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采制]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方柱形;直径1~2m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锯齿。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宽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坚果4,近圆球形,具网纹,网间隙下凹呈浅凹状。气清香而浓,味凉而微辛。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3~9克。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英文名 HERBA MOSLAE
别名香茹、香草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制法除去残根及杂质,切段。
性状本品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方柱形;直径1~2m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锯齿。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宽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 裂,密被茸毛。小坚果4 ,近圆球形,具网纹,网间隙下凹呈浅凹状。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鉴别本品叶的表面观:上、下表皮均有毛茸;气孔直轴式;叶肉细胞黄绿色,有的含**油滴,并可见细小草酸钙方晶。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2~8细胞,常有一个细胞缢缩,或下部细胞较大,顶端细胞骤细似针刺状,壁有疣状突起或细条状纹理;另一种为单细胞,较短。腺鳞头部6、8或10细胞,柄单细胞,极短;偶有头部1~2细胞、柄1(~2)细胞的小腺毛。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3~9g 。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
(1)香薷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贪凉,感冒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往往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可配合扁豆、黄连、厚朴等同用。香薷利小便、消水肿,可单独应用,也可配白术同用以健脾利水。
(2)香薷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湿,故在暑天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药品。本品虽能祛暑,但性温辛散,多适用于阴暑病症,前人说:「夏用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故在临床用于祛暑解表时必须具备怕冷及无汗的症候。如属暑湿兼有热象的,可配黄连同用。至于暑热引起的大汗、大热、烦渴等症,就不是本品的适应范围了。
香薷的功效介绍:
中药名称香薷(《别录》)
异名香菜(《本草经集注》),香菜(《千金方》),香戎(《食疗本草》),香茸(《本草图经》),紫花香菜(《履巉岩本草》),蜜蜂草(《纲目》)。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带花全草。
植物形态海州香薷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
茎直立,通常呈棕红色,二歧分枝或单一,均四棱形,密被灰白色卷曲柔毛。
叶对生,广披针形至披针形,长2.3~3.5厘米,宽3~5毫米,先端锐尖或钝尖,基部广楔形,边缘具疏锯齿,偶近全缘,上面深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下面淡绿色,密布腺点,沿主脉疏被柔毛。
轮伞花序密聚成穗状,顶生和腋生;苞片阔倒卵形,绿色,先端骤尖,基部渐狭,全缘,两面均具长柔毛及腺点,边缘具长缘毛,具5条明显的纵脉;花萼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具长柔毛及腺点,每裂片具1条中脉;花冠唇形,淡红紫色,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矩形,两侧裂片略呈三角形;雄蕊4,花药**,花丝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以上;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线状,柱头2歧。
小坚果4,近卵圆形,棕色,藏于宿存萼内。
花期9月。
果期10月。
生于山野。
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采集夏、秋季采收,当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
药材干燥全草,全体被有白色茸毛。
茎挺立或稍呈波状弯曲,长约30~50厘米,直径约1~3毫米;近根部为圆柱形,上部方形,节明显,淡紫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
叶对生,皱缩破碎或巳脱落;润湿展平后,完整的叶片呈披针形或长卵形,长2.5~3.5厘米,宽3~5毫米,边缘有疏锯齿,暗绿色或灰绿色。
茎顶带有穗状花序,呈淡**或淡紫色,宿存的花萼钟状,苞片脱落或残存。
有浓烈香气,味辛,微麻舌。
以质嫩、茎淡紫色、叶绿色、花穗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主产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以江西产量大,品质佳,商品习称江香薷。
各地民间所用的香稿尚有以下几种:①四川、陕西、山东等地以同属植物香薷的干燥全草,作香薷使用。
药材形状与上述品种相似,惟完整的叶较大,呈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3.5~10厘米,宽1.5~3厘米;穗状花序,花明显地偏向一侧。
在四川称此为德昌香薷或土香薷。
《本草衍义》所述香薷,即为本种,但目前在药材商品中很少使用。
参见半边苏条。
②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以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作香薷使用。
参见石香葇条。
③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有以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作香薷使用者。
参见土香薷条。
④新疆地区使用的香薷,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的全草。
参见萼果香薷条。
⑤西藏地区尚有以密花香蒲及其变种的全草入药,又称密香薷。
化学成分海州香薷含挥发油,密花香薷含有挥发油0.3%,其中主成分为香薷二醇。
还含甾醇、酚性物质和黄酮甙等。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喷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即得。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香薷),去根留叶,细锉,暴干,勿令犯火。
性味辛,微温。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孟诜:温。
③《滇南本草》:性温,味苦辛。
④《本草汇言》:味辛甘,性温,无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手少阴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阳阴大肠经。
功用主治-香薷的功效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
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①《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②孟诜:去热风,卒转筋,可煮汁顿服。
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③《日华子本草》: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④《履巉岩本草》:截四时伤寒. ⑤《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利小便。
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⑦汪颖《食物本草》: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
⑧《纲目》:主脚气寒热。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
宜忌表虚者忌服。
①《本草从新》:无表邪者戒之。
②《得配本草》:火盛气虚,阴虚有热者禁用。
选方①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滞,内感风冷,外受寒邪,憎寒壮热,身体疼痛,肢节倦怠,霍乱呕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香薷(去土)二两,甘草(炙)半两,白扁豆(炒)、厚朴(去皮,姜汁炒)、茯神各一两。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沸汤入盐点服。
(《局方》香薷汤) ②治霍乱吐利,四肢烦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两,蓼子一两。
上二味粗捣筛。
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
(《圣济总录》香薷汤) ③治霍乱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朴六两(炙),生姜十两。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须温。
(《救急方》香薷汤) ④治暴水风水气,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干香薷一斤,白术七两。
上二味捣术下筛;浓煮香薷取汁,和术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极良。
夏取花、叶合用亦佳。
忌青鱼、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僧深集方》香薷术丸) ⑤治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
(《肘后方》) ⑥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
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
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
连进二服,很有效。
此方名香薷饮。
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
⑦水肿: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
此方名香薷煎。
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米汤送下。
此方名深师薷术丸。
⑧心烦胁痛。
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
⑨鼻血不止。
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
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下。
又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
浓煎汁成膏,为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
《本草》言治霍乱不可缺也。
②《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蒲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
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
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
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
且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
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③《本草经疏》: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
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
④《本草汇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药。
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躁;水肿用之,即行小便。
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拔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
⑤《本经逢源》:香薷,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
⑥《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温发散,能泄宿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
又曰,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
⑦《本草正义》:香薷气味清冽,质又轻扬,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
《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者,是夏月形寒饮冷伤其中阳,以致大气缭乱,上吐下泄,腹痛如绞。
香薷能通阳气,所以可治,然此特寒霍乱之轻者耳,如果肢厥脉伏,目陷面青,唇舌淡自如纸,则是真寒直中之阴症,非大剂姜、附、连、萸,不能挽救于什一者,亦非香薷轻清所能胜任。
散水肿者,水溢于肤表,本宜发表以开鬼门,且肺气开泄,清肃之令顺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畅,水肿自消。
香薷达表通阳,又能利水,故治肿甚捷,此与麻黄解表亦能消肿之理无二。
《别录》用一散字,则所以退肿之由,重在散表,不重在利导,其旨更显。
昔人每谓此物为治暑要药者,亦指暑月受凉,外寒闭其内热,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证,则香薷通阳解表,是其专职,而又能导水利湿,更与暑月湿热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非谓暑天百病,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物理常数的测定包括相对密度、旋光度、折光率、硬度、粘稠度、沸点、凝固点、熔点等的 测定。这对挥发油、油脂类、树脂类、液体类药和加工品类药材的真实性和纯度的鉴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药材中如掺有其他物质时,物理常数就会随之改变, 如蜂蜜中掺水就会使比重降低,影响粘稠度。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90年版对有些药材的物理常数作了规定,如蜂蜜的相对密度在1.349以上,冰片(合成龙脑)的熔点应为205~210℃;肉桂油的折光率应为 1.602~1.614等。天竺黄规定检查体积比,即取竹黄粉末(过 4号筛)10g,轻轻装入量筒内,其体积不得少于35 ml.这是一种类似测定相对密度的方法,实际上也可推广用于测定其他药材,这就比较容易掌握轻重的标准。
膨胀度的测定药材中含有粘液、果胶、树脂等成分,有吸水膨胀的性质,如车前子 等果实、种子类药材,种皮含有丰富的粘液质,其吸水膨胀的程度和其所含的粘液成正比关系。按药典检查北葶苈子膨胀度不得低于12,远远大于南葶苈子膨胀度 (不得低于3)。天竺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检查其吸水量,也是鉴定天竺黄纯度和品质优劣的质量指标之一。
色度检查含挥发油类成分的中药,常易在贮藏过程中氧化、聚合而致变质,经验鉴别称为"走油".药典规定检查白术的色度,就是利用比色鉴定法,检查有色杂质的限量,也是了解和控制其药材走油变质的程度。
泡沫指数和溶血指数的测定利用皂素的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和溶解红 细胞的性质,可测定含皂素类成分药材的泡沫指数或溶血指数作为质量指标。通常如有标准皂素同时进行比较,则更有意义。溶血指数测定时,应说明温度和应用何 种动物的血,以能产生溶血的最低浓度表示之。因所得数据重复性差,所以较少有实用意义。
微 量 升 华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形状、颜色及化学反应。如大黄粉末升华物有**针状(低温时)、片状和羽状(高温时)结晶。
荧 光 分 析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常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荧光的性质进行鉴别。通常可直接取中 药片块、粉末或浸出物在紫外光下进行荧光分析。如黄连在紫外光灯下,显金**荧光,木质部尤为显著。秦皮的水浸出液在常光下显淡蓝色荧光。有的药材如附有 地衣或有某些霉菌或霉菌毒素时,也会有荧光现象,应注意区别。一般观察荧光的紫外光波长为 365 nm,如用短波 254~265 nm时,应加说明,因两者荧光现象不同。
显微化学反应是将中药的干粉、手切片或浸出液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使产生沉淀或结晶,或产生特殊的颜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亦用于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性质的鉴别(见药典附录项)。
蛋白电泳法中药材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的种类很多,特别是动物药类和果实种子药类。以往多用氨基酸测定仪测其种类和含量,但价格贵,难于作定性分析广泛使用。近年来用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法,成功地定性鉴别了大量中药材。
化学定性分析利用药材的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产生特殊的颜色反应或沉淀反应来鉴识。一般在试管中进行,亦有直接在药材切片或粉末上观察以了解该成分所存在的部位。如柴胡横切片,加无水乙醇-浓硫酸等量混合液后则凡是含有皂苷的组织开始呈黄绿色,渐至绿色,最终呈蓝色。
化学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可初步提示有无某种成分,如需要了解其含量多少和是否符合药用标准,则必需作含量测定。药典对有些药材规定要作含量测定,如马钱子中士的宁碱的含量不得少于1.2%等。
含 挥发油类、脂肪油类或树脂、蜡等药材,除进行其中油、脂、蜡等含量测定外,尚需进行它们的物理常数和化学常数测定,如羟值、酸值、皂化值、碘值等,以表示 品质优劣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尚规定以下几项常规测定,适用于一般药材的品质检查。包括纯度检查、水分、杂质,后者指中药原植(动)物的非药用部 分、有机杂质和无机杂质。无机杂质的检查一般采用过筛及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定量等方法来测定;品质优良度检查包括浸出物、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医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水 分 测 定中药中含有过量的水分,不仅易霉烂变质,使有效成分分解,且相对地减少了实际用量而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因此,控制中药中水分的含量对保证中药质量有密切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水分的含量限度。
测定中药中水分的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90年版规定有三种。烘干法、甲苯法和减压干燥法。烘干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中药。
目前有用红外线干燥器测定水分,又有报道利用无水乙醇吸收药材中的水分,以甲醇作内标剂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测定药材中水分的方法,具有迅速、灵敏度高的优点。
灰 分 测 定中药中的灰分,包括中药本身经过炭化后遗留的不挥发性无机盐 类,以及中药表面附着的不挥发性无机盐类,即总灰分。各种中药在无外来掺杂物时,总灰分应在一定范围以内,故所测灰分数值高于正常范围时,表示有可能在加 工或运输储存等环节中有其他无机物污染或掺杂。中药中最常见的无机物质为泥土、砂石等,测定灰分的目的是限制药材中的泥沙等杂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规定了中药总灰分的限量,它对保证中药的纯度具有重要意义。
有些中药的总灰分本身差异较大,特别是组织中含草酸钙较多的中药,如大黄,测其酸不溶性灰分,即加10%盐酸处理,得到不溶于10%盐酸灰分。这就使总灰分中的钙盐等溶去,而泥土、砂石等主要是硅酸盐因不溶解而残留。这样就能较精确地反应中药的质量。
浸出物测定对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尚未清楚或有效成分尚无精确定量方法的中药,一般可根据已知成分的溶解性质,进行浸出物的测定,亦是最常用的质量指标。常用的溶剂是水或不同浓度的乙醇,少数用乙醇和氯仿等,测定时根据药典规定的溶剂,或选用溶剂。
挥发油含量测定利用药材中所含挥发性成分能与水蒸气同时馏出来的性质,在挥发油测定器中进行测定。
色 谱 法色谱法又称层析法,是将中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和鉴别的重要方法。其 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的两相中所表现的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当一相固定而另一相流动时,这些物质在两相中就要反复进行物理化学运动使得那些在物 理化学性质上只有微小差异的组分也能产生差速移行,从而使不同组分得到充分的分离。按层析方法不同,分为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气相层析和高效液相层 析等。
薄层色谱用于中药鉴定时,可作定性又可定量。气相色谱法可以分析气体和有一定挥发性的液体和固体样品。高效液相色谱法只要求样品能制成溶液而不需要气化,现已应用于中药的质量分析。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一般常用波长为:紫外光区200~400nm,可见光区400~850nm,红外光区2.5~15μm(或按波数计为4000cm-1~667 cm-1)。所用仪器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① 紫外分光光度法
对主成分或有效成分在 200~400nm处有吸收波长的中药,常可选用此法。此法不仅能测定有色物质,对有共轭双键等结构的无色物质也能精确测定,它具有灵敏、简便、准确,既可作定性分析又可作含量测定等优点。
② 红外分光光谱法
红外光区的红外光谱又称振转光谱,其特征性很强,吸收峰很多, 而且尖锐,主要用于物质的鉴别和分析结构。进行鉴别时,通常固体样品均采用溴化钾压片法,液体样品采用液样点于氯化钠或溴化钾片间,在4000~667cm-1范围内测定其吸收光谱。[医学教育 网 搜集 整理]
③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是目前用于测定中药和中药制剂中微量元素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有害物质的检查近年来由于中药质量分析的内容不断扩大,对中药中无机成分和有 害、有毒成分的分析已引起重视。药物的有效和无害物质两者是同样重要的。中药中如果污染了有害物质如农药、霉菌和霉菌毒素及重金属等就会影响人民健康。常 见的毒性成分的检测有: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检查,重金属的检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