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虚热盗汗 白薇、地骨皮各12g,银柴胡、鳖甲各9g。水煎服。(《河北中草药》)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
白薇汤(《本事方》):白薇、人参、当归、甘草,治疗产后血虚发热晕厥,亦治一般虚热。②竹皮大丸(《金匮要略》):竹茹、石膏、桂枝、甘草、白薇,治疗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有热者,倍白薇。
验方(《普济方》):白薇、贝母、款冬花,治疗肺实鼻塞,不知香臭。
白薇的副作用
副作用
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毒理试验
(1)LD50:直立和蔓生白薇的醇提物小鼠灌服的LD50分别为7.5g/kg和12.3g/kg;水提物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26.7g/kg和8.5g/kg。
(2)毒性反应:水提物小鼠灌服均无明显毒性,l20g/kg仍未引起小鼠毒性反应。
以上说明毒性很小,安全范围很大。
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大剂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不良反应
白薇素有较强的强心作用,内服过量,已引起强心苷样中毒反应,中毒量为30—45g,可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流涎等中毒症状,临床用药应予以注意。
剂量与用法
药典用量:4.5—9g。
临床常用剂量:6—12g。
大剂量:l5—30g。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注意
《本草经集注》:"恶黄芪、大黄、大戟、干姜、干漆、大枣、山茱萸。"
《本草经疏》:"凡伤寒及天行热病,或汗多亡阳过甚,或内虚不思食,食亦不消,或下后内虚,腹中觉冷,或因下过甚,泄泻不止,皆不可服。"
《本草从新》:"血热相宜,血虚则忌。"
识别真假白薇
在药材市场上,有以同科植物竹灵消的干燥根冒充白薇。使用时要注意鉴别。
真品白薇 干燥根茎呈圆柱形,略横向弯曲,呈结节状,长约1.5—5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颜色为灰棕色或棕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类白色。根呈细长圆柱形,有时弯曲或卷曲,丛生于根茎上,形如马尾,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1—2.5毫米,表面黄棕色,有细纵皱;质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飞出,断面略平坦,类白色呈浅黄棕色,皮部发达,木质部很小,仅占直径的1/3;闻之气微,口尝味苦。
伪品竹灵消的干燥根 根虽也呈圆柱形,但根细长,表面为灰**或棕褐色;虽也质脆易断,断面木质部细小,但呈淡**,折断时无飞粉现象;闻之气微臭,口尝味淡略具辛辣味。
《本草纲目》云:“白薇,古人多用,后世罕能知之。按张仲景治妇人产中虚烦呕逆,安中益气……乃阳明经药也。”而伪品竹灵消虽为同科植物,且可入药,但与白薇功效不同,能补肾、健脾、化毒,而且《中国植物图谱》中将其收录为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的毒性较强。经动物试验,对小鼠腹腔注射氯仿提取物600—1000毫克/公斤,出现行动迟缓、眼睑下垂、耳廓反射消失、瘫痪,4—24小时内相继死亡。故有毒的竹灵消根不能代替白薇药用,使用时要慎之又慎。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