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虽然没有冰箱,但是古人有智慧,他们会想出一些好的办法来保存食材。
用古井。古代基本每个家里都会有一口井,就在院子里,像家里的井基本都会和外面的河水连在一起,这样子水就不会断了,而且古代的环境比我们现在可好多了,那时候的井水又凉又甜,他们会把第二天要吃的食物用井水泡着,这样第二天就能吃到新鲜的食材了,而且用井水泡过的蔬菜水果会更加鲜美。
冰窖。这个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冰箱了,在古代我们国家其实也是出于温热地带,并不会有很多的冰块,而且古代皇宫里那么多人,如果只靠井水根本不可能,而且皇帝也受不了,所以在先秦时代就有了专门挖冰块的人。
他们把冰块都切割好放进专门的冰窖里,外面还会罩上棉被之类的东西,用来隔热,想吃的蔬菜瓜果也会放进里面,到时候会有专门的人去取了来,不得不说古人真的很有智慧。
冰鉴。这个其实是在有了冰窖以后才发明出来的,这个主要是用来盛放食物的,毕竟天气很热的时候用个盒子来回端着跑,没多久就会化掉,所以这个冰鉴就是一个方形的盒子,四周摆上冰块,中间放上食物,还能随时喝上冰凉的饮料。
这个方法一直延传了好久,在这之后的很多朝代还进行了包装,就是把放冰块的周围放上夹板,这样就能固定住了,最外面还会包裹上一层锡纸,就连现在我们有时候定的外卖也会用到锡纸呢。
古代有冰箱啊- - 只是那个时候叫冰鉴,不过冰鉴只是大户人家用的东西,一般百姓家庭保存蔬菜什么的都是用地窖,直到现在我国还一直延续着地窖的传统。
《诗经》中就有奴隶们冬日凿冰储藏,供贵族们夏季饮用的记载。古籍《周礼》记载“祭祀共冰鉴”。“鉴”其实就是个盒子,里头放冰,再将食物放在冰的中间,起到对食物防腐保鲜的作用。可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时时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
古时候,天气再热,不能热了天子。于是,宫殿里有了最初的‘机器’。冰鉴是一件双层的器皿,鉴内有一缶。夏季,鉴缶之间装冰块,缶内装酒,就可起到降温的作用。
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著一柄长勺是专门用来舀冷饮的。此外,在古书《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所说的“冰厨”,就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储存食物的一间房子,是夏季供应饮食的地方。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冰箱”。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於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中间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地固定著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应是夏天盛放冰块、冬天盛放热水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