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阈值(economicthreshold,简称ET)是指病害合理防治时机的一种病害密度指标。即病害的某一密度(病情),达此密度时应该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病害种群密度增加而达到经济损害水平。它是由经济损害水平派生的,最早由美国昆虫学家斯特恩(V.M.Stern,1959)在防治害虫的研究中与经济损害水平一起提出来的。荷兰扎多克斯(J.C.Zadoks)在植物病害研究中使用行动阈值(actionthreshold)与之对应。中国通常采用防治指标这一术语。
由于黑德利(J.C.Headly,1972,1982)提出的“经济阈值”恰好是斯特恩(1959)定义的经济损害水平(economicinjurylevel,简称EIL),在以后的许多引述和解释中常把二者混淆。所谓经济损失是指防治费用与防治挽回损失金额的差值。针对预计流行后病情可能达到EIL的病害,如果进行防治,其收益正好等于所需防治费用。它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C)或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理论的重要概念,是从经济效益出发确定的病害系统管理目标。EIL是权衡一场预计发生的病害在经济上是否值得防治的指标和为了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而控制病害的最佳密度。ET则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取防治行动时的病害密度。在虫害防治中,ET通常小于EIL,但是在使用高效杀虫剂能立即杀死害虫,制止其危害时,ET可能等于EIL。
众所周知,有害生物对农林作物造成了很大损失,但这种损失用货币折算到底有多大,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特别是化学防治是治理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在杀死害虫、消灭病菌、杂草、提高农林作物产量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引起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生态学负效应。这些负效应如何来定性、定量评价,至今也没有统一标准,而此前的评价大都停留在定性的水准上,尤其是缺少对生态学负效应的定量评价。经济阈值模型对生态调节参数选择随意性大,且没有统一标准,对农药的生态学负效应分析模糊甚至不加以考虑。根据经济学原理,单纯地以种植经营者的利益而言,他们肯定希望自己的有形投入费用(visiblecost,简称Cv)小于最后所出售的作物的总收入,即投入小于产出(通常所说的投入产出比以经济学原理为单一着眼点,且以种植者的利益为单一准线),这样才算有利可图,自己的劳动力价值也得到了体现。然而,由于大量使用农药,产生了严重生态学负效应,而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又是生态环境保护者和政府决策者所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万年峰等提出了可持续阈值的定义:“当生态环境保护者、政府决策者与种植经营者的利益持平时,种植者通过使用农药及各种管理手段所挽回的经济损失与作物管理手段的经济消耗和农药区域污染所引起的生态学负效应,折算成经济损失的货币表现相等时的特定时空内栽培作物遭受的害虫密度”。与经济阈值的特征比较,可持续阈值主要表现在其学科思想是经济学、生态环境学和生态哲学,注意到任何手段、措施作用的对象都是社会一经济一生态复合系统;决策目标是农林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不只是“就有害生物论和有害生物”;决策对象综观整个农林生态系统,甚至全球系统,关注生态学负效应评价,而不只是控制有害生物;决策主体是科研人员、种植经营者、政府决策者,需要的是各部门、单位的分工协作,而不只是科研人员的“独立舞台”;评价手段趋向于定性、定量且多元化;研究方法从局部控制到区域调控,从近期考虑到长期决策、系统决策;收益对象是种植经营者、环保人士和政府决策者三方。
如何安全用药?怎样合理使用农药?
是的,我是农艺师,农药都是百万分浓度,它的配比相当严格,超高蔬菜植物耐药性的阈值后,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药害。浓度越大,伤害越大,常见的高浓度药害会伤害叶片、花、果实、处理不及时,直接死苗。
为了经济安全有效,就必须合理用药。必须了解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及克服方法,化防生防紧密结合,减少杀伤天敌,减少污染环境,防止公害;防止对植物的药害。合理混用。同时还应了解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
(1)应了解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
①根据害虫种类施药。不同昆虫对同一种药剂毒力的反应是不同的,即每种农药都有它一定的防治范围和对象。②适时施药。同一种害虫,幼虫龄期不同,耐药性相差可达几百倍。一般3龄后耐药性显著提高,而以初孵幼虫耐药性最低。一般来说,鳞翅目昆虫对药剂的抵抗力为:卵>蛹>幼虫>成虫。常用农药的药效随田间温度的升高而提高。
(2)合理混用农药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混合使用,可以防治同时发生的害虫、病害或兼治杂草。有时可以克服和防治抗药性害虫,并能节省人力物力。但是农药的混用,必须根据农药的理化性、毒理,防治对象及混合后可能产生的化学变化、对作物的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例如大多数有机磷农药是带中性或微酸性,它们之间一般可以混合。
农药混用不适当,则会减低效果,或造成药害。要注意:①失效的农药,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②混合后产生化学反应引起植物药害的农药,不能相互混合。如波尔多液不能与石硫合剂混用。③混合后出现乳剂破坏现象的药剂型,或混合后产生絮结或大量沉淀的农药剂型。不能相互混合。
(3)考虑对害虫天敌的安全
化防、生防往往相互矛盾,主要是杀伤天敌,引起害虫再猖獗。为了避免化防对害虫天敌产生的不良影响,必须把化防与生防适当配合,进行协调防治,协调防治的主要途径,一是选择药剂的适当浓度和药量、适当的剂型、适当的施药方法及适当的施药时间。
(4)避免对植物的药害
造成植物药害的原因主要有:①各种不同作物、甚至不同品种,对农药的耐药性有很大差异。②不恰当的施药量。③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对农药有不同反应。④气候条件。
(5)防止农药对人畜毒性和残留残毒的产生
在使用农药时,对于防止农药中毒,一定要认真对待。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除了事先了解农药的毒性外,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作好思想工作。要提高警惕。对剧毒农药的使用,必须遵照有关规定。对于中等毒性或毒性较低的农药也不要麻痹大意。
防止农药产生残留残毒的办法:要严格遵守农药在水果上不超过允许残留量。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森保方针,不要单纯依靠化学农药,必须贯彻以林业防治为基础,在防治果树病虫害时应抓紧冬季及早春防治。在开花结果期中发生病虫害时,则应合理使用农药,特别是要制定农药的安全使用间隔期(即某一种农药在收获前最后一次使用日期)安全间隔期的长短是与药剂种类、施药浓度、施药次数、施药方法、植物种类、地区条件和季节等因素有关。
(6)尽量交替用药,防止抗性产生
若不用农药,采用生物、农业等方法可控制害虫时,尽量避免用药。化防是救急措施。若连续用一种农药,易使害虫产生抗性,交替使用可减少或避免抗性产生。
化学农药除了安全、合理使用外,对农药本身来说要提倡和发展高效、低毒、快速、无交互抗药性、低残毒的农药,并且剂型加工方面有所改进,如缓释剂。这对于合理使用杀虫剂、延长残效、减少流失和污染、降低毒性都有好处。害虫的综合治理不完全排除农药的使用,当害虫种群数量达到或超过经济阈值时,常需要农药进行防治。使用农药应该注意把化学防治的副作用减少到最低水平。总之,要保证人、畜、有益动物和植物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