间不同,收获期各异,春播白芷当年采收,秋播白芷第二年采收,一般以地上部茎叶变黄枯萎为标志。采收过早,植株尚在生长,地上部营养仍在不断向地下根部蓄积,糖分也在不断转化为淀粉,所以会使根条粉质不足,同时影响产量和质量;采收过迟,如果气候适宜,又会萌发新芽,消耗根部营养,同时淀粉也会向糖分转化,使根部粉性变差,也会影响到产量和质量。所以,适时采收很重要。一般按各地的习惯,春播的,如河北在当年白露后,河南在霜降前后收获;秋播的,一般7-9月收获,如四川在次年的小暑至大暑之间,浙江在大暑至立秋,河南在大暑至白露,河北在处暑前后收获。

(二)采收方法 宜选择晴天进行,一般割去地上茎叶,然后将根刨出,抖落泥土,或在畦旁挖沟约一尺深,由侧面取根,则不致损伤根部。去除多数须根和根头残留的茎叶。

三、加工

(一)产地常用方法 新采收的白芷可平辅于席上置阳光下曝晒1-2天,(也可选泥地,但不宜在水泥地上晒)再按大、中、小分级晾晒,晒时要勤翻,切忌雨淋,遭雨则易霉烂或黑心,降低产量。每晚要收回摊放,以防露水打湿。白芷含淀粉多,不易干燥,如遇连续阴雨,不能及时干燥,会引起腐烂。四川南川药物种植研究所为防止白芷腐烂,采用熏硫方法:(1)收后遇阴雨,去泥即熏;(2)晒软后遇阴雨或被雨淋湿,应立即熏;(3)大白芷应熏透后再晒。通常用烘炕熏,入熏室时,大根装中间,中根置周围,鲜根放底层,已晒软的放上层,并用草席或麻袋盖严。每1000千克鲜白芷,用硫黄10千克左右。熏时,要不断加入硫黄,不能熄火断烟,并要少跑烟,熏透为止。一般小根熏一昼夜,大根3天即可熏透。通常取样检查,可用小刀顺切成两块,并在切口断面涂碘酒,凡呈蓝色而很快消失的,表示硫已熏透,可熄火停熏。然后,立即暴晒至干。如遇雨天,可摊凉通风干燥处,待晴天晒干或用无烟煤炕干。小量烘炕时,大根放中央,小根放四周,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不能横放),火力适中,半干时翻动1次,将较湿的放中央,较干的放周围,炕干为止。大量烘炕可用炕房,大根放下层,中根放中层,小根放上层,支根放顶层,每层厚约5-6厘米。烘烤温度控制在60℃左右;要防止炕焦、炕枯。每天翻动1次,6-7天全干。一般每亩地可收干货300-400千克,高产的可达500千克左右。

(二)硫熏法对白芷药材质量的影响

硫熏法对防止白芷腐烂效果较为明显,同时硫熏后对药材也有增白作用,似乎在市场上较受欢迎。但据多方研究报道,发现此种加工方法对白芷药材的质量影响很大。华西医科大学采用薄层扫描法对川白芷和杭白芷药材加工(硫熏)前后的香豆素类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如表:

欧前胡素 异欧前胡素 氧化前胡素 总含量

川白芷(S) 0.086 0.094 0.010 0.190

川白芷 0.247 0.060 0.264 0.571

杭白芷(S) 0.083 0.053 0.042 0.178

杭白芷 0.241 0.072 0.108 0.421

从表中看出,川白芷硫熏前香豆素总含量为0.571%,熏后下降为0.190%;杭白芷熏前香豆素总含量为0.421%,熏后下降为0.178%,说明白芷药材经硫熏后对它的有效成分之一香豆素类损失较大。另一对挥发油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未经硫熏过的川白芷挥发油总含量为0.5%(黄棕色),经硫熏过的则下降为0.19%(黄棕色)。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使用扫描电镜加X射线能谱技术对川白芷横切面的各结构区域进行无机成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并比较,发现川产川白芷横切面各结构区域的硫含量百分比均明显高于赣产川白芷(前者全切片硫含量占无机成分的22.431%,后者为6.521%),认为与川产川白芷产地在入库前采用硫黄熏蒸有关。研究者还认为,白芷经硫黄熏蒸后,硫不仅残留于药材的表皮组织,而且可渗入药材内部组织,并穿透细胞壁附着于淀粉粒上。这些硫是单体还是结合形式存在,是否对用药者有危害值得探讨。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采用硫黄熏蒸方法,不仅对白芷的两类主要的有效成分香豆素类和挥发油类损失极大,至使白芷药材质量明显下降,而且硫还渗入药材内部,存在着对用药者有危害的隐患。所以,白芷药材的加工方法还是采取太阳晒干配合其它物理方法为好。

白芷在采收后的干燥过程中,常发生根腐病(或称炭腐病),该病轻时腐烂率在16%左右,严重时达30%以上,是白芷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它由真菌菜豆壳球孢引起,生产上一直采用硫熏的方法防治该病,效果虽较好,但近年研究发现,硫熏对白芷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急需改进防治技术。四川省药物种植研究所对此病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认为:

①微菌核是菜豆壳球孢的主要存活形式,也是白芷根腐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②该菌在白芷地中大量存在,全年各月间无明显变化规律。

③刚收获的新鲜白芷表面带菌率高达70%,但内部不带菌。

④病菌不能侵染健康的新鲜白芷,只能侵染有伤口的和萎蔫的白芷,伤口是病菌的主要侵入途径。周皮在白芷抵抗菜豆壳球孢的侵染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采挖白芷时切勿伤根,药材也不应撞去粗皮。

⑤白芷收获后易受菜豆壳球孢的侵染,病菌侵入后生长繁殖迅速,很快地引起白芷组织的腐烂变质,完全不能药用。因此,对白芷根腐病的防治,应主要围绕防止病菌的萌发与侵入而进行。

⑥该微菌核的抗逆力是相当强的,特别是抗高温干旱的能力,在100℃的干热条件下仍可存活90-120分钟,因此,将白芷曝晒1-2天并不能杀灭其表面的病菌,这可以说明为什么生产中未能连续晒干的白芷,一遇阴雨潮湿天气就大量发生腐烂。

⑦已感病的白芷根,其组织中的微菌核可随病残体的长期存在而存活,因此,加工干燥过程中发现的病白芷不能随便丢弃,而应集中处理,以防病菌的大量扩散,致使产品受损。

四、成品贮藏

用麻袋包装,包件45千克。应贮存于阴凉干燥处,温度不超过30℃,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12%-14%。本品因含淀粉及挥发油,极易虫蛀、发霉及变色。为害的仓虫有烟草甲、药材甲、米扁虫、咖啡豆象、日本蛛甲、锯谷盗、赤拟谷盗等。如被虫蛀,其根条有明显蛀孔。根条头尾部易发霉,可见明显霉斑。

贮藏期间应定期检查,发现虫蛀、霉变可用微火烘烤,并筛除虫尸碎屑,放凉后密封保藏;或用塑料薄膜封垛,充氮降氧养护。若数量较大,可用磷化铝、氯化苦、溴甲烷熏蒸进行抑菌、杀虫。

1.白芷的防蛀贮藏研究 白芷收获后,去掉泥沙、茎叶,切成饮片,迅速干燥,全干后用硫黄熏10-30分钟,这样对白芷既防虫,又有增白作用,熏后用塑料袋分装。然后真空密封,防止受潮。

2.防止谷象蛀食白芷的研究 用95%乙醇约30毫升,置于菜碗内,放在药物上,碗周围用药塞平至边缘。容器加盖密封。24小时后,谷象成虫多闻气而来,落入乙醇中而被杀灭。此法既可防止虫卵孵化,又可杀灭成虫,效果显著。

3.CO2养护对白芷物理外观的影响 经生产性试验,初步证明用CO2养护过的白芷(数月至十数月)的形、色、气味、碴口等,与未经CO2养护的中药材在物理外观上无明显差异,并优于常规养护的中药材。

返回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943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