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插秧行距多少最好?为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8:12:13
字号:

我个人认为,水稻插秧行距15厘米最好。如果插秧时,行距小于15厘米,就会造成秧苗密度过密。秧苗密度过密的后果是,秧苗长大后,秧苗之间的空间小,不透风。不透风的后果是,容易滋生虫害。还有一个后果是,水稻容易倒伏,特别是在接连几天大风大雨的天气情况下,水稻最容易倒伏。

水稻插秧行距多少最好?为什么?

另外,秧苗密度过密,不利于水稻田的后期管理。比如,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需要除草和追肥。如果插秧时秧苗的密度过密,秧苗长大后,行距之间的空间很小,会导致人们在除草和追肥的时候,在稻田里行走不方便。

如果水稻插秧的行距大于15厘米,虽然透风好,不容易滋生虫害,也利于水稻田的后期管理。但是会浪费土地资源,不利于水稻高产。比如,水稻插秧时的行距是20厘米,或者25厘米。那么秧苗长大后,水稻不容易合拢,虽然水稻之间的空间大,但是浪费了土地资源,减少了水稻的产量。对于水稻种植者来说,不但要讲究最大程度地让水稻田少生虫害,方便管理,而且要讲究最大程度的高产。

我认为,插秧秧苗的行距在15厘米,不会造成秧苗的密度过密,不容易滋生虫害,方便水稻的后期管理。另外,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水稻田的土地资源,达到高产的目的。

少数农民走进了一个误区,什么误区呢?他们认为,秧苗的密度越密,产量就越高。其实,秧苗的密度越密,水稻的产量未必就越高。为什么呢?因为一块水稻田里的养分是有一定的限制的,秧苗的密度密,平均每棵秧苗吸收的养分就少。相反,秧苗的密度合适,平均每棵秧苗吸收的养分就多一些。可能有人要说了,插秧时的行距大于15厘米,每棵秧苗吸收的养分不是更多吗?在这里,我要说的是,虽然秧苗行距大于15厘米,每棵秧苗吸收的养分会多,但是每棵秧苗吸收的养分是有限制的,就如同人一样,一个人只能吃一碗饭,你叫他吃两碗饭,他根本吃不下。

综上所述,插秧时秧苗的行距在15厘米最合适,秧苗行距小于15厘米,或者大于15厘米都不合适。

稻田泥温15℃以上时,大家都知道黑龙江省是中国的最北部,最东部,气候也是最冷的。我们这里插秧的最佳时间是:“5月七八号到5月20号”,之间,我们这里关于插秧有一句谚语叫,“不育五月苗”,不插六月秧。分蘖期适宜温度则在日均温度20℃以上;抽穗期则以日均气温30℃左右为佳。所以,种植水稻,要掌控好水稻每个生长阶段当地的正常气候,才利于水稻的正常生长及获得高产。

另外我们这里只栽培一季中稻,每年立夏前10天开始栽培,在立秋后10就可以收获了。所以又有一句农谚叫“秋过十天满天黄”,说的就是水稻在立秋后10天就变黄了,正是人们收获的好时机。而水稻移栽之后比较适合秧苗快速返青和有着较高成苗率的温度要求就是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所以,从温度条件上来讲,5月中下旬是比较适合水稻移栽。

我国水稻种植的地方很广泛,南北相差有二三千公里,各地气温气候不同,插秧时间相差较大,地方先后顺序相差约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即相差三四个节气)。总体来说,插秧时间较早的是海南岛,其次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一班在五月几号至五月二十号左右是最好时期。

要看是那个地方气候不一样,所以插秧的时候也不一样,我们这里是插两造水稻的,所以里在清明过后就可以插秧了,我种地的地方在第二季温带下线,第三季温带上线。我们在这里一般都是5月9日左右。气温稳定通过13度就可以。但是也要根据当时的天气预报,如果有低温的过程,在插秧后及时上一层水,起到保温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967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