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20:41:26
字号:

牛蒡子

中草药: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

(《本草图经》)

异名恶实(《别录》),鼠粘子(《本草图经》),黍粘子(《珍珠囊》),大力子(《卫生易简方》),蝙蝠刺(《纲目》),毛然然子、黑风子(《青海药材》),毛锥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粘苍子(《辽宁主要药材》),鼠尖子、弯巴钩子、万把钩(《江苏植药志》),大牛子(《山西中药志》),牛子(《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

植物形态牛蒡,又名:鼠粘草(《别录》),夜叉头(《救荒本草》),蒡翁菜、便牵牛(《纲目》),饿死囊中草(《医林纂要》),象耳朵、老母猪耳朵、疙瘩菜,老鼠愁、鼠见愁。

二年生草本,高1~1.5米,上部多分枝。根生叶丛生,茎生叶互生;叶大,有长叶柄,表面有纵沟;叶片广卵形或心脏形,下部的叶长40~50厘米,宽30~40厘米,在茎上部的叶逐渐变小,先端钝圆而具一小尖头,基部心脏形,边缘稍带波状或呈齿牙状,上面深绿色,光滑,下面密生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丛生,着生于枝端,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厘米;花梗长3~7厘米,表面有浅沟,密生细柔毛;总苞球形,由多数覆瓦状排列之苞片组成,苞片披钊彬或线形,基部密接,先端延长而成针状,末端钩曲,着生多数简状两性花;花冠先端5浅裂,裂片呈狭长三角形,下部连合成筒状;雄蕊5,生在花冠筒内上部,与裂片互生,花丝分离,花药连合成筒,围绕在花柱四周;子房椭圆形,下位,1室,顶端圆盘状,盘上着生分离的白色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分叉。瘦果略呈弯曲之长倒卵形,灰褐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分布全国各地。一般为栽培品。

本植物的根(牛蒡根),茎叶(牛蒡茎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9月果实成熟时,分批采集。晒干,打出果实,除去杂质,再晒至全干。生用或炒黄用。

药材瘦果呈长扁卵形,长约6毫米,中部直径约3毫米。外皮灰褐色,有数条微突起的纵纹,中间一条较明显,全体有稀疏的斑点,又似致密的网纹.一端略窄,微弯曲,顶上有一浅色小点;另一端钝圆,稍宽,有一小凹窝。纵面稍隆起,边缘光圆而厚。外皮较坚硬,破开后种仁两瓣,灰白色,富有油性。无臭,味微苦。以粒大、饱满、外皮灰褐色者佳。

主产河北,吉林、辽宁、浙江、黑龙江等地。此外,四川,河南、湖北、陕西等地亦产。以东北产量较大,浙江所产品质较优。

化学成分 含牛蒡甙、牛蒡酚A、B、脂肪油等。

炮制牛蒡子:拣去杂质,筛去泥屑。炒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外面呈微**并略有香气,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恶实,采之净拣:勿令有杂子,然后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用布拭上,然后焙干,别捣如粉用。"

性味辛苦,凉。

①《别录》:"味辛,平。"

②《本草拾遗》:"味苦。"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要》:辛,温。"

④《药品化义》:"辛,性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肺二经。"

功用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

①《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

②《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③《食疗本草》:"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④《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

⑤《医学启源》:"消利咽膈。《主治秘要》:润肺散气。"

⑥李杲:"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⑦《纲目》:"消斑疹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外用:煎水含漱。

宜忌《本草经疏》:"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选方①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本草衍义》)

②治喉痹: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上二味捣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渐加至一匕半,日再。(《广济方》)

③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经偏方》)

④治风热客搏上焦,悬痈肿痛:恶实(炒)、甘草(生)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六分,旋含之,良久咽下。(《普济方》启关散)

⑤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五钱,柽柳煎汤,调下立透。(《本草汇言》)

⑥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养生必用方》)

⑦治风肿斑毒作痒:牛蒡子、玄参、僵蚕、薄荷各五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⑧治痰厥头痛:旋覆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侯,以腊面茶清调下一钱。(《圣惠方》)

⑨治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牛蒡子、苍耳子、甘菊花各三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⑩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两(隔纸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芦)各一两,干生地黄二两半,黄耆一两半(蜜炙)。上为细末,汤调二钱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本事方》牛蒡子散)

⑾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牛蒡子、薄荷、荆芥、山栀、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水煎服。(《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汤)

⑿治风龋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延年方》)

⒀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袖珍方》)

⒁治便痈:鼠粘子三钱炒,细末,入蜜一匙,净朴硝一匙,温酒空心服。(《袖珍方》)

临床应用预防猩红热

取牛蒡子炒研成粉,过筛储存备用。2~5岁每次1克,5~9岁每次1.5克,10~15岁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间,除服药预防外,仍应注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临床观察344例,发病者7名;服药后12天内未发病者,计327例,占98%。一般在接触后3日内服药预防效果较佳,6日后服药的预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触需重新再服1次。服药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提醒您:牛蒡子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牛蒡子的别名 7 牛蒡子的处方用名 8 牛蒡子的来源 9 牛蒡子的产地 10 牛蒡子的原植物形态 11 牛蒡子的采收与初加工 12 牛蒡子的生药性状 13 牛蒡子的炮制 13.1 牛蒡子的炮制方法 13.1.1 牛蒡子 13.1.2 炒牛蒡子 13.2 成品性状 13.3 质量要求 13.4 炮制作用 13.5 贮存方法 14 牛蒡子的性味归经 15 牛蒡子的功效与主治 16 牛蒡子的化学成分 17 牛蒡子的药理作用 18 牛蒡子的用法用量 19 牛蒡子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19.2 来源 19.3 性状 19.4 鉴别 19.5 检查 19.5.1 水分 19.5.2 总灰分 19.6 含量测定 19.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9.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9.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9.6.4 测定法 19.7 牛蒡子饮片 19.7.1 炮制 19.7.1.1 牛蒡子 19.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19.7.1.2 炒牛蒡子 19.7.1.2.1 检查 19.7.1.2.2 鉴别、检查 19.7.1.2.3 含量测定 19.7.2 性味与归经 19.7.3 功能与主治 19.7.4 用法与用量 19.7.5 贮藏 19.8 出处 2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牛蒡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牛蒡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牛蒡子 1 拼音

niú bàng zǐ

2 英文参考

fructus arctii [朗道汉英字典]

arctii,fruct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ardanae,fruct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reat burdock ache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RCTII FRUCTUS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Fructus Arcti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reat burdock achen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牛蒡子

牛蒡子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1]。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2]。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炒牛蒡子微鼓起,深灰色,微有光泽,略具香气[2]。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2][1]。归肺、胃经[2][1]。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荨麻疹,疹出不畅,咽喉肿痛,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丹毒,痈肿疮毒等。牛蒡子生品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可用于风温初起,痄腮肿痛,痈毒疮疡[2]。炒牛蒡子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吗,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喘[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Fructus Arct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great burdock achen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牛蒡子的别名

恶实、大力子、牛子、鼠粘子[1]。

7 牛蒡子的处方用名

牛蒡子、大力子、炒牛蒡子、炒大力子[2]。

8 牛蒡子的来源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2]。

9 牛蒡子的产地

牛蒡子主产东北及河北、浙江[1]。

牛蒡子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浙江。

10 牛蒡子的原植物形态

二年生在形草本,高1~2m。茎直立,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基生叶丛生,大形,有长柄;茎生叶广卵形或心形,长40~50cm,宽30~40cm,边缘微波状或有细齿,基部心形,下面密被白短柔毛。头状花序多数,排成伞房状;总苞球形,总苞片披针形,先端具短钩;花淡红色,全为管状。瘦果椭圆形,具棱,灰褐色,冠毛短刚毛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沟谷林边、荒山草地中;有栽培。

11 牛蒡子的采收与初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2]。

12 牛蒡子的生药性状

牛蒡子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3 牛蒡子的炮制

牛蒡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名恶实[2]。

其炮制初见于《雷公炮炙论》,“凡使,采之净拣,勿令有杂子,然后用酒拌蒸,待上存薄白霜重出,却用布拭上,然后焙干,别捣如粉用”[2]。

唐代开始炒用(《食疗本草》)[2]。

宋代增加了爁制、酒拌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

金元时有烧存性(《儒门事亲》)[2]。

明代炮制方法较多,有去油、焙黄(《普济方》)、水煮晒干炒香(《证治准绳》)、酥炙(《外科启玄》)、蒸制(《景岳全书》)、酒炒(《医宗必读》)等方法[2]。

清代基本同前法[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2]。

13.1 牛蒡子的炮制方法 13.1.1 牛蒡子

取原药材,筛去灰屑及杂质[2]。用时捣碎[2]。

13.1.2 炒牛蒡子

取净牛蒡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鼓起,有爆裂声,断面浅**,略有香气逸出时,取出[2]。用时捣碎[2]。

13.2 成品性状

牛蒡子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2]。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2]。果皮较硬,富油性[2]。味苦微辛而稍麻舌[2]。

炒牛蒡子微鼓起,深灰色,微有光泽,略具香气[2]。

13.3 质量要求

牛蒡子含牛蒡苷(C27H34O11)不得少于5.0%[2]。

13.4 炮制作用

生品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2]。可用于风温初起,痄腮肿痛,痈毒疮疡[2]。如治温病初起的银翘散(《温病条辨》);治痄腮肿痛的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治疗疮疡,乳痈初起,证见寒热的荆芥牛蒡汤(《医宗金鉴》)[2]。

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2]。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喘[2]。如治麻疹透发不畅的宣毒发表汤(《医宗金鉴》);炒后还可杀酶保苷,利于煎出[2]。

13.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防蛀[2]。

14 牛蒡子的性味归经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2][1]。归肺、胃经[2][1]。

15 牛蒡子的功效与主治

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能[2]。

牛蒡子疏风,透疹,利咽,消肿[1]。

牛蒡子治风热感冒,咳嗽,疹出不畅,咽喉肿痛,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痈肿疮毒[1]。

牛蒡子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牛蒡子生品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2]。可用于风温初起,痄腮肿痛,痈毒疮疡[2]。如治温病初起的银翘散(《温病条辨》);治痄腮肿痛的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治疗疮疡,乳痈初起,证见寒热的荆芥牛蒡汤(《医宗金鉴》)[2]。

炒牛蒡子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2]。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喘[2]。如治麻疹透发不畅的宣毒发表汤(《医宗金鉴》);炒后还可杀酶保苷,利于煎出[2]。

牛蒡茎叶煎汤当茶饮治乳痈[1]。

牛蒡子为眼科常用祛风清热药,具有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的功效:

(1)用于风热引起的白睛、胞睑红赤肿痛。可与菊花、金银花、连翘等合用,如银翘散。

(2)用于风热翳障。本品能疏风退翳,常与防风、菊花等配伍。

(3)用于麻疹痘毒,疹子透发不畅,目赤流泪。本品以疏风透疹为长,能透泻热毒,使疹子透发,常与金银花、连翘等药配伍。

16 牛蒡子的化学成分

本品含牛蒡苷(Arctiin)、异牛蒡酚(Isoarctigenin)、牛蒡酚(Lappaol)A、B、C、D、E等[1]。

17 牛蒡子的药理作用

煎剂在体外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

水浸剂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1]。

提取物能降低大鼠血糖[1]。

牛蒡苷能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使动物产生惊厥,呼吸衰竭;对运动神经及骨骼肌呈麻痹作用[1]。

18 牛蒡子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1]。

19 牛蒡子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牛蒡子

Niubangzi

ARCTII FRUCTUS

19.2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19.3 性状

本品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19.4 鉴别

(1)本品粉末灰褐色。内果皮石细胞略扁平,表面观呈尖梭形、长椭圆形或尖卵圆形,长70~224μm,宽13~70μm,壁厚约至20μm,木化,纹孔横长;侧面观类长方形或长条形,侧弯。中果皮网纹细胞横断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具细点状增厚;纵断面观细胞延长,壁具细密交叉的网状纹理。草酸钙方晶直径3~9μm,成片存在于**的中果皮薄壁细胞中,含晶细胞界限不分明。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有的糊粉粒中有细小簇晶,并含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牛蒡子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牛蒡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及对照药材溶液各3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一甲醇一水(40:8: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9.5 检查 19.5.1 水分

不得过9.0%(附录ⅨH第一法)。

19.5.2 总灰分

不得过7.0%(附录ⅨK)。

19.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19.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一水(1:1.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牛蒡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19.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牛蒡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19.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约45m1,超声处理(功率150W,频率20kHz)20分钟,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9.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人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牛蒡苷(C27H34011)不得少于5.0%。

19.7 牛蒡子饮片 19.7.1 炮制 19.7.1.1 牛蒡子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19.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9.7.1.2 炒牛蒡子

取净牛蒡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略鼓起、微有香气。用时捣碎。

本品形如牛蒡子,色泽加深,略鼓起。微有香气。

19.7.1.2.1 检查

水分?同药材,不得过7.0%。

19.7.1.2.2 鉴别、检查

(总灰分)同药材

19.7.1.2.3 含量测定

同药材。

19.7.2 性味与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

19.7.3 功能与主治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19.7.4 用法与用量

6~12g。

19.7.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9.8 出处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98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