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排名的唐山钢铁公司
13 唐山钢铁集团公司 河北
37 河北津西钢铁公司 河北
26 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 河北省
56 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 河北省
58 唐山港陆钢铁有限公司 河北省
68 河北唐山半壁店钢铁集团公司 河北省
71 河北滦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省
87 唐山市兴业工贸有限公司 河北省
94 唐山贝氏体钢总厂 河北省 钢铁
95 河北东升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省
98 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 河北省
几十亿资产的钢铁企业
2002年、2006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2006年被省政府评为“优秀建筑之乡”。2006年粮食生产稳中扩优,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收购烟叶12.97万担,创十二年来新高,居全省第四;茶叶、反季节蔬菜、花卉等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增茶叶加工企业28家。
2009年,蛟城高速完成投资6亿元,上杭大道一期工程与永武高速武平至上杭段在国庆实现同步通车,龙翔大道全线贯通。南阳110千伏变电站建成运行,古田、步云农网改造进展加快,蛟洋220千伏变电站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郭车110千伏变电站技改增容、麒龙11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两个县办工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68亿元,新引进项目14个,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5.51亿元。20万吨铜冶炼项目完成投资6亿元,紫金山铜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改工程、联泰钢构年产3万吨钢构产品等项目开工建设,太阳铜业一期3万吨铜杆、九洲硅业1200吨5N级多晶硅等项目竣工投产。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78.7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32.5亿元,增长13.2%。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县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7.7:56.4:25.9优化为15.7:59.7:24.6,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降低了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下降1.3个百分点。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74.9亿元,增长14.0%;财政总收入18.7亿元,增长28.9%;城乡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增长5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7402元,增长19.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在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工业园区产值、建筑业产值、矿产冶金产业产值相继突破百亿大关的基础上,2011年又实现了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铜产业产值、紫金本土项目产值、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均突破百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含表外)突破200亿元,先后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十五个国家级荣誉和品牌。 唐代以前,上杭境内已有人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因长期受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灾害频繁,农村经济萧条,粮食产量低,农民无法摆脱贫困。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5.33万吨(不含大豆,下同),亩产80.5公斤,每个全半劳力平均产粮559公斤,生猪存栏5万头,户均1头,农业总产值240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93.4%,农业人口平均产值136.20元。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改变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957年,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53.5%,年均递增5.5%;生猪存栏数增长64.1%;农业总产值增长54.4%。1958年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出现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严重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挫折,粮食产量连年下降。1961年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还低;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下降13.6%;生猪存栏数下降87.4%。是年,贯彻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调整生产关系,实行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调动了生产队和社员的积极性。1965年粮食总产和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61年增长43.6%和45.4%,生猪生产也迅速恢复发展。“文化大革命”初期,农业生产再次受到严重影响。1972年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分配问题的指示》,从各方面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力推广良种,增施化肥,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逐步上升。特别是1976年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后,粮食产量显著提高。1978年总产量和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68年增长1.35倍和62.6%;生猪存栏数增长1.48倍。但此期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略了多种经营、全面发展。1981年全县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生产和林、牧、副、渔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种、养专业户、经济联合体,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增多,改变了粮食生产的单一局面。1983年,全县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纪录,农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生猪存栏数比1978年增长34.7%。1983年粮食大增产后,产生麻痹松劲思想,农业投入减少,科技兴农的措施不力,导致1984年以后粮食生产连续三年滑坡。1986年粮食总产比1983年下降17.5%。1987年,生产开始回升。粮食总产量17.01万吨,比1949年增长2.19倍,比1978年增长20%,每个全半劳力平均产粮1006公斤。农业总产值1191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3.10%,比1949年增长3.96倍,比1978年增长60.6%,农业人口平均产值316.50元。生猪存栏22.65万头,户均3.11头,存栏数比1949年增长3.49倍。农村贫困落后状况得到改变。
2010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 194家,其中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42家,2010年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值10.72亿元,比增10.5%。加大品牌培育创建力度,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19件,全县累计农产品商标注册94件。 唐大历年间境内就有手工炼铁。到清末,从事冶金、造纸、竹木加工、食品、印刷、纺织等行业的作坊陆续兴起。门类、品种日渐繁多,然设备简陋,生产原始。民国时期,有识之士力图“振兴实业”,民国14年(1925年),集股创办的“福曜电灯公司”为县内现代工业之始,然因技术落后难以维持,几度濒临倒闭。其他工业作坊亦因政局动乱,处于停滞状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政府对工业实行保护和扶持政策,手工业生产兴旺一时。红军长征后,革命根据地遭受摧残,工业日益衰落。解放后,中国***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工业,1949年12月,县在城关开办碾米合作社,并修复电灯公司。尔后,逐步恢复和扶助印刷、食品、染织等数家私营企业。到1952年末,全县有工业、手工业从业人员1981人,创产值276万元,比1949年的171万元增长61.4%,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也由1949年的6.6%提高到7.4%。1953年,开始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政府对私营工业采取赎买政策,对手工业则贯彻“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方针,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开始,私营工业转为全民所有制和公私合营企业。手工业者则按自愿原则组织21个生产合作社(组)。是年,工业、手工业总产值达506万元,比1949年增长1.96倍。1956年,完成对工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年末工业、手工业职工总数达2313人。1958年在“大跃进”中,一哄而起“大办工业”,县属新办企业61家,连同原有企业共76家,职工总数猛增到6930人。公社、大队、生产队也普遍办厂。城关地区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提前过渡”成15个地方国营企业。由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工业生产受到挫折。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全县有全民企业13家,县属集体企业21家,社队企业20家。全民和集体职工人数也分别精简为975人和668人。工业总产值744万元,比1957年增长29.8%,其中集体企业总产值则下降56.3%。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工业系统亦受冲击,生产滑坡。1968年总产值仅670万元,比1965年下降约10%。1971年起,贯彻中央整顿企业管理的指示,生产稍有好转,旋又刮起批判“唯生产力论”之风,忽视经济核算,产量产值虽有增长,但经济效益极低。1966~1976年,国家对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3356万元,而工业企业只上交税利1257万元,仅收回投资的37.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经济体制改革方针,逐步实行利改税,工业企业由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推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责、权、利相统一的生产经营责任制。政府对企业扩大指导性计划、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工业生产获得较好的发展。1979~1987年,国家对工业的技术改造投资4485万元,相当于过去30年的投资总和,而9年新增产值累计达7215万元,为投资额的1.61倍,实现税利6483万元,超过投资数的44.5%。通过技改,工业技术装备得到加强,据1985年工业普查统计,全县工业拥有52种类型3067台(套)的机械设备,总动力36041千瓦,以原值计共3226.2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822.1万元,占56.5%;县属集体所有企业及乡镇工业分别占15.2%和28.3%。1987年,全县有乡镇以上工业企业151家,含13个主要门类、76个行业小类,总产值8414万元(其中重工业5435万元,占64.6%;轻工业2979万元,占35.4%),固定资产(原值)11299万元,年末职工数为9390人。是年,全部工业总产值10525万元(含村以下工业),比1949年增长60.5倍,比1978年增长2.06倍,年均递增13.25%,超过全国平均11.8%的水平。县属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也从1978年的6230元提高到10250元,增长64.5%。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49年6.6%上升到46.9%。人均工业产值258元,比1949年的8元增长31.3倍。全县初步形成由化工、轻纺、林产、机械、建材组合的工业体系。且境内矿藏、水力、林木资源丰富,为发展工业提供优越条件。县人民政府已因地制宜开发部分项目,因资金、技术不足,管理水平和全员素质不高,以致经济效益较低。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中的工业比重和人均工业产值两项指标在全省68县(市)中,分别列为第48位和57位,在龙岩地区7县(市)中,均列为第6位。
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51.1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2.5亿元,增长32.1%。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5.1%,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2亿元,增长19.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分别完成总产值4.7亿元、18.7亿元和116.7亿元,分别增长32.1%、113.5%和56.7%。规模以上工业中三大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120.6亿元,增长185.3%。其中,矿产冶金产业实现总产值115.8亿元,增长76.1%;光电产业实现总产值4.8亿元,增长146.3%;核心产业铜产业实现总产值58.1亿元,增长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