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4:51:25
字号: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无论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作者用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准确地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征,恰当地安排了说明顺序,把事物说明的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充分的展示了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之美.

八年级语文

 《苏州园林》问答题及答案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池沼( ) 嶙峋( ) 着眼( ) 琢磨( ) 丘壑( )

 镂空( ) 轩榭( ) 斟酌( ) 对称( ) 阑干(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败笔 蔓延 玲珑 盘屈嶙峋

 B.堆叠 闲适 映衬 自出心材

 C.明艳 阅历 彩绘 因地治宜

 D.鉴赏 工细 雷同 俯仰生姿

 3.下列各组句子语意变化最不明显的一项是( )

 4.关联词语填空恰当的是( )

 ( )说早期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 )近10多年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不是某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的,( )国际间的协调和联合,( )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A.尽管 但是 只要 就 B.尽管 那么 只有 才

 C.如果 那么 只有 才 D.如果 但是 只要 就

 5.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是( )

 (1)湿沙层的水分足够( )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2)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 )有充足的水分。

 (3)那么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 )。

 A.供给必需预告 B.供应必须预告

 C.供应必须预兆 D.供给必需预兆

 6.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

 (4)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胸中有丘壑——

 7.下面的文字,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作分析。请仿照这种结构,写一段话,内容自定。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这也为修造石拱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池沼和河道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这两段文字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说明了苏州园林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按要求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

 (1)……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你怎样理解这里的“寂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两个“这”指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俯仰生姿”是一个富有画意的词语,请再从选段中找两个这样的四字短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芝加哥目前拥有世界上三座最高的建筑:西尔斯塔、阿莫科塔和约翰?汉考克心。但它们将很快成为“矮子”。去年底,芝加哥一位名叫李?洛林和一位名叫保罗?贝特勒的著名房地产拥有者宣布,他们将在105层高的西尔斯塔附近,建一座120层的摩天大楼,从而打破西尔斯塔在世界建筑史上的最高建筑艺术的代表,“他们要站在我们的建筑上俯视西尔斯塔的塔顶”。

 目前,这一高层建筑的'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已于今年第二季度开工,预计3年完工,整个工程费用预计达三四亿美元。该建筑总高为914英尺,尽管它比西尔斯塔高出15层,但占地面积仅为150万平方英尺。西尔斯塔高1552英尺,占地面积420万平方英尺,每层的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英尺,将要建筑的这座摩天大楼每层的建筑面积只有6500至8000平方英尺。整个建筑呈火箭形。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层次。

 1.为什么“芝加哥目前有三座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中“目前”不能去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它们将很快成为“矮子”。句中“将”说明________________。“矮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贝特勒的话中两次出现“建筑”。第一个“建筑”是指________;第二个“建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使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通过西尔斯塔和将要建成的最高摩天大楼两者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方面进行比较,使我们对将要建成的最高摩天大楼有了深刻的了解。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zhǎo、lín、zhuó、zhuó、hè、lòu、xuān、zhēn、chèn、lán 2.D 3.D 4.C 注意关联词语前后内容在表达上的区别。 5.B 6.(1)指具有可供观摩、研究、取法价值的样板。(2)这里指园林设计的缺欠。(3)这里是单调、冷清的意思。(4)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7.(略)

 综合练习

 1.假山池沼树木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看,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1)要点:单调。 (2)①第一个“这”指代“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②第二个“这”指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3.示例:盘曲嶙峋、珠光宝气

 拓展练习

 1.“目前”表示时间。 2.不久就会有新的高楼诞生、有更高的大楼超过它们,使它们成为矮子 芝加哥拥有的目前世界上三座最高建筑 3.建筑事业 建筑物 4.列数字 作比较 建筑物高度 建筑占地面积

 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4.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答案

 1.“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4.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件# 导语课件要具有可教性。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制作的课件要与课堂内容有密切联系,具有教导积极向上意义。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苏州园林》,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二、教学要点、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三、教具的使用: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四、教学步骤和实施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了解近几天苏州城交通不太顺畅、空气轻度污染的原因?

 明确:处处修路,处处施工,整个苏城像个大工地……

 1、如此大兴土木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城市的急剧膨胀、明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

 2、世遗会为什么被选在苏州召开,作为苏州市民你有何感想?

 (视频资料的播放)明确: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市民不能不骄傲。视频结尾处说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讲析

 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幻灯显示2课题、作者及英文)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ClassicalGardensofSuzhou(苏州古典园林)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幻灯展示3-6)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⑴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⑵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⑶(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瓜州于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⑷(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⑸(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课件显示欣赏(幻灯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链接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看网上论坛帖子)

 4、(提供相关网站)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二)教学设想:(第一课时)

 1、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预习要求:

 (1)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

 展标: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补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2、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

 请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上一课就提出的问题,请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分析总体结构

 1、上面同学回答的很正确,就是课文第一小节听这句话

 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一节说“不止这些”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开头总领全文。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不止这些。

 2、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

 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4、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节:图画美8节:图案美9节:色彩美(板书)

 5、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总说--分说

 四、精读4、5两节:

 1、根据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教学目标上)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五、总结:(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

 1、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用准确、周密、精确。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六、作业: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24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