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0:29:24
字号:

一、你能将下面带点的字读正确吗?请用 表示出来。(3分)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

头发(fā f?) 背(bēi b?i)包 敬(j?ng j?n)爱

结实(shi sh?) 松柏(b? b i) 将(ji?ng jiāng)领

二、看拼音,写词语。你能用铅笔端正地写出下面的字来吗?(12分)

ji?n kāng xiōng ? f mō bō lu?

y?ng li m? fēng p?ng qi o gū niang

sh?ng l? qīng t?ng du n cū qi?n r? y?

三、同学们,我们最近学过部首查字法,你能找出下列字的部首吗?6分)

要查的字 饼 书 篮 世 廷 团

应查的部首

四、你能照样子,开火车写一写吗?(3分)

爰 缓 暖 援

例:

五、你能照样子填一填吗?(8分)

1、例:一(张)纸 一人 一风

一桥 一茶叶

2、例:认真地(写字) 缓缓地 健康地

例:明亮的(教室) 绿油油的 暖洋洋的

六、你能将积累的词语写给大家看一看吗?(6分)

欢聚 普天 天伦之

水 山 五 缤 争 斗

七、你能选择合适的词填空吗?(4分)

像 向 象 做 作 坐 在 再

1、大 运木头。 2、*** 太阳。 3、花儿 我们点头。 4、方方一 下,就 一次 起 业来。

八、你能把句子补充完整吗?(6分)

1、花木兰是 。

2、 永远忘不了 。

3、 借着 把百兽吓跑了。

九、想想学过的课文填一填。(19分)

1、《春晓》的作者是,诗题中?晓?的意思是,?春眠不觉晓?中?晓?的意思是;这首诗的后两句是:,。

2、照样子,写几个与蚕姑娘有关的词语。

例:又黑又小、、。

3、水里一群的孩子,快乐得好象一样。读了这句话,我体会到孩子们。

4、风和太阳都说自己的大。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

5、我从《》这个故事中知道凶恶的老虎被狡猾的狐狸骗了。

6、谁言寸草心,。这句话出自写的'《》一诗。

7、我国有、等许多著名的河流。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8分)

(一)

今天,我终于看见了我那可爱的小表妹。她今年才1岁,长(ch?nɡ zhǎng)得胖乎乎的,可有意思啦!她走路的样子,就像一只可爱的小企鹅。下雪了,她兴(xīnɡ x?nɡ)奋地在雪地上摇摇摆摆地走着,好像风一吹,就能把她吹倒似的。我不知道我小时候走路的样子是不是跟她一模一样。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 。(1分)

2、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抄下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划出描写小表妹走路的样子的句子。(1分)

4、用?~~?划出打比方的句子。这里,把______比作了______。(3分)

(二)

猴子在河边玩,看见鱼儿在水里游得那样欢,心里很羡慕。后来,它又看见虾儿、蟹儿在水里也都游得挺好。猴子觉得游泳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想跳下水试试。

这时,一只青蛙?扑通?一声跳到了水里,快活地游起来。

?哈哈!原来游泳这么简单,不学也会。?猴子信心十足,也?扑通?一声跳到了水里。

1、这篇小短文有 个自然段,主要写了 的故事。(2分)

2、给短文加个题目。(1分)

3、?羡慕?的?羡?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再查 画。(2分)

4、从文中找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并写下来。(3分)

困难 复杂 痛苦

5、因为小猴 ,所以自己也跳到水里游泳。(1分)

6、续写结尾。(就在猴子跳到水里后,发生了什么事?有谁救了它,结果

怎样?请你展开想象,续编故事。)(10分

排列句子顺序。(5分)

春天,迎春花儿笑得合不拢嘴。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丽。

夏天,一湖的荷花竞相比美。

冬天,山山水水变成了朴素的水墨画。

秋天,山上的桂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人见人爱的大熊猫

在所有的动物中,大熊猫是最招人喜爱的了。它长着两个黑眼圈,好像戴着一副墨镜。走起路来四平八稳,还真有点绅(shēn)士风度呢。

大熊猫是一百多万年以前就出现的古老动物,一直存活到现在,所以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现在世界上大熊猫的数量已经很少了,而且只生活在我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是我国第一类保护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

1 大熊猫是以前就出现的古老动物,被人们称为。(2分)

2 大熊猫什么样?请你用 __________画出来。(3分)

3 全文共段,第二段句话。(2分)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东张西望

2、含有数字的成语。

五颜六色

3、含动物的成语。

狐假虎威

淘气的太阳娃娃

天上的太阳娃娃喜欢吹白云玩儿。

瞧,她把嘴巴鼓得(圆圆 园园)的,朝着身边的云吹呀,吹呀,吹出了一对长(ch?ng zhǎng)耳朵,一条短尾巴,一个胖肚子,一个圆脑瓜。哈,她把那朵白云改成一只小白兔啦!

太阳娃娃一边在天上跑,一边吹,?呼呼呼?,把这朵白云吹成荷花,把那朵白云吹成白雪公主她越吹越开心,一不小心把一朵白云吹进海里去了,自己也一起滚进大海中。

啊,她在海里把(那 哪)朵白云吹成了一朵漂亮的白浪花。

1、选择中正确的词或读音,用?表示。(3分)

2、按短文内容填空。(4分)

①太阳娃娃喜欢吹白云,她把白云吹成了、、和。

3、找出短文中写小白兔样子的句子,用 画出来。(2分)

4、想一想,填一填。

我想:太阳娃娃还会把这朵白云吹成了,把那朵白云吹成了,呀,真是一个的太阳娃娃。(3分)

1. 茶乡 阅读答案

茶 乡

竹村坐落在杭州市郊的青龙山脚下。它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山间那蜿蜒曲折的溪水便潺潺地流入村前的青龙河中。

村后,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苍翠欲滴。那高大挺拔的是青竹,那纤巧细嫩的是茶树,相互掩映,(编织 组合)成翡翠的绿衫。||

春天,茶农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地摘春茶。姑娘们身背茶篓,迎着朝霞,踏着晨露,穿梭般地巡回在茶树旁。她们那灵巧的双手不停地上下飞舞:时而如小鸡啄米,时而如彩蝶翩跹,里面又如钢琴家娴熟地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一大捧一大捧鲜嫩的茶叶装进了背篓。她们那五彩的衣裳(映衬点缀)着明丽柔和的绿色海洋,引得那小蜜蜂看花了眼,忙着追逐那不断晃动着的花朵儿。

太阳升上发头顶,露珠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隐没了身子。背篓快满了,只听见此起彼伏的山歌在山坡(回荡飞舞)。小鸟争先恐后,像开赛歌会似的在枝头叽叽喳喳。空气中(散发 弥漫)着早茶的清香,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天空,小鸟归巢了,晚霞也回家了。村里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缕缕青烟。崎岖的山路上晃动着姑娘们的衣衫,小扁担吱嘎吱嘎地响着,把一担担冒尖的新茶挑下山来,焙制成驰名中外的龙井。||

每当我品尝这甘醇晶莹的碧茶时,心中便涌起阵阵乡思……||

理解练习

1、填空。

⑴我们曾品尝过清新爽人的碧螺春;现在,我们又品尝到 的龙井茶。同时,我们还能品味出作者 的情感。

⑵短文3~5自然段为第2大段,是按 的顺序叙述描写的。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⑴沁人心脾:

⑵驰名中外:

3、从短文的括号中选择正确的词语,用“√”标出。

4、《碧螺春》一课是这样描写采茶情景的:“采茶姑娘个个神采飞扬,她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请你同短文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作个比较。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我喜欢: ,因为

5、当作者品味着一杯新茶时,他一定会浮想联翩。他会联想到什么呢?请你写下来(至少两个)。

他会联想到: ;他还会联想到: ……

6、正确连线。

崎岖 形容山路高低不平 一碧千里 绿得范围广

蜿蜒 比喻道路曲曲弯弯 苍翠欲滴 绿得程度深

坎坷 坑坑洼洼高低不平 万古常青 绿得时间久

*7、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字。

一( )阿姨 一( )鲜花 一( )大树 一( )苹果

一( )轮船 一( )汽车 一( )飞机 一( )老牛

一( )乌云 一( )乐曲 一( )楼房 一( )国画

一( )大炮 一( )导弹 一( )黑发 一( )狂风

2. 品茶 阅读答案

①滚烫的水刚一冲进杯子,原来那些干巴巴的茶叶忽然如惊飞的蝴蝶,在水中上下翻舞起来。卷曲的叶片渐渐舒展开了,原来都是最嫩的芽叶,透过水,可以看见它们暗暗的叶脉。水面上的泡沫消散了,漂起的茶叶伸展着、伸展着,然后一片跟一片慢慢沉降下来,就像秋天里以各种姿势飘落的树叶,只是显得更悠闲、更沉静。茶叶落到杯底后,有的还会一直竖立着,随着水的波动轻轻摇曳。杯底渐渐泛起了一片烟色。这烟黄的颜色越来越浓,弥漫开来,染透了整个一杯水。我的茶刚泡好,还没喝,人已先沉醉了。 ②我没想到,普普通通一杯茶中会有这样的景致。就好像一个人游遍了名山大川,看惯了繁花似锦,忽然置身于乡间的小村落里,这才发现,原来茅屋瓦盆、阡陌炊烟才是最美的。这美不宣扬,不打扮,却又那样真真切切地打动人心。她真是无所不在,甚至会不经意地隐身于茶色之中,耐心地等待着你去发现。 ③许多人不喜欢喝茶,也许是还没有发现这种美吧。或者,是因为茶苦?茶水初入口,确实有一种淡苦的味道,但那是一种清凉的苦味,使人心中的浮躁闷气一下子消去一半;苦味过后,就只剩下甘香--味自然也是淡淡的--留在唇齿之间。一杯茶冲上三回,就已经很淡了,可那种清爽的余香却久久不去。 ④沉浸在茶的清爽余味中,恍惚觉得茶味便是生活的真味了。不是么?我们的生活品一口是苦的;再品一口,人心已沉静;品第三口时,才真正体味到了她的甘甜。有时不由地想,生活和茶一样,最好不要"滴滴香纯",否则反倒会无味了。谁咽下了初尝的苦涩,谁就能品到最终的甘甜。 ⑤看来,古人说的"茶乃水中至清之味",这话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正因为茶味的"至清",才有了品茶时的一种独特的情调。在辛苦工作之余,能和朋友一起品茶,那是妙不可言的。我们可以促膝而坐,毫不设防地谈诗、谈生活、谈自己,看茶的热气飘摇着在我们之间袅袅升起。。不以利交的朋友,只要一杯茶--一杯茶就足够了。 ⑥这就是我所钟爱的茶,普普通通,人人都见惯了。而它的美却是那样含蓄而意味深长。和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比起来,茶实在是太清贫了,但是,我怎么能不爱它那种贫而不贱、苦而不涩的胸怀呢? ⑦难怪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对茶始终有着那么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握住一杯热茶,就好像轻轻地握住了这个民族温热的跳动不息的脉搏。 13.为什么说"我的茶刚泡好,还没喝,人已先沉醉了"?(2分) 14."谁咽下了初尝的苦涩,谁就能品到最终的甘甜"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分) 15.第五段中"至清"在朋友交往中的表现是什么?(1分) 16."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什么精神?(2分) 17.作者是怎样从茶叶联想到乡间美景、从茶苦联想到生活真味的?又是怎样从茶联想到民族精神的?(3分)

抛砖引玉,借花献佛!

3. 梦溪笔谈 沈括 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士衡为馆职 使高丽 是哪一篇

〔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九)

〔译文〕李士衡在京朝昭文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以使者身份出使到高丽去,一名武官做他的副手。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手去处理。当时,船底有渗漏的地方,装船时,这个副手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他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浸湿或漏落。航行到海上,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完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这个副手在仓皇之时准备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也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手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4. 语文:饮茶的阅读答案

读理解能力,下面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饮茶》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

喝茶是我国传统生活的一部分。

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公元780年,学者陆羽用几十年的工夫研究茶,写了一本《茶经》,总结了中世纪我国喝茶的经验。从此饮茶的艺术便日益精进。不单茶叶有多种多样,茶具、烹茶的水和烧水的方法也日新月异。

一般的茶叶可分为不发酵的绿茶,经过发酵的红茶,半发酵的乌龙茶,蒸软后压成的砖茶和用茉莉、珠兰、玫瑰等香花窨(xūn,同“熏”)制的花熏茶。这些茶又因茶种、产地和制法不同而有无数的名称和品种。

在古代,我们的茶是煮的,这种茶汁液十分浓涩,需要加盐、香料、薄荷、枣等调味品来中和它。现在我们沏茶都用开水冲泡。泡饮的方法不仅手续简便,更主要的是充分发挥了茶叶本身的色、香、味等特点。我们喝一杯龙井,就感到它翠色可爱,香气清洌、略带甘涩。喝一杯红茶,那紫红丝绒似的颜色和浓厚甘醇的香味,又给人以迥然不同的感觉。

陆羽认为烧茶的水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讲究喝茶的人分辨得出水的味道。现在都市里的人,喝茶都用自来水煮沸冲泡,但在江南农村则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用杂质较少的雨水或雪水烹茶。这种茶味道纯清,更能显示茶的真味。

在我国,喝茶的工具——杯、壶和茶灶,也有无穷的品色。因为茶的品种和冲泡方法不同,茶具有各种不同的考究。

阅读题:

1.本文依次介绍了我国饮茶的历史、___、___ 、___、茶具等内容。(3分)

2.画线的句子在全文的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3分)

3.用开水冲泡茶有哪些优点?(4分)

4.根据上下文,请你简单解释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意思。(4分)

参考答案:

1.(3分)茶叶的品种、泡茶的方法、烧茶的水

2.(3分)总领下文。

3.(4分)不仅手续简便,更主要的是能充分发挥茶叶本身的色、香、味等特点。

4.(4分)泡茶的水最好的是山泉水,其次是河水,最差的是井水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1)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2)坐下以后,让人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 (3) 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大意可知,胜:有名,出名。所以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原文是“北人初不多饮”,而不是不喝茶。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相继”“山积”“色额”、“教摊”“故事”“鄙”、“诣”“无所”,“而已”。

参考译文:

茶,采得早的叫作茶,采得晚的叫作茗。《本草》说:“茶能止渴,使人不想睡觉。”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多喝茶。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位称降魔师的和尚大力提倡禅宗,坐禅时必须不打瞌睡,又不吃晚饭,于是允许和尚们喝茶。和尚们各自携带着茶,到什么地方都煮茶喝。从此,人们互相仿效,喝茶就成了风俗。从邹、齐、沧、棣等州,直到京城,城镇里大都开设店铺煮茶卖,不管是僧道之徒,还是世俗之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

楚地人陆鸿渐写了一篇《茶沦》,论说茶的功效以及煮茶的方法,又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用大篮子装着。远近四方的都钦佩、羡慕,喜欢新鲜事的人家里也都收藏了一套这样的茶具。有个叫常伯熊的人,又根据陆鸿渐的论说作了大量修订补充。于是茶道盛行,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到临淮县客舍的时候,有人说常伯熊精通茶道,李季卿就请他表演。常伯熊身穿黄披衫,头顶乌纱帽,手拿茶器,口报茶名,安排指点,使旁观者刮目相看。茶煮熟了,李季倾喝了两杯才住口。到了江南以后,又有人说陆鸿渐精通茶道,李季倾又请他来表演。陆鸿渐身穿山野居民的服装,带着茶具进门。坐下以后,吩咐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茶事结束后,李季卿让奴仆拿出三十文钱,说是酬答煎茶博士的。陆鸿渐游历长江一带,与名流一向交好,受到这次讥笑后感觉羞愧,又写了一篇《毁茶论》。常伯熊喝茶过度,就患了风气病,晚年也不鼓励人多喝茶。

吴国皇帝孙晧每次宴请群臣,都强近他们喝醉。韦昭酒量不大,孙晧暗中让用茶代酒。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这说明人也喝茶,但不像现在的人这样过分沉迷,从白天喝到夜晚,几乎成了风气。起初在中原地区流行,后来传到塞外。往年回鹘入京朝见,带来大批好马,买了茶叶回去,也真够奇怪的。

《续搜神记》说:“有个人因为生了病,能喝茶十二斗(一斛为十斗),有客人劝茶,他又喝了五升多,就吐出一个东西来,形状像牛的胰脏。放在盘子里,用茶灌下去,正好装十二斗。客人说:“这叫作茶肿瘤。”

6. 茶乡的阅读答案

《茶乡》 1.身背 迎着 踏着 巡回 2.(1)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似乎品尝到清香宜人的龙井茶。

同时,我们还能品味出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以及对家乡的思念的情感。 (2)短文第3-5自然段为第二大段,是按时间的顺序描写的。

3.沁人心脾:文中指弥漫着早茶清香的新鲜空气让人感觉非常舒适。 驰名中外:文中指龙井茶的声名传播很远。

4.编织 映衬 回荡 弥漫 5.喜欢文中划线的句子。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采茶姑娘们采茶动作的灵巧敏捷。

6.答案略 7.答案略。

7. 求《品茶》节选阅读答案

1.绿叶听过鸟声虫鸣,这里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赋予茶人格化,品茶其实就是品人生。

所以在这里十分合适用拟人手法。 绝不简单的经历是指茶叶生长的一生,也是人的一生,经历过风雨和艰难困苦,从侧面隐射了人生的不平凡。

2.作者在前面提到“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止停留于物品的色、香、味、形,而是联想到物品不平凡的来历及其蕴含的艰辛、忍辱、牺牲等等内涵,那我们与这些物品相遇,就是与生命和命运遭遇,它们就不仅进入了我们的身体,而且深入了我们的灵魂。”我们能品出多少?在于我们经历多少,我们有着什么样的经历就能品出什么样的味。

3.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它更是一种有意味的东西。其实茶就是作者自己,茶的一生就是作者的一生,作者赋予茶以自己的灵魂。

我认为茶是活出人生的一种境界,有茶就有思想,有茶就会体悟与世界关联的一切。 4.看到这篇文章,我突然想起贾平凹的《丑石》,当人们不知道她的来历的时候,她就是普通的一块石头,当知道她是一块天外之石后,她就可以补天。

也可以举别的例子,当一件事物被赋予了象征和灵魂后,它就会变成你心中的指导,再如鲁迅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可以说之前,在我心中,枣树就是枣树,但当我读了以后这篇文章后,枣树在我心中就是希望,看到枣树我就看到了希望。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60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