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天气逐渐凉爽,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秋季是水产养殖生产管理的关键季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前功尽弃,特提出以下技术和管理措施:
水质调控:随着养殖动物的生长,池塘中相对密度增大,水体残饵、排泄物、水草老叶腐烂,会消耗大量氧气,又会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氨氮累积增多,PH值下降,极易造成浮头泛池。因此一要及时换水,少量多次,要吸取中上层水,以增加浮游生物种类,防止和减少兰绿藻的滋生形成“蓝淀水”;二要施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以降低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过高等因素对水体造成的危害。秋季河蟹池塘应逐步加大换水量,少量多次,边进边排,防止水位过高造成水草浮起死亡,并每隔10天左右,泼洒一次生石灰,增加池水钙质,用量5公斤/亩。米,保持池水PH值7.8~8.5,透明度30厘米~40厘米,利于蟹壳增厚增硬,促使健康生长。
饲料投喂:常规鱼投喂要提高饲料质量,日授喂量为在池鱼体重的5%-6%;虾饲料中动物性饲料要求占60%,日投喂量是在池虾体重的7%-8%;河蟹增加荤性饲料比例,河蟹饲料动物性饲料占65%,日投喂量是螃蟹总重量的10%。从10月份初开始,随着水温下降加快,投喂量要逐渐下降,日投喂量分别下降至鱼、虾、蟹总体重的3%、4%、4%-5%。另初秋、中秋是河蟹摄食水草、螺蛳的高峰期,应密切注意,既要保证河蟹的吃食利用,又要有较高的存塘量,不足的池塘要采取措施,补足水草和螺蛳。甲鱼池塘养殖,进入秋季甲鱼养殖应以水质调节为主,水质好了,甲鱼的摄食量才能提高。建议养殖户先用水质净化剂以较快的速度降低水体的氨氮与亚硝酸氮,两天后补充调水生物制剂(如光合菌、硝化细菌等),壮大水体的有益微生物群,使养殖水体变好并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保证饲料质量,符合甲鱼对蛋白与脂肪方面的需求,可在饲料中加入20%以下的鲜鱼或优质冰鲜鱼鱼浆投喂,可大大增强甲鱼摄食强度,提高其生长速度与肥满度。由于甲鱼食量增加,投喂时添加预防肠炎药物,如穿心莲、大蒜等,连用几天,效果较好。
病害防治:“白露头,鱼死不断头”。从池塘养鱼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来看,立秋之后鱼病将进入又一个流行高峰季节。因此,掌握秋季鱼类发病规律,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建议采取“外消”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预防病害发生。每隔20天左右用二氧化氯和虾蟹专用药物全池泼洒消毒一次,同时在饲料里添加脱壳素、钙片、土霉素等药物投喂,每月一次。对于水质较差、水草减少的池塘,采取“先杀虫后杀菌”方法,虾蟹用纤虫净,鱼类用敌百虫,鱼虾蟹混养用鱼虫克星,全池泼洒;隔天使用氯制剂或碘制剂全池泼洒杀菌;3—5天后用生石灰5—10kg/亩。米化水全池泼洒。深秋,冷空气来临,气温下降,白对虾、罗氏沼虾等热带养殖动物会受冷空气侵袭,需做好上市准备和防寒保暖措施。
加强巡塘:每天坚持早晚巡塘,查看鱼虾蟹活动和吃食情况,查测水色、透明度、PH值,及时捞掉腐草、残饵,消毒清理食场。对河蟹、甲鱼等易逃养殖品种,注意查看防逃设置和池埂有无漏洞,检查进出水口防逃设施,夜晚加强防盗巡视。
水产养殖技术
夏季气候炎热,水温较高,是水产动物生长的主要季节,但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较多,水环境较为复杂,水产动物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为确保各地水产养殖生产稳定和水产品市场供应有序,现研究提出夏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供各地参考使用。
1.水质调控:夏季持续高温,水体昼夜温差大,水产动物代谢旺盛,底层水易缺氧,底质环境恶化严重,水质变化快。要及时进行水质调控,确保养殖环境稳定。适量加注新水,一般7-10天加水一次,水位保持在1.5-2米,加注新水时,尽量避免将底质冲起。加强对池塘水环境的pH、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检测,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换水、增氧等应对措施。
注意监控养殖池水溶氧,勤开增氧机,谨防养殖鱼缺氧、浮头,增氧机的使用应当遵循“三开两不开”的原则(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阴雨连绵半夜开;傍晚不开、阴天中午不开)。高温期间经常改善池塘底部环境,可以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同时会加快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分解,促进养殖水体中有机物的循环,保持水体状况良好。
2.饲养管理:选用恰当适合的饲料、采取科学合理的投喂,是夏季健康养殖的重要环节。夏季昼长夜短,可采用“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按照“四定”原则(定质、定量、定点、定时)投喂全价配合饲料。饲料要保持新鲜、无杂质、不变质。投喂次数和投喂饲料量要根据天气、气温、养殖水体水质、养殖鱼体规格等不同因素,做出合适判断并及时调整。晴天可多投喂饲料,阴天尽量少投喂饲料,雷雨天气时不投喂饲料;上午、中午可多投饲料,傍晚尽量少投喂饲料,晚上一般不投喂饲料。
夏季投喂饲料量以达到养殖鱼类7-8成饱为宜,每次投喂掌握在1-2小时吃完为宜。夏季持续高温,会出现表层水温度较高但下层水温较低的情况,易导致水产养殖动物出现应激反应。可以通过设置遮阳设施、逐渐加深池塘水位、使用低温水降温等措施减少水体温差,保持水体温度相对稳定,避免水产养殖动物因高温出现应激反应。
水产养殖技术有:养殖环境、品种选择、饲料管理、疾病防控、养殖管理。
1、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水域或养殖池塘,并确保水质适宜。监控水温、氧气含量、pH值和溶解氧等参数,以确保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健康。
2、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水质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水生生物品种。了解不同品种的生长要求和市场潜力,以便做出明智的选择。
3、饲料管理:提供均衡的饲料,以满足水生生物的营养需求。了解饲料种类、喂养频率和喂养量的最佳实践,并根据生物的生长阶段进行相应的调整。
4、疾病防控:定期监测水生生物的健康状况,并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疾病的风险。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避免过度密度养殖,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疾病筛查。
5、养殖管理:根据水生生物的需求,控制养殖密度、水质、饲料和温度等因素。定期清理养殖设施,调整水位和通风等,以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