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网上搜的:
汉代 1两=15.625g ; 清代:1两=36.9g
项目汉代清代
1石1石=四钧=29760克1石=120斤=70800克
1钧1钧=三十斤=7440克
1斤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1斤=16两=590克
1两1两=24铢=15.625克1两=36.9克
1圭=0.5克
1撮=2克1钱=10分=3.69克
1石=2斛=100000毫升
1斛=10斗=20000毫升1斛=5斗=50000毫升
1斗=10升=2000毫升1斗=10升=1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1升=10合=1000毫升
1合=2龠=20毫升1合=10毫升
1龠=5撮=10毫升1引=10丈=355厘米
1丈=10尺=35.5厘米
1尺=10寸=3.55厘米
1寸=10分=2.31厘米
一、汉代
1 石 =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匙 = 一刀圭 = 一钱匙= 1.5 克
一钱匙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石”:读shí,后来读dàn
“龠”:读yuè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实1 枚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
厚朴1 尺约30 克
竹叶一握约12 克
------------
二、清代
1 石 = 120斤 = 70800克
1 斤 = 16 两 = 590 克
1 两 = 36.9克
1 钱=10分=36.9 克
1石=2斛=100000毫升
1 斛 =5斗 = 5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1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1000 毫升
1 合 = 10 毫升
1 引 = 10 丈 =355厘米
1 丈 = 10 尺 = 35.5 厘米
1 尺 = 10 寸 = 3.55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二、进制关系
1. 十 六 进 位 制 与 公 制 重 量 单 位 对 照 表
一厘:约等于十毫(0.03125克)。
一分:约等于十厘(0.3125克)。
一钱:约等于十分(3.125克)。
一两:约等于十钱(31.25克)。
一斤:约等于十六两(500克)。
2. 古 代 医 家 用 药 剂 量 对 照 表
一方寸匕:约等于2。7毫升,或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一钱匕:约等于5分6厘,或2克强。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一 撮: 约等于四刀圭。
一 勺:约等于十撮。
一合;约等于十勺。
一升:约等于十合。
一斗:约等于十升。
一斛:约等于五斗。
一石:约等于二斛或十斗。
一铢: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十六两为一斤。
一枚:以铜钱中较大者为标准计算。
一束:以拳尽量握足,去除多余部分为标准计算。
一片:以一钱重量作为一片计算。
一字:古铜钱面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的量。
一茶匙:约等于4毫升。
一汤匙:约等于15毫升。
一茶杯:约等于120毫升。
一饭碗:约等于240毫升。
三、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我国历代医药书籍中,关于用药计量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具体的轻重、多少,往往随着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制度的改革颇有出入,古制大多小于今制。鉴于读者应用中药时往往会参阅古今文献,在此收录一些有关古今度量衡对照的研究资料,仅供参考(个别折合数字经复算后略有改动)。
(一)古方度量衡对照表(均为十六进位制)
年代朝代尺度容量衡量
一尺合市尺一尺合厘米一升合市升一升合毫升一斤合市两一两合市两一两合克数
约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周0.597319.910.1937193.77.320.4614.30
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0.829527.650.3425342.58.260.5216.13
约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西汉
公元25年~220年东汉0.691223.040.198198.17.130.4513.92
公元220年~265年魏0.723624.120.2023202.3
公元265年~420年晋西晋0.723624.12
东晋0.733524.45
公元420年~589年南朝南宋0.735324.51
南齐0.2972297.210.690.6720.88
粱0.198198.17.130.4513.92
陈
公元386年~581年北朝北魏0.885329.51 7.130.4513.02
北齐0.89929.970.3963396.314.250.8927.83
北周0.735324.510.2105210.58.020.5015.66
公元581年~618年随(开皇)0.885329.510.5944594.421.381.3441.76
(大业)0.706523.550.1981198.17.130.4513.92
公元618年~907年唐0.933031.100.5944594.419.11.1937.30
公元907年~960年五代
公元960年~1279年宋0.921630.720.6641664.1
公元1279年~1368年元0.9488948.8
公元1368年~1644年明0.933031.101073.710.737
公元1644年~1911年清0.960032.001035.510.355
(二)古方中几种特殊计量单位
在古方中,除了上述计量单位外,还有方寸匕、钱匕、刀圭等,列举如下供参考。
1.方寸匕
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未约为2g,草木药末约为1g左右。
2.钱匕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力度者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株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3.刀圭
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4.字
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5.铢
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以二十四株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三)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的折算
1.基本折算
1公斤(kg)=2市斤=1000g(g)。
1g(g)=1000mg(mg)。
2.十六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
1斤=16两=500g(g)。
1两=10钱=31.25(g)。
1钱=10分=3.125(g)。
1分=10厘=0.3125g(g)=312.5mg(mg)。
1厘=10毫=0.03125g(g)=31.25mg(mg)。
1毫=3.125毫克(mg)。
3.十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
1斤=10两=500g(g)。
1两=10钱=50g(g)。
1钱=10分=5g(g)。
1分=10厘=0.5g(g)=500mg(mg)。
1厘=10毫=0.05g(g)=50mg(mg)。
1毫=5毫克(mg)。
中国古代的十大宫廷贡酒
1、古井贡酒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将家乡的九酝春酒(即古井贡酒)以及酿造方法献给汉献帝刘协,自此九酝春酒成为历代贡品。
2、鹤年贡酒
创立于明朝永乐三年的北京鹤年堂在明、清两朝就专门为皇宫配制御用养生酒、养生茶等而扬名海内外,被誉为“京城养生老字号历史悠久第一家”!现专供于中央国家机关的《1405.鹤年贡》系列养生酒系运用鹤年堂世传六百年御用养生酒酿制工艺精制而成,色泽瑰丽、口味醇香,酒性温和,营养丰富,养人养生,是中老年养生保健的上好嘉品。
3、枣集美酒
枣集镇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酒乡,是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其酿酒历史久远,上可追溯至春秋,盛于隋唐,产出的酒被宋真宗赵恒钦定为“宫廷贡酒”,有“天赐名酒,地赐名泉”“枣集美酒,名不虚传”之美句流传。公元前518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祖师孔子问礼拜谒于道教祖师--老子,老子奉上枣集酿造的美酒招待孔子,孔子饮后遂留下“惟酒无量不及乱”的千古名言。宋真宗赵恒于在中祥符七年来鹿邑拜老子,夜宿老君台前“明道宫”饮用枣集酒后才思大发,命笔写下“先天太后赞碑”立于太清宫门前,并下诏地方每年进贡两万斤枣集酒作为宫廷之用。
4、酃酒
又名酃酉录酒。在北魏时就成为宫廷的贡酒,而且还被历代帝王祭祀祖先作为最佳的祭酒。湖之酒最初是酃湖附近农民自制的“家作酒”,后逐步进入市场,民国24年上海版《中国实业杂志》载:清末民初,衡阳城内有酿酒作坊179家,每年产酒达32,600担。故城衡阳酒店遍及大街小巷,有“青草桥头酒百家”之赞。今衡阳四乡,每家每户都会酿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用湖之酒待客。湖之酒用途广泛,除作饮料酒外,还用来作烹调佐料,除腐去腥,添色添香。其酒糟加淀粉冲蛋,甜酒糟煮汤元等美味可口。
5、鸿茅酒
鸿茅酒始创于清代康熙三十二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它产于内蒙古凉城县的鸿茅古镇。
6、羊羔美酒
羊羔美酒配方独特,用料考究,选用优质黍米、嫩羊肉、鲜水果及名贵中药材陈酿而成,酒业呈琥珀色,酒度17度,融酯香、奶香、果香、药香于一体,酸甜适度,风格独特,具有滋阴润肺,增补元气,壮腰益肾,开胃健脾,养肝明目及乌发美容之功效。
7、杏花村汾酒
据《北齐书》记载,杏花村汾酒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成为宫廷贡酒。唐代大诗人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千古绝唱更使杏花村和汾酒天下闻名,妇孺皆知。《唐国史补》、北宋朱翼中的《北山酒经》、窦革的《酒谱》、张能臣的《酒名记》、元朝宋伯仁的《酒小史》、明代王世贞的《酒品》、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都有关于杏花村美酒为历代名酒的记载。上世纪初的1915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甲等金质大奖章,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优秀代表。
8、五加皮酒
五加皮酒,堪称最古老的贡酒。五加皮酒是由多种中药材配制而成,关于它的配制有一段段优美的传说。
传说,东海龙王的五公主佳婢下凡到人间,与凡人致中和相爱。因生活维难五公文提出要酿造一种既健身又治病的酒,致中和感到为难。五公文让致中和按她的方法酿造,并按一定的比例投放中药。在投放中药时,五公主唱出一首歌:“一味当归补心血,去瘀化湿用妾黄。甘松醒脾能除恶,散滞和胃广木香。薄荷性凉清头目,木瓜舒络精神爽。独活山楂镇湿邪,风寒顽痹屈能张。五加树皮有奇香,滋补肝肾筋骨壮,调和诸药添甘草,桂枝玉竹不能忘。凑足地支十二数,增增减减皆妙方。”原来这歌中含有十二种中药,便是五加皮酒的配方。五公主为了避嫌,将酒取名“致中和五加皮酒”。据秦汉时期的〈申农本草经〉载,“鲁定公母单服五加皮酒,以致不死”。
9、菊花酒
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沂己载,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据南朝梁关均撰《续齐谐记》记载,“九月九日……,饮菊酒,祸可消”。这是旧俗重九为重阳节,需饮菊花酒的开始。
10、“同盛金”烧酒
1996年6月9日,一项令人惊叹的考古发现在辽宁锦州面世。人们搬迁锦州凌川酿酒总厂的老厂时,偶然在地下80厘米处发现了四个木制的酒海(古代酒的容器),酒海内竟然完好地保存着香气宜人的白酒。这些酒海以红桦构筑,长为2.62米、宽1.31米、深1.64米箱内裱糊以约1500层、内蘸以鹿血的宣纸。这些宣纸上用汉字,涝文书写大清道光乙已年同盛金、大清国等字样。通过这些记载及其他遗迹、文物考古专家确认这是同盛金酒坊在清道光二十五年封存的,这些酒不仅命长,而且十分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