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们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师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茶圣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中国的茶艺由此产生。陆羽的《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可说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以后又出现大量的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又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从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宋代茶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茶叶还被当作特产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勃勃。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皇帝对茶事的兴趣也颇高,宋太祖赵匡胤即是位嗜茶之士,他在宫庭中设立专门的茶事机关。宋徽宗皇帝赵舍还亲著《大观茶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亲自写茶书的皇帝。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使茶文化十分兴旺,但茶艺却日渐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洁深邃的本质。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的步伐**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对品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现状,也无心再以茶事来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文化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明清时期散叶茶迅速发展,茶类品种日益丰富,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类饮茶法。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等茶具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茶书画的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清朝茶叶出口时已成为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茶叶的起源和历史
一、中国茶叶发展史
A、中国茶史发展时间线(上)
1、神农时代
5000年以前,茶叶被用于煮沸和饮用,用于药用。
2、西周、东周
3000年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
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西汉)
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5、汉代(东汉)
1500年以前,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B、中国茶史发展时间线(中)
6、唐代
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的《茶经》主张喝茶已成风,茶道应运而生。
7、宋代
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改进,水质和茶斗活动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已达到顶峰。
8、元代
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9、明代
600多年以前,朱元璋颁布法令“禁止制造团茶,唯采芽茶进贡。”废除茶团,提倡散茶。饮茶步骤简单,流行冲泡法。
10、清代
300年以前,茶馆开始盛行,中国茶开始大量出口,并建立了世界茶市场。品茶的方法日益完善,无论是茶叶、茶具,还是茶的冲泡方法,已和现代相似。
C、中国茶史发展时间线(下)
11、近代
(1)1846-1886年
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
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
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二、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1、药用
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
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
饮用源于食用,饮茶比喝白水解渴。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三、饮茶步骤的发展
1、汉魏六朝
煮茶法,将茶树生叶煮成浓稠的羹汤饮用。
2、唐代
饮茶方式,除延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茶法和煎茶法。
3、宋代
在饮茶方式上,除了继承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
4、元明时期
泡茶法始于隋唐,但占主流的是煎茶法和煮茶法,泡茶法并不普遍。直到元明之时,泡茶法才得以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