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出生年月:1930年9月7日
籍贯:江西德安
出生地:北京
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毕业院校:西南农学院
袁隆平简介
1949年8月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863-101-01"专题责任专家。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1964年率先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最先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并提出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来利用杂种优势的设想。1975年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关,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总设计师和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1986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和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已成为国内外公认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重点课题。近年来,在以他为主的指导下,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基本成功并投入生产应用。不久前,他主持研究的超级杂交稻也获得成功。
杂交水稻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约有2.3亿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57%。每年全国因此增产的粮食超过2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中等省全年的粮食总产。由于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他先后获得迄今惟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八项国际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是首次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奖金500万元。
[袁隆平的事迹]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艰难的研究历程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回答
袁隆平院士发明(培育)了杂交水稻。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以及推广,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培育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杂交水稻是指将2个在遗传上有差异但其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所得到的具有杂种优势的第1代杂交种即为杂交稻。一、袁隆平发明了什么水稻
1、袁隆平院士发明了杂交水稻(与杂交水稻对应的是常规水稻)。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以及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培育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2、杂交水稻是指选用2个在遗传上有差异、但二者的优良性状又可以进行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出来的具有杂种优势的第1代杂交种便为杂交水稻。 3、一般的杂交稻是指由2个遗传背景相同的不育系、恢复系进行杂交后所得到的第1代杂交种,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为遗传工具。 4、我国是世界上第1个成功研发、推广杂交稻的国家。杂交稻个体具有高度的杂合性,杂种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因此每年都要制种。二、杂交稻是什么时候成功的
1、袁隆平院士于1972年成功发明杂交水稻。 2、1966年,三系杂交水稻的发现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我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上,此为袁隆平院士的第1篇重要论文。 3、为了增加试验效果,每年冬天袁隆平院士会与其助手前往海南三亚进行水稻育种,甚至在路上会将种子绑在身上利用体温育种催芽,但研究过程并不顺利,经3000次试验都未能成功。 4、1971年11月23日,袁隆平院士的助手在海南试验田发现1株野生稻雄性不育株,之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并由袁隆平院士领导研究。 5、1972年,杂交水稻被列为我国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性的协作攻关由此开始,30个左右的科研单位参与、上千个品种与此株野生水稻进行了上万次测交和回交转育试验。在此基础上,袁隆平院士成功选育出了不育系“二九南1号”,这也是我国第1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