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虾的主要养殖方式有哪些?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12:35:08
字号:

(1)港温养殖国原始、传统的粗放养殖方式,是依靠天然生产力提供产品的生产模式。北方称港养,南方称“鱼_”,即利用沿海港湾、海汊、荒滩、洼地,加以人工筑堤,建闸、开沟、劈滩,以贮存海水,利用潮汐涨落,引潮纳苗、鱼虾蟹混养。管理十分简单,不清池,不投饵,产量低。从十几千克到数十千克,以广种薄收获得利润。近年来,这种养虾方式已逐渐为池塘养殖所代替。

目前对虾的主要养殖方式有哪些?

(2)人工生态系养殖在港_养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依靠天然生产力养成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人工干预,如通过消除有害生物、施肥、移植饵料生物,或补充投饵等方法,努力培植起一个适于对虾生存和生长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水质环境),在较低的养殖密度下,努力发挥水体的自然生产力,大大减少了水体污染和虾病发生。维持水体中合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少投入、低成本的运作中获得较稳定的养殖效益。国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曾在数十公顷乃至数百公顷的大型养鱼港对虾养殖中,采用这种方式。随着养虾生产的发展和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已改造成中小型池塘养殖。近年来由于虾病的暴发,半精养池塘废弃甚多,在这些废弃闲置的池塘上部分地采用、完善和发展这种养殖模式,也是对抗虾病,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3)中型池塘半精养在潮间带或潮上带修建面积为数公顷的长方形池塘,以潮差纳水或机械提水,或两者兼而用之的方式供水,以人工投饵为主,施肥繁殖或移植生物饵料为辅的养殖方式。中国用这种方式养虾,每公顷已达1500千克左右,高者可达3000千克。

(4)网堤式养殖也称半蓄水养殖,属半精养类型。即在潮差大、风浪小、底质硬的潮间带(一般在低潮区),修筑1~1.5米高的石砌坝或混凝土坝,坝顶撑有高出大潮最高水位线的尼龙拦网,拼成半堤半网的池塘、投饵养殖对虾。其优点是可利用潮差自动换水,水质好,节省提水动力,缺点是清池难操作,投饵易流失,安全程度差。该种养殖方式在日本天本县天草地区最为盛行,每公顷产日本对虾4500千克左右。中国青岛崂山1987年也曾以土坝代替混凝土坝建成半堤半网的虾池,每公顷产对虾4500千克,但因安全问题未坚持下来。

(5)小型池塘充气养殖属精养式的低等形式,即利用面积多在1公顷以下,水深2米以上的小型室外土池,采用机械提水,增氧机充气或循环流水等方式保持较好的水质,主要依靠人工投饵养殖。投入大、产量高,一般每公顷产虾3000~7500千克。该种方式在中国台湾省、东南亚(如泰国、印度尼西亚等)进行较早,近年来,国海南、广东、山东、天津等地结合当地特点,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取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效益。如山东省东营市、滨州市自1998年开始,在盐碱地结合造田,挖地筑池,利用渗出高盐水,加入淡水调配,充气养虾,使虾病减少,产量每公顷最高达4500千克以上。

(6)工业化养殖集约化程度很高的精养方式,也称超精养。指在水体较小的水泥池中,利用先进的工业调控手段,进行高密度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如日本鹿儿岛式,系在潮上带建造圆形水泥池,单池面积为1000~2000米2,双层底,上底铺设20厘米厚的砂层,供日本对虾潜居。海水由池表面切向进入,推动池水旋转流动,多余的海水由池底渗出。并定时经过池中央的圆柱形排水网,由其下面与之相连的排污孔排出池底污物。这种养殖方式产量高,可达1.5~3千克/米3。美国的跑道式养虾池和国曾利用对虾育苗池试养对虾皆属此类。2001年,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参照日本鹿儿养殖模式,利用面积为500米2的水泥池,上盖塑料大棚,增设涡流设备和增氧设施,养殖南美白对虾、蓝对虾,取得了37500千克/公顷的高产。由于超精养模式投资大,耗能高,技术要求高,目前在国尚未大面积推广开来。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绿色发展 绿色植保护》

对虾养殖方法

对虾养殖方法和需要的条件如下:

一、对虾养殖方法

在池塘建成或者老塘修复后,需要在放虾20天前,进行清塘,目的是清除淤泥、杂藻和其它动物性敌害生物。清塘后放入水培生物饵料,基础饵料培育好的虾塘,可以半个月内不用再放饵。

放虾苗时需要注意虾塘内的理化因子是不是适合虾苗生活,在4月份放养虾苗后,水温回升稳定在14℃以上较为适宜。放虾苗时,一般水深不低于40厘米,盐度在20%-30%左右,PH值在7-8.6左右较为适宜。

二、养对虾需要的条件

需要好的水质,水的质量会影响虾的生长发育,养殖时水的透明度应为30厘米-40厘米,需经常加注新水,定期撒入生石灰溶液来调节水质,以防虾出现脱壳不畅或其它病害。

需要合理投喂饲料,虾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虾一般吃动植物饲料,其中植物性饲料为小麦、水草和菜籽饼等,动物性饲料为杂鱼、杂肉和牲畜内脏等。

对虾的港养养殖方式

港养是我国传统的养殖方式,养殖面积从十几公顷到几百公顷不等,一般是根据海区潮间带的自然地势建坝围成,养殖设备简单。养殖中一般靠自然纳苗,也可投放入工苗,但不施肥不投饵,完全靠天然生产力提供产品。

其产品种类包括鱼、蟹、虾、贝等,所投放人工苗的种类,单种每0.067公顷(亩)也能产十几千克。因此,是一种值得提倡和发展的养殖方式。特别是近几年,虾病严重爆发,近海富营养化严重,更显出此法的较大优点。只要管理合理,均可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虾池的规格要求:虾池水质要干净,水源要充足,水体需富含充足的营养成分来供南美对虾生长。虾池的排水系统需完善,以保证虾池的水质,虾池深度必须在1.5米至2米左右。为保证虾池中的溶氧量在一定时间内供给充足,增氧设施是必须的。

2、放养前的准备工作:为营造一个适宜的南美对虾生活环境,要提前1个月对虾池灭菌,通常方法是使用适量的生石灰消毒,然后提前7天加入比例的漂白粉。最后在虾池中放入一定量的水质肥料,使虾池在放养之后养料供给充足。

3、苗种的选择:虾苗选种需要根据当地养殖环境、市场需求和季节情况,选择对应虾苗。南美对虾原产于南美咸水域,在中国淡水养殖要选择经过淡化处理的虾苗。以免虾苗与水质环境不符导致死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对虾的饲养管理方法

(1)池水的调节控制。最适合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水色是黄褐色、黄绿色的,是由硅藻或者绿藻所形成的。人工的调节即是在水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磷肥以及氮肥。在养殖的中后期因为虾体的排泄物或者剩饵逐渐增多,导致水的颜色变深,因此需要更换一部分水体,或者加入新水,再或者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粉或沸石粉来调控水色。

(2)维持和保护好虾池的生态平衡。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如果池塘里的浮游生物较少的池塘,对虾发病的时间会比较早,而且体长规格在5cm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病,而体长规格在8cm以上的对虾只有个别的虾体出现病症。浮游生物会吸收水中的一部分有害物质,比如氨氮、硫化氢,因而增加了水中溶解氧,为对水质环境和池底地质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能够减少有害物质对虾体的危害。为了能够有效的维护虾池的生态平衡,一般情况下在对池塘消毒3天后,用活性微生态剂按照1千克/亩的用量在沙土中搅拌均匀,然后洒在池底,在纳水和肥水是,按照每立方米使用2克池底改良剂进行全池均匀的泼洒。

(3)注意池水的透明度、溶解氧含量和PH值。养殖对虾的前期过程中,池水的透明度应该在25-40cm,中后期则要保持在35-60cm左右,如果透明度低于20cm,应该适当的加入新水或更换一部分水体,也可以加入适量的生石灰粉或沸石粉,如果透明度过高,加入适量的磷肥和氮肥进行调节。

随着对虾的成长,对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需求比较大,前期可以根据水质的情况间歇的打开增氧机,然后慢慢的延长开机时间,工厂化高密度的养殖池和精养池到了中后期阶段时需要24小时开机,以保证水中溶氧量在5mg/L以上,池底的溶氧量在3mg/L以上,不能低于1.2mg/L。还要控制好水的PH值,如果过高,将会增加水中氨氮的毒性,对虾的成长不利。

(4)饵料的投喂量和方法。饵料的投喂量要根据对虾的成活率、水质质量、天气情况、对虾的大小、饲料的优劣等条件决定。养殖前期虾体规格在1-3cm左右的时候每日的投喂量应该为虾体重的8-10%,中期规格大概为3-10cm时为5-7%,后期阶段为3-4%,每天可以多次喂养,白天少量占30%-40%左右,晚上大量喂养占60%-70%。主要喂食一些小贝类和冰鲜的鱼浆以及人工配合的饲料。

(5)养殖池的日常管理。每天的早中晚以及午夜都要巡塘,观察水的颜色是否合格,对虾的生长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其他异常,溶氧量是否充足,及时的调节水质和投饵量,必要时需要打开增氧机。

南美对虾是最近新兴的特种养殖项目,其外形与中国对虾相似。南美对虾肉质富含牛磺酸、锌元素,可以降低人体的血清胆固醇、改善由于缺锌引起的生长于味觉障碍等。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57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