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种植方法都有哪些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4 19:31:42
字号:

棕榈品种很多的,以董棕为例

棕榈种植方法都有哪些

繁殖与栽培:

采收成熟果实,搓洗去是实和果肉,将种子放在砂床上催芽,经常保持湿润,发芽后移至苗就要上,适当荫蔽。绿化栽培最好用培育2-3年生大苗,在雨季初期带上定植,容易成活。

播种繁殖:

选种:

播种前首先要对种子进行挑选,种子选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播种能否成功。

1、最好是选用当年采收的种子。种子保存的时间越长,其发芽率越低。

2、选用籽粒饱满、没有残缺或畸形的种子。

3、选用没有病虫害的种子。

消毒:

消毒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指对种子进行消毒,另一个是指对播种用基质进行消毒。

家庭对种子消毒常用60℃左右的热水浸种一刻钟。

对播种用的基质进行消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到锅里炒热,什么病虫都能烫死。

催芽:

用温热水(温度和洗脸水差不多)把种子浸泡12~24

个小时,直到种子吸水并膨胀起来。对于很常见的容易发芽的种子,这项工作可以不做。

播种:

把种子放到基质中进行点播。播后覆盖基质,覆盖厚度为种粒的2~3

倍。播后可用喷雾器、细孔花洒把播种基质质淋湿,以后当盆土略干时再淋水,仍要注意浇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种子冲起来;

播种后的管理:在春季或冬季播种后,遇到寒潮低温时,可以用塑料薄膜把花盆包起来,以利保温保湿;

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把薄膜揭开,并在每天上午的9:30之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后让幼苗接受太阳的光照,否则幼苗会生长得非常柔弱;大多数的种子出齐后,需要适当地间苗:把有病的、生长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当大部分的幼苗长出了3片或3片以上的叶子后就可以移栽。

上盆或移栽:

小苗装盆时,先在盆底放入2~3公分厚的粗粒基质作为滤水层,其上撒上一层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厚度约为1~2公分,再盖上一薄层基质,厚约1~2公分,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与根系分开,避免烧根。

上盆用的基质可以选用下面的一种:菜园土:炉渣=3:1;或者园土:中粗河沙:锯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叶土中的一种。上完盆后浇一次透水,并放在遮荫环境养护一周。

小苗移栽时,先挖好种植穴,在种植穴底部撒上一层有机肥料作为底肥(基肥),厚度约为4~6公分,再覆上一层土并放入苗木,以把肥料与根系分开,避免烧根。放入苗木后,回填土壤,把根系覆盖住,并用脚把土壤踩实,浇一次透水。

湿度管理:

喜欢湿润的气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70~80%,空气相对湿度过低,会使叶尖干枯。

温度管理:

由于它原产于热带地区,喜欢高温环境,对冬季的温度的要求很严,当低于10℃时生长缓慢,开始进入半休眠或休眠状态;当低于5℃时就不能安全越冬;在夏季,当温度高达35℃以上时也能忍受,但生长会暂时受到阻碍。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30℃。

光照管理:

对光线要求不严,喜欢阳光充足,也耐半荫,但光照充足时生长得更好。

肥水管理:

对于盆栽的植株,除了在上盆时添加有机肥料外,在平时的养护过程中,还要进行适当地肥水管理。

春、夏、秋三季 这三个季节是它的生长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花宝”——清水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1~4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

冬季 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清水——“花宝”——清水——清水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3~7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对于地栽的植株,春夏两季根据干旱情况,施用2~4次肥水:先在根颈部以外30~100公分开一圈小沟(植株越大,则离根颈部越远),沟宽、深都为20公分。沟内撒进25~50斤有机肥,或者1~5两颗粒复合肥(化肥),然后浇上透水。入冬以后开春以前,照上述方法再施肥一次,但不用浇水。

修剪:

冬季修剪 在冬季植株进入休眠或半休眠期,要把瘦弱、病虫、枯死、过密等枝条剪掉。

转盆只要养护得法,它就会生长很快,当生长到一定的大小时,就要考虑给它换个大一点的盆,以让它继续旺盛生长。

换盆用的培养土及组分比例可以选用下面的一种:菜园土:炉渣=3:1;或者园土:中粗河沙:锯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叶土中的一种。

脱盆:

把要换盆的花放在地上,先用巴掌轻拍盆的四周,使根系受到震动而与盆壁分离,把花盆倒过来放在左手上,左手的食指与中指轻轻夹住植株,手腕与指尖顶住盆沿,右手拍打盆底,再用母指从底孔把根土向下顶,让植物脱出来。脱出来后,用双掌轻轻拍打盆土,让多余的土壤脱落。

花盆准备:

选一适当大小的花盆,盆的底孔用两片瓦片或薄薄的泡沫片盖住,既要保证盆土不被水冲出去,又要能让多余的水能及时流出。瓦片或泡沫上再放上一层陶粒或是打碎的红砖头,作为滤水层,厚约2~3公分。排水层上再放有肥机肥,厚约1~3公分,肥料上再一薄层基质,厚约2公分,以把根系与肥料隔开,最后把植物放进去,填充营养土,离盆口约剩2~3公分即可。

性状鉴别

 ① 近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cm~3.5cm,基部直径1.5cm~3cm.

 ② 外表黄棕色至红棕色,粗糙,具稍凹下的网状浅沟纹。

 ③ 基底中央有一凹窝(珠孔),近珠孔之侧,有一新月形或三角形疤痕(种脐),常见清晰的维管束迹。

 ④ 质坚硬,间或有裂隙,不易破断,断面呈棕白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

 ⑤ 气微,味涩、微苦。

 显微鉴别

 横切面

 ① 种皮组织分内、外层,外层为数列细小石细胞,呈长圆形,切向延长,含有棕色物质;内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含棕色物质(鞣质)。

 ② 错入组织系种皮内层不规则伸入胚乳中形成,其中有维管束组织,为薄壁性细胞,导管非木化。

 ③ 胚乳为白色多角形细胞,壁厚,壁孔大,略作念珠状,细胞中含有油滴及糊粉粒。

 粉末:红棕色至淡棕色。

 ① 种皮石细胞,形状不一,有为等径的,有呈长方形的,细胞壁不甚厚化。

 ② 内胚乳碎片众多,细胞形考试,大网站收集状不规则,壁颇厚,有大的类圆形壁孔。

 ③ 糊粉粒直径5μm~40μm,含拟晶体1粒。其他可见少数网纹导管,残留的中果皮纤维,并有具壁孔的薄壁细胞等。

 成分

 ① 含6种与鞣质结合而存在的生物碱,总生物碱量0.3%~0.7%,而以槟榔碱(arecoline,C8H13O2N)含量最多,是槟榔的有效成分。其余为槟榔次碱(arecaidine)、去甲基槟榔碱(guvacoline)、去甲基槟榔次碱(guvacine)及异去甲基槟榔次碱(isoguvacine)等。

 ② 此外尚有鞣质约15%。

 ③ 脂肪油14%~18%。

 ④ 一种红色素槟榔红。槟榔脂肪油的组成脂肪酸为:月桂酸19.5%、肉豆蔻酸46.2%、棕榈酸12.7%等。

 ⑤ 另据报道,槟榔所含氨基酸中脯氨酸超过15%,酪氨酸、苯丙酸和精氨酸超过10%。槟榔内胚乳含儿茶精、花白素及其聚合物。

 理化鉴别

 取粉末0.5g,加水3~4ml,加5%硫酸液1滴,微热数分钟,滤过,取考,试大网站收集滤液1滴于玻片上,加碘化铋钾试液1滴,即显混浊,放置后,置显微镜下观察,有石榴红色的球晶或方晶产生。(检查槟榔碱)

 含量测定

 用酸碱滴定法。本品以干燥品计,含醚溶性生物碱以槟榔碱(C8H13O2N)计算,不得少于0.30%。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94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