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茶叶中是否有农药?
真正有效办法是靠茶叶质检部门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来鉴别茶叶是否含有农药。
鉴别茶有感官和理化鉴定两个方法。感官鉴定,也叫审评,第一形状,属外观鉴定。感官鉴定又可分为四项:一是条索,条的种类不同,条索的要求与呈现各异,如松紧、曲直、粗细、扁圆、整碎、轻重等。要与该品种正常情况相符。二是色泽,是枯燥还是光润,还应与该品种要求相符,如红茶是红褐色,绿茶是崭新绿色,花茶为褐绿色。三是净度,应洁净无梗,块、片、末不超过限度,不能含有非茶类夹杂物。四是嫩度,同一品种茶叶以芽尖白毫多者为佳,条索虽稍粗壮,但嫩润半透明。
鉴别茶的内质,可分香气、滋味、汤色、叶底。一是香气,鼻嗅新鲜,浓厚纯正为好,淡薄不纯为次,闷焦粗涩者更次,有异味者为劣。各种花茶均应有自己独特的正常香气,如茉莉花茶应具茉莉香气,玉兰、珠兰花茶应具玉兰、珠兰香气。二是滋味,用舌部味蕾感觉,甘醇浓郁,鲜嫩纯正为优,涩、苦、粗、酵、淡为次,霉、辣、生草味为劣。三是汤色,在茶汤热时,观察明暗深浅。一般明浅为佳,暗深者次,但红茶汤色比绿茶深,紧压茶汤色要暗。四是叶底,品尝沏过的湿茶叶,用手按,柔软有弹性属于细嫩,板硬无弹性为粗老。上述鉴别方法主要是区分优、次、劣。一切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伪劣茶叶也就往往是在这种感官鉴别中发现。
茶叶尚无全方位、全过程用文字表述的质量标准,现只有产地收购毛茶标准,即6级18等,和国际GB/T9172-1988《花茶级型坯》标准。其中只有国标GB9679-1988《茶叶卫生标准》具有强制性。感官指标:具有该茶正常应有的外形及固有色香味,不能混有异种植物,叶不得含草类物质,无异味,无异臭,无霉变。理化指标:每kg铅含量不超过2mg(紧压茶为3mg),铜不超过60mg,锑不多于0.2mg(紧压茶为0.4mg).
有机氯和有机汞农药残留指标,六六六和滴滴涕含量均不得超过0.2mg/kg.
水分指标:含水量太高,茶叶变质越快;水份越少,茶叶不易劣变,但水份过低,茶叶品质会下降。一般茶叶含水量在3%左右为最佳。
灰分指标:茶叶中的无机化合物称为灰分,灰分中含量较多的是磷、钾,其次是钙、镁、铁、锰、铝、硫等,总量不得超过7%.
茶叶的理化鉴定分为物理鉴别和化学鉴别。
茶叶的物理鉴别有4项内容:
1叶片检验:取少许开水冲泡后的叶片,用放大镜观察,如果叶片的颜色为深绿色,上面光滑,背面有茸毛,叶片呈椭圆形,叶端短小钝圆,叶缘呈锯齿状,锯齿上有纤毛,即可判断为真茶。不符合以上特征的叶片即为掺假茶。
2对掺入已浸泡过的茶叶检验:取可疑茶叶片,制成粉末,置于表面皿中后,另于其上端再加盖一表面皿,控制电炉,用小火烘烤5~10min,在覆盖的表面皿上,用镜检,如果可见许多极细的油滴状物,并有许多细针状结晶者为咖啡碱,表明是纯茶。否则说明咖啡碱早已溶解无存,可以判为是已经浸泡过的茶叶。还可以根据浸出液比重法来确定,已经浸泡过的茶叶浸出液比重为1.0023~1.0057,与新茶浸出液比重1.0098~1.0145相差甚远,上述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更能准确判断。
3对茶叶中掺入了色素的检验:取茶碎末放在白纸上,反复摩擦,如在纸上留下了各种颜色条痕,说明有着色剂存在。还可取茶少许加入三氯甲烷,振荡后,如三氯甲烷呈现蓝色或绿色者,表明茶叶掺入了蓝靛或姜黄等着色剂。
4对茶叶中掺入蜡质的检验:取少许茶叶摊于粗糙白纸上,用电熨斗烫之,如在白纸上有明显油迹存在,说明茶叶中掺入了蜂蜡或石蜡。
茶叶的化学鉴别:
如果可疑叶片不含咖啡碱和锰,已能证明不是茶叶,但若检出咖啡碱与锰,也还不能肯定可疑叶片就是茶叶。因此,还需要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作有无茶氨酸的检验,来最终判定茶叶的真假。
市场抽查发现,散装茶普遍质价不符,质次价高;包装茶中有不少不法商贩伪造"猴王"、"京华"等名牌商标、包装,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而且缺斤短两。以"京华"牌为例,其商标、寿字图案和包装袋图案都进行了注册,受国家法律保护。包装定点印刷,细致精美,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包装茶时应仔细辨认,注意比较,避免上当。
1999年第4季度对茉莉花茶国家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限值的占4.29%.我国产茶区域辽阔,品种繁多,多数茶园地处高山,水土纯净,污染小。但处于丘陵地区的茶园,夏秋茶季病虫害多,茶农忽视农药正确使用,致使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在茶叶加工拼配过程中,原料相互混杂,扩大了农药残留污染范围,严重影响了茶叶声誉和内销、外贸出口。欧盟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检验标准就大大缩小了茶叶的农药残留限量指标,我国作为产茶和出口大国,面临严峻挑战,北京、天津、上海已制定了严格的茶叶质量标准。茶中的农药成分如何去除
第一,提倡洗茶,“洗茶”的方法是将沸水冲注茶叶,将壶中茶与水轻轻摇动数次,立即倒去茶水,它不单能洗涤尘沙,还能除去部分易溶于热水的农药残留物和重金属物质,使原本茶汤中溶解很少的毒性物质得以去除,特别是采用沸水冲饮的方式将大大降低铅的摄入量。
第二,避免长时间冲泡,如茶叶中的铅,在冲泡时几乎不溶于茶汤,只要在两个小时内,已冲泡茶叶所含的残留农药成分大多泡不出来。因此,喝茶可以注意“不要嚼吃茶叶”和“不要一杯茶从早泡到晚”这两点。
农药是怎么依附在茶叶上的?
茶农种茶,就像菜农种菜,没有不用农药、化肥、杀虫剂的,关键是残留的量。一般说起来,清明前茶相对来说安全性比较高,春茶过后是虫害的高发期,每十几天就发作一回,这时就要对茶树喷洒农药,因此,夏秋茶的农药残留相对较多。
光看茶叶的形状、色泽、气味,几乎是不可能辨别出茶叶是否有农药的,只能通过质监局的专家进行检测才行。不过,对绝大多数茶叶来说,含农药是很正常的,只要农 药残留量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对人体就是安全产品。另外,一些农药成分,如茶叶中的铅在平时冲泡时,是几乎不溶于茶汤中的,而且在两小时内,用普通水冲泡的茶叶,所含的残留农药成分大部分都泡不出来。
因此,要记住两点:一是不要嚼吃茶叶,二是不要一杯茶从早泡到晚不换茶叶。这样喝茶,还是比较安全的。
而且据某市的相关检测报告表明,在所抽查43种茶叶品种(检测项目包括标签、重金属指标、着色剂指标和农药残留)。经检验,35种茶叶产品合格,抽样合格率为81.4%,有3种茶叶检出氰戊菊酯超标,5种茶叶检出三氯杀螨醇。三氯杀螨醇是低毒有机氯杀螨剂,性质非常稳定,在自然条件下不易降解,我国禁止在茶树上使用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是一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自然条件下降解缓慢。对绝大多数茶叶来说,含农药是很正常的,一般不会引起人体的急性中毒,但是农药残留在人体内的蓄积给人体带来的慢性毒害不可轻视。
茶叶喷过农药,就不能喝了吗?
(1)农药的合理使用 根据农药性质及病虫的发生规律,合理使用农药,以最少的用量获取最大的防治效果,既能经济用药,又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需要从对症下药、掌握正确施药量、提高药效、降低用量、合理混用农药、合理调配农药几方面入手。
根据欧盟2003—2008年的标准,阿维菌素、杀螟丹(巴丹)乐果、氧乐果、四螨嗪(阿波罗)、甲氰菊酯、喹硫磷、除虫脲、噻嗪酮(优乐得)和哒螨酮(哒螨灵)等9种农药的标准非常严格,因此在出口茶叶生产基地上应停止使用。乐果和氧乐果由于水溶性较高,在茶叶中的残留农药在泡茶时会大部分被浸出,因此应停止使用。乙酰甲胺磷由于在茶树上会氧化代谢成甲胺磷,欧盟标准为0.01毫克/千克,因此在茶叶生产上应停止使用。
(2)农药的安全使用 制定农药在茶叶中的最大残留允许量、制定安全间隔期、禁用高残留农药、制定安全使用标准,提高科学用药水平。
(3)采用避毒措施 改进栽培制度,加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实施茶园病虫害综合治理,减少农药的污染。
(4)发展环境友好型农药 从生产源头抓起,大力倡导使用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植物源、矿物源农药),在抑制病虫为害的同时,减少对茶叶及其园区生态环境的污染。
(5)加强农业防治,开展生物防治,配套物理防治,协调化学防治,实施茶园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
我做茶叶批发十余年了,接触茶叶自己喝茶从93年开始,二十多年了,从小就是在茶叶圈长大,也算是比较熟悉了解茶叶了。因为你这篇问题比较多,我用一些小段来逐段回答。
第一,关于你喝的英国茶,英国不产茶,英国茶的来源是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甚至有可能是中国。所以不存在用不用农药的,一样是用的,而且他的那些产地比中国还南方气候炎热,最关键的是他们采摘茶叶和中国一些地方只采摘春茶不同,他们全年都采摘;
第二,茶叶农残的说法大都出自福建云南的茶商茶人,根源是对绿茶在中国的产量消费的占比,或者就是直白说是泼污水吧。茶叶在农药化肥等使用上其实是比不上一些蔬菜粮食水果类的,因为蔬菜粮食水果的生产期更短,而且除了冬天蔬菜外,其他时间的种植都要打药的,这是合理的管理方式,并不是杞人忧天的模式;
第三,现在农药的使用和种类,国家这些年一直在限制生产使用剧毒农药和不可分解的农药,也就是大家使用的都是低毒能降解的农药,有些是生物制剂对人体无伤害,大多数农药只要管理妥当是安全的,没有那些鼓吹陈茶神茶大叶子茶别有用心的人忽悠的那么厉害;
第四,茶叶中平常使用农药的实际情况 ,春茶是最安全的,春茶期间一般是不用打药的,现在的管理比以前好,很多茶叶都在三月份四月上旬就结束了,以江南地区为例,虫子出现危害是在谷雨四月下旬,没有虫子还打药?除了福建云南人的污蔑我是想不出理由,因为他们是大叶子开面叶采摘,他们采摘迟有虫子就以为其他地方一定打药了,殊不知道很多绿茶都是芽级采摘加工的;
第五,名产地的打药次数和频率会高于普通茶区,这个很意外吧?名产地的茶叶价格高,管理严格,打药次数也多,农药也是茶园管理的成本之一,反而是一些非核心产地,茶叶成了副业,投入就少了,像我在杭州对他们茶农夏天经常讨论虫子司空见惯了,像我们老家春茶一结束就重修剪,然后整个夏秋茶就是留树冠,杭州人是舍不得树冠变小的,因为产量和收入关系太大了;
第六,加工工艺对农药的影响,其实不光是农药其他药品都一样都有一些储存要求,就是避免高温避免阳光直射放置在阴凉处,像美国的新冠疫苗要零下几十度,而大多数的茶叶加工都需要高温杀青发酵等工艺,这些都是破坏分解农药的成分的,反而是污蔑茶叶农残的普洱白茶这些金融类茶叶,低温杀青甚至直接晒,想想看晒太阳的温度和炒锅的温度属高属低?
建议,从上面的那些实际情况来说,农残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可怕,中国还有几亿喝茶的人都是这样消费的,在选择茶叶的时候,可以选择春茶,芽茶,高温加工等安全性比较高的茶叶,其次比农残更要紧的是添加,尤其是港台茶商有关的(我不点名了),茶叶是食品饮品可以参考食品安全去选择,最后一点是防火防盗防普洱,少听这些忽悠炒作的金融类产品的宣传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