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区的经济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2:26:06
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生活有所提高。但是1958—1976年,极左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出现生产瞎指挥、浮夸风,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生产积极性,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境内农村开展阶级斗争,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经济陷入困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建立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农民自主经营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为提高,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辖区农村普遍开展科学种田,推广先进技术,农林牧渔总产量、产值大幅度提高。社队企业向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发展。同时,民营经济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龙文区的经济

1985年,龙海县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县,步文、郭坑两乡镇结合本地实际提高生产水平。199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漳州市人民政府在步文镇梧桥村和蓝田村开发成片土地成立蓝田工业开发区。同年,步文镇获准开辟工业小区,建立浦口粮食加工小区、坂上食品罐头加工小区、后坂工业小区、石仓竹木器加工小区;郭坑镇获准开辟工业小区,建立下洋东郊工业区、粮食加工批发市场。至1995年,境内已形成多层次开发区、科技园和工业小区;形成后坂、小港、石仓、黄坑等8个较有规模的工业小区和食品罐头、竹木制品、粮食加工、建筑建材、金属制品、商业物流6个骨干行业。当年,步文、郭坑两镇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0.8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1.1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农业总产值1.1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财政收入2198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值1.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3元。

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1亿元,比1997年的8.01亿元增长5.09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214元,比1997年的7397元增加22817元,增长3.08倍;人均水平指数比全国、全省、全市分别高出4.8%、2.2%、1.6%;财政分成总收入2.96亿元,比1997年的0.34亿元增长7.71倍,其中地方级收入1.65亿元,比1997年的0.23亿元增长 6.17倍,增幅位居全市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61元,比1996年的4408元增长 1.5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188元,比1996年的3003元增长1.06倍。

2012年全年龙文区实现生产总值118.7716亿元,增长15%;人均GDP则高达67695元,成为漳州首个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区域。分成前财政总收入17.42亿元,增长26.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1.41亿元,增长2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5亿元,增长3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52元,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11277元,增长14%。,荣获漳州市“五大战役”综合考评第一名、政府绩效考评第二名。2012年龙文区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达到5.37亿美元,增长8.92%。 2007年,龙文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88元,分别比1997年的2.7亿元、3628元增长1.62倍和70.8%。 2010年,龙文区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79522万元,比2009年增长0.3%。

2012年,龙文区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89159.66万元,比上年增长1.76%。粮食种植面积1615亩,比上年减少90亩,其中稻谷面积1080亩,减少80亩;油料种植面积466亩,增加81亩;蔬菜种植面积12528亩,减少871亩。全年粮食产量745吨,比上年增加36吨,增产5.1%,其中,稻谷479吨,减少20吨,减产4.0%。 至2007年底,全区共有工业企业2500家,工业总产值102.42亿元,比1996年的13亿元(调整数,未调整数为14.63亿元)增长6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3.5%。规模工业企业167家,工业总产值77.91亿元(调整数);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3.4%,全员劳动生产率33848.97元/人,产品销售率95.15%。全部工业实现税收3.08亿元,占当年全区财政总收入的54.8%,成为地方财政支柱。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21家。

2010年,龙文区全部工业增加值3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72亿元,增长19.6%。工业产品销售率98.0%,比上年提高1.60个百分点。

2012年,龙文区全部工业增加值5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6亿元,增长17.7%。工业产品销售率98.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2007年,龙文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2亿元,比1996年的1.3亿元增长8.63倍,年均组织71.92%。 2010年,龙文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亿元,比2009年增长29.6%。

2012年,龙文区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5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化妆品类下降13.9%,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1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0.4%,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67.5%,汽车类增长31.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8.7%,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9.6%。

 核心提示

 生活垃圾?日产日清?、100%无害化处理、全省城市建成区垃圾分类全覆盖?作为全国四个先行省份之一,福建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福建省各设区市均已建成厨余垃圾、大件垃圾处理厂,焚烧处理能力为3.9万吨/日,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较好成效。

 当前,福建省提出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0%的目标,正进一步探索生活垃圾资源化,用更精、更细、更先进的方法与机制,实现生活垃圾高值再利用。如何拯救更多?放错地方的资源?,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本期关注带来记者的观察。

 挖掘价值 拯救可回收垃圾

 厦门海沧,烈日当空,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进入最后的建设阶段。

 正值酷暑,参与项目建设的厦门陆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奕斌还是经常来到分拣中心的工地上,查进度、解难题,推进项目尽快建成投产。

 低值可回收物,就是虽可回收,但回收价值低且成本高的玻璃瓶、奶茶杯、牛奶盒、外卖餐盒等废弃物。它们一直以来被分入?其他垃圾?,或被卫生填埋,或进入焚烧场付之一炬。

 从事垃圾资源化处理十余年,谢奕斌对这个项目寄予了厚望。?中心建成后,将利用AI识别、光学分选等技术,实现?机械智能分拣+人工干预+归类自动打包?,真正形成各种品类的可再生资源,再运往资源化利用工厂加工。?谢奕斌表示,经过初步计算,该中心投用后预计分拣利用率可达60%~70%。

 去年,海沧区回收了1115吨低值可回收物,它们被送往陆海环保现有的分拣中心,分拣后通过净化、分离、粉碎和造粒等多道工序,加工成商品原料。

 如果不被分拣出来,它们将与毫无回收价值的垃圾一起,进入焚烧处理厂。来自省住建厅的数据显示,目前,福建省已有31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投入运行,处理能力3.9万吨/日,占总无害化处理能力的85.2%。

 既然可用于焚烧发电,是否还需建设低值可回收物分类回收体系?

 漳州南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可年处理生活垃圾约36万吨,由瀚蓝(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固废处理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

 公司董事长王玉宝告诉记者,垃圾焚烧发电是一项系统工程,尽管废纸、废木屑、废塑料等低值可回收物燃烧热值高,少了它们,却不会对发电效益产生大的影响。

 但焚烧并非处理可回收物的最优选项。?可回收物被焚烧是一种资源浪费。?王玉宝说,?焚烧不可避免会产生废气,虽然通过技术处理可以实现污染物零排放,但也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

 今年初,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绿色分拣中心1000个以上,60个左右大中城市要率先建成基本完善的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在这方面,福建省的探索已快人一步。2020年,厦门将低值可回收物分为废玻璃、陶瓷类、废塑料、废纸和废纺织衣物五个品类,并敦促居民在生活垃圾中做好分类。同时,低值可回收物的收运、分拣、处置等回收体系建设也一并展开。

 循环利用 废弃物变成?宝物?

 漳州 华安县 沙建镇,建有陆海环保的后端处理厂。这里是福建省唯一的?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在处理厂的原料堆场里,一堆堆已经分类好的塑料、纸塑复合材料等低值可回收物在等待被处理。?将它们送进流水线后,通过破碎、筛分、清洗、脱标等多道工序,变成下游工厂生产所需的塑料颗粒。?谢奕斌说,这些塑料颗粒将被制成塑料袋、晾衣架、牛皮纸、文具等生活用品。

 落叶,曾经是园林部门需要花钱处理的垃圾,处理方法不外乎填埋或焚烧。如今,它们也有了用处?变为有机肥的原料。

  厦门市 翔安区新圩镇面前埔村,是厦门市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全村年播种面积3000多亩。村里成立有9家蔬菜专业合作社、数十家蔬菜家庭农场。

 位于该村的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始人郭防告诉记者,他已成功利用蔬菜尾菜、树叶、秸秆等原料生产自用有机肥,目前每月可处理农作物垃圾200吨。

 记者在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看到,各类原料被破碎机打碎混合后,往里面添加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待其完全腐熟、除臭后,被制成有机肥。

 ?合作社500多亩自营蔬菜种植基地用上了自制有机肥。面前埔村及周边种植户有需要的,会拿农作物垃圾来兑换,每吨农作物垃圾可兑换400~500斤有机肥。?郭防说。

 厦门市翔安区环境卫生中心主任王振金告诉记者,厦门市园林部门每年产生大量绿化垃圾,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自制的有机肥若能实现量产,将有效实现树叶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对厨余垃圾等的处理,也正朝着精细资源化方向进行。 漳州市 餐厨垃圾处理中心,拥有200吨/日的处理能力。漳州环境集团林毅民告诉记者,餐厨垃圾在进行脱水、粗破碎、制浆、分离后,分选出均质有机质浆液泵入厌氧系统发酵,产生的沼气经处理后进行综合利用。

 ?沼气发电已达到平均每天5000度,实现了厂区用电自给自足。?林毅民介绍,经压榨分选出来的塑料、玻璃、陶瓷等杂质和沼渣将被用于焚烧发电,分离出的废油脂将被加工为生物柴油,废水收集后,将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用于绿化或灌溉用水。

 两网融合 提高回收利用率

 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在政策导向和处理技术上都有了支撑。但无论是低值可回收物,还是厨余垃圾,在前端收集、中端转运、末端处理的链条中,还面临?经济账?的问题。

 ?以低值可回收物为例,若没有前端分类,仅靠现有人工分拣技术,将面临成本高的难题。?谢奕斌说,回收成本高可通过规模化来缓解,日收运量需要达到100吨,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厦门,被扔到?其他垃圾?桶里面的垃圾,有约20%~30%属于低值可回收物,部分居民并未将它们准确分类。陆海环保投用的分拣中心,每天虽有分拣30吨低值废塑料的能力,但?吃不饱?是常态,在公司董事长江凤凤看来,还有大量低值可回收物进入填埋、焚烧系统,垃圾回收90%以上为个体小作坊,低值可回收物难被他们分出。?如果前端没有分类好,收不到足够的量,就难以持续。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参与的动力。?江凤凤说。

 餐厨垃圾则面临中端收运难题。?餐厨垃圾收运,既要收运得快,又不能让臭气扰民。?林毅民说,?我们现在用?桶等车?收运模式,对收运线路进行优化,实现一人一车,一车两转,效率大大提高。此外专门订购了2台2吨位的小收运车,让它们更方便地穿越漳州小巷。?

 资源化处理,是垃圾分类的末端环节。如何从末端利用,倒逼前端分类?江凤凤认为,为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建议参照焚烧处理费,给予运输服务费、处置服务费等资金支持。

 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分类成本问题,倡导为用而分,分而必用,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以提高回收利用率。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527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