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那么久的小龙虾精养养殖模式,今天我们换一种口味,我们一起来看看稻田养虾吧!这个模式这几年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逐渐流行,而且呈现出不断爆发的势头。希望本文对做稻虾养殖的、或者正处于稻虾养殖模式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稻虾养殖原理
第一、在我们精养模式中,大家最长熟悉的就是水草,除了依乐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外,我们还熟悉挺水植物等,其实池塘中的水稻也属于挺水植物,利用挺水植物的作用也可以把小龙虾养殖成功!
第二、稻田中的杂草、虫子、浮游生物等对水稻来说不但是废物,而且都是争肥的,但是在稻田里放养小龙虾这一类杂食性的虾类的话,不仅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东西作为饵料,而且小龙虾虾的粪便还可以为水稻提供了肥料,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小龙虾在田间栖息,躲避了鸟等敌害生物,并且通过游动觅食,打洞等习性,在一定程度上疏松了土壤,有效地改善了土壤通气条件,加速肥料的分解,促进了稻谷生长。
综上所述:稻田养虾是一种资源的整合,互相利用,但又互相协调,从而达到稻虾双丰收的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的新型养殖模式!
二、稻虾的几种模式
目前,根据时间生产和需要,市面上稻虾养殖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稻虾兼作型,言外之意就是种着水稻,然后同时里面也养殖小龙虾,水稻、小龙虾两不误,力争双丰收!当然个别地方,可能存在种植两季水稻(早稻和晚稻连种)的现象,同时小龙虾也是在稻田里连养两季,不需要转养!四川等地主要就是养一季水稻!再生稻也是适宜养殖小龙虾,不过建议用来育苗最好!因为气候的原因,在加之四川虾苗供应本就紧张!
虾稻共生养殖基地(中国水产养殖网2017年7月摄于安徽宣城)
第二、稻虾轮作型;言外之意就是种一季水稻,然后接着养一季龙虾,第二年再种一季水稻,待稻谷收割后接着养龙虾的模式,这种模式可能在湖北偏多,大多数养殖朋友都是在3-5月份养殖,6-9月份种植水稻,收完稻谷后接着又开始养殖小龙虾至第二年种水稻时!做到两不误,互不影响,种稻不养虾,养虾不种稻!
接着说一说这两者的区别:兼作型在利用稻谷可以遮阴,作为挺水植物在使用,但可以互相利用,但管理(如投料)等无法做到真实管理,死亡等也无法及时发现,风向全部被挡住!轮作型跟池塘养殖模式差不多,唯一不同处在于中期种植一季水稻,可以提高一部分效益,但出虾时间比较集中,行情较差,此外可能会经历池塘养殖中的黑色5月的风险!
上面给大家讲述了稻虾养殖的几种模式,大家在具体选用哪种模式养殖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当地的气候条件,这样才能规划好什么时候出虾,什么时候虾子行情价格好,有时候养得好,不如卖的好!
下面我们继续来分享稻虾养殖的稻田建设问题!
第一、稻田的选择
1、水源;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周围无任何农业污、工业污染、重金属污染等;引水灌溉便利、无任何污染、长年不断流的河流水、湖泊水等;随时可用可取!
2、土质;以粘性土壤为宜,这种土质保水性较强,保持土壤的肥力有较好;沙土或者土质较瘦。渗水漏水等土质不宜;
3、面积;对于稻田养虾来说,面积大小都行,几亩到上百亩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面积大反而更有优势;不仅可以降低开挖成本,而且可以很好的受充足的光照以及受风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溶氧!
4、路通电通、当地治安、租赁年限、当地的旱涝情况等我们也需要了解;每一项都很重要,希望大家认真对待!
虾稻共生养殖基地(中国水产养殖网2017年7月摄于安徽宣城)
第二、开挖环沟
1、主要以“回”字形为主,面积大的稻田可开挖成“田”“川”“目”等形状;必要的时候可以多开挖环沟!
2、田埂在1.0-1.2米高为宜,保证能够关住50-70cm的水深;田埂宽度为1.3-1.5米左右,保证小龙虾打洞等不会打穿,要求做到不裂、不漏、不垮;
3、沟宽在5-8米为宜,坡比1:2.5-3;注意:有个别区域可能只允许开挖不超过整个面积的15%,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把沟宽变窄些!
第三、防逃措施
稻田四周必须装上防逃网,一方面防止塘口虾在出现暴雨,缺氧等情况时外逃,另一方面防止外来有害生物或者天敌等进入池塘!注意防逃网是安装在田埂上面的,不是在水边上!!这样安装是最好的!需要安装防盗网的也可以安上,当地有偷盗情况的必须安装!必要时资金充足也要安装摄像头等!
进排水独立,依托有利位置进行进排水安装,最好是一边进一边出!进水口尽量隔开很多杂物,如树枝等,稻田内的进水处安装80亩以上的过滤网,长度在2米以上为宜,防止堵塞,双层最好,主要是为了隔离塘口外来打水进来的野杂鱼卵、蛙卵等!
温馨提醒:为了防止夏天雨季冲毁堤埂,或者说下大暴雨等稻田水极具上涨,尤其是面积比较大,排水措施做的少的稻田,一旦排水管排水跟不上时,此时稻田应开施一个溢水口,溢水口也用双层密网过滤,防止小龙虾乘机逃走!
我们的塘口设计好后,肯定不是马上关水放苗开始养殖,一定要根据你们当地的气候进行养殖,比如什么时候栽种水稻、比如什么时候温度回升等,并且在放苗前有一些准备工作需要完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下放苗前有哪些准备工作呢?
第一、消毒除杂
这是我们稻虾塘开挖好第一步重要工作,用生石灰30-50斤/亩消毒除杂,一般的稻田开挖后主要清理泥鳅、黄鳝等野杂鱼;如果是以前的莲藕塘开挖的,主要清理的就是鲫鱼、鲤鱼、泥鳅、黄鳝、蛙蟾蜍卵等。目的就是防止后期的敌害问题。消毒工作主要时杀灭寄生虫和致病菌等,也是在给稻田塘补充矿物质!具体原理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讲过了!
第二、种植水草
这是大家最喜欢做的事,挖好塘以后就马上问要不要种草?种什么草?怎么种?等等问题,这里说一下,稻虾塘也可以适当种点草,目的主要是为了辅助大家调控水质,如果大家种草是为了给小龙虾吃,那就大错特错了!种草时注意控制水草的面积,零星分布,不要聚集在一起,一般占沟面的15%-25%为宜,至于种哪种草,这个没有明确的说明,每一种草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缺点,说明两点:其一、只要这种草你能很好的把控,这就是最适合你的草;其二、哪种草方便,快捷,并且易得,不要又听别人说种什么依乐草好,2-3元一斤买回来却还是失败的养殖!记住:你能把控好的草才是最好的草!
第三、施肥
这个是要根据塘口实际情况来的,有的稻田开挖后,土质也不会太瘦,但绝大多数地区的土质在开挖后,都是偏瘦的,建议在环沟里面铺撒一层有机粪肥,让土壤充分吸收一下,在放虾苗前一周,开始加水至50-60公分,然后根据情况适时肥水,常用的有干鸡粪、猪粪来培养饵料生物,培肥水体,调节水质,并且第一次肥水一定要肥足,不然后期三天两头都会在肥水,而且按照正常量还肥飞不起来,还会萌发青苔,进而青苔爆发等;肥水肥好后,放苗成活率同等情况下往往会偏偏高!
总结
养殖任何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一环扣一环,前期工作做的不好,就会影响你后期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必要的工作是必须去做的!本篇文章就是在强调放苗前的准备工作,第一、消毒除杂,可能很多朋友都受过野杂鱼的痛;第二、种植水草,大家也很模糊,人云亦云,不实事求是;第三、施足基肥,很多朋友每次只要塘一挖好,马上就选择关水,结果水一进就是混的了,然后还是正常的肥水、下苗,一直到最后没虾!
养殖户放苗前的准备工作基本上就是这些了,下次会陆续写出放苗和养殖技术、病害防治等等内容,敬请期待。
上世纪20年代,美国人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现象,这就给了水稻育种家们一个新的思路,原来水稻有天然雄性败育的,都不用人工去雄了,直接将优秀的父本花粉撒到这种雄性败育的母本花粉上不就行了吗。可是啊,想法和最终实现往往隔着太平洋,这里面有太多太多问题需要解决了。
首先是水稻不育的植株从哪里来,它可不是随随便便你在路边就能薅一棵的,它的存在其实是一种基因突变导致的缺陷,你想想,它自个雄性都无法生育了,又是自花授粉的,没有人为给它散花粉,它怎么结实,不能结实就没有后代,会自动被自然淘汰的。这就好比是武林中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啊。
其次哪怕你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水稻,这可是大宝贝啊,你得先看看它到底是上面所有的花全部雄蕊败育啊,还是只有几朵花是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的肯定是全部花都败育的,但是老天哪能给你那么好的运气,你得经过一番努力,才能使它上面的花100%雄蕊败育。
好了,我们现在有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的水稻,你得找优秀的父本给它授粉吧,不同的父本授粉产生的杂种一代的性状、产量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挑选出符合我们预期的父本,这就需要一年又一年的时间了,这个被千挑万选出来的父本,就是我们常说的恢复雄性不育育性的恢复系。
现在恢复系也选好了,接下来面临的是什么问题呢?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种水稻又不是只种一季,这批产量高的水稻收获了,明年拿恢复系给谁授粉?所以我们还需要培育一批水稻,这种水稻给雄性不育系水稻授粉,收获的杂种种到田里也是雄性败育的,也就是说,可以保持雄性不育系的不育的特点,我们把这批水稻叫做保持系。
可以说,保持系的选育是完成水稻三系(保持系、恢复系和不育系)配套中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环了,因为它得保证下一代的雄性不育程度非常高,几乎将近99%才能保证我们培育杂种一代纯度高。
以上水稻育种历程就是我们说的“三系法”的水稻杂交技术,光是这些理论的梳理就让人够头疼的了,更别说我们的水稻科研工作者在当时国内外水稻育种一片空白的景况下摸着石头过河,不知走了多少冤枉路,也不知经历了多少失败,在我们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直白,其实他们都不知道试错多少回,才能把这些东西交到我们手上。
说完了这些理论,那我们杂交水稻研究的真实历程是怎样的呢?
上面已经说到19世纪20年代美国人发现水稻雄性不育现象。
1963年美国人Henry Beachell实现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他的工作是在印度尼西亚完成的,使得印度尼西亚的水稻产量十年(1972-1982)翻了一番。
1968年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找到野生不育株,首次实现基于“三系法”的水稻杂交技术,但是他的方案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无法实现杂交水稻的产业化发展。
虽然经过前人不懈的努力,但是他们都没能实现水稻真正的产业化,而这项伟大的工作,是由我们国家的许多水稻育种工作者完成的,其中包括早期开拓者管相恒、赵连芳、黄耀祥、李贞生等伟大的水稻科研工作者,还有产业化功臣李必湖、石明松、罗孝和以及我们众所周知的袁隆平老先生。
1970年11月,袁隆平的主要助手之一的李必湖在三亚偶然发现一株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们当时得多么激动。其实更让我感动的是他把这宝贵的野生不育株材料分送给13个省市的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全国进行攻关,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这么宝贵的材料,自己偷偷研究成功,再全面推广,得到的财富和地位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他们却没有那么做,而是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因此我们才能集全国的财力和智慧,迅速完成水稻的三系配套。
1973年,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籼型杂交水稻可以稳定增产30%,一举解决了我们国家粮食不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