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出土隋唐粮仓,粮仓储粮250吨,粮食保存千年还能发芽吗?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8:32:07
字号:

《 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河南洛阳出土隋唐粮仓,粮仓储粮250吨,粮食保存千年还能发芽吗?

上世纪,我们的粮食产量还远没有如今这么高,因此饥荒是常有的事,很多人甚至吃不上饭。直到袁隆平院士发明出杂交水稻之后,才解决国人吃饭难的问题,不过浪费粮食却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近年国家倡导光盘行动,也就是在倡导我们要节约粮食,我们更应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粮食自古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在古代,衡量一个国家的强与弱,更是与粮食的产量息息相关。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有着富足的粮食则代表了国力的昌盛,也代表着人们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在战争中,粮食更是支撑士兵打仗的基础。为保存实力,各个朝代也会要求农民们交出一定的储粮,存放在国家的粮仓中,以备不时之需。

而粮仓正是维系一个朝代运行的重要基础,粮仓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后来考古学家也发掘出一些古代的粮仓,河南洛阳就曾出土过隋唐的粮仓,该粮仓可储存粮食250吨,而这些粮食保存了上千年,至今还能发芽。表明在我国隋朝时期,粮仓技术便已经发展到极致。隋朝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又进行了统一,因此他们意识到粮食储备的重要性。

所以隋朝建立之初,就大力发展农业。当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时候,农业发展水平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在隋朝粮食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粮仓,其中著名的含嘉仓就是隋炀帝时期所建立。隋炀帝在位时风调雨顺,百姓们的生活很富足,因此隋炀帝就下令在洛阳修建一座粮仓,这便是我们熟知的含嘉仓。

据悉,当时建造含嘉仓耗费了巨大的资金,投入了上万人次,并且用10年时间才将含嘉仓建好,可见这含嘉仓的规模之大,堪比万里长城。含嘉仓的选址也非常考究,洛阳是关东和关中之间的重要终点站,这能够维系两个地区民生的问题,因此含嘉仓的建立,选择在洛阳。隋朝被唐代所取代之后,含嘉仓也一直被保留下来。

在唐玄宗天宝8年,含嘉仓的粮食储备就已经达到了五百八十万石,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大粮仓,几百年之后,含嘉仓在历史长河中渐渐地被摒弃。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含嘉仓的遗址才被众人发现,这座饱经沧桑的粮仓也再一次回到了人们的眼前。有关考古专家发现,含嘉仓内一共有400多个粮仓,最多可容纳250吨的粮食,这一发现震惊众人。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含嘉仓内还有很多保存完好的谷物,由于当时的密封条件较好,因此这里的粮食,经过几百年后依旧没有腐烂。不仅如此,在科研人员的栽培之下,不少谷物还发了芽,这一发现让大家感到惊讶。而含嘉仓之所以能够完好的保存粮食,也与其地理位置有关。含嘉仓的建仓位置要远离湖泊和地下水,其地势很高,这样便不会受到水的侵蚀。

此外,含嘉仓还运用独特的建造手法,导致里面的土质变硬,加之烘干的土层确保潮湿的地气不会涌进来。不仅如此,含嘉仓内还出现了一些草木灰,这也给含嘉仓的防潮具备了一定的防备措施。农民所耕种出来的粮食很珍贵,尽管现在我们不用再为粮食而发愁,可是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的劳动成果,尽管不缺粮,也不应该肆意的浪费粮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粮食关系到民生问题,古人储存粮食的方法,更是他们的智慧结晶。如今,我们看到含嘉仓,不禁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

灵宝种水稻吗

从我国农业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情况应大致相同。南方地区雨量丰沛,气温较高,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于水稻的生长,所以,“东南以水田为业”,“徐、豫(按:指南徐、南豫)土多稻田”,可知南方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稻米。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性质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为粮食的种类所限,长期以来,人们只能是“饭稻羹鱼”。但是,江南各处并非都适宜稻作,在一些丘陵岗阜,灌溉不便之处,亦有很多旱地。这些不宜种稻地区,开发程度上很可能更落后些。东汉末年迄于东晋南朝时期,大批北方流民过淮渡江,他们带来了北方传统旱作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及农作物品种。

魏蜀吴三国鼎立,从经济史的角度看,就是立足于当时的三个经济发展中心地区——中原的洛阳、西南的成都和东南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开发已经能够维系吴国政权达半个世纪以上,这是此前所没有的情况。

种。根据查询网易网得知,灵宝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北靠洛阳,东邻三门峡,西连古都西安。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灵宝市以苹果产业为支柱产业,形成了以粮食、蔬菜、果品为主导,以食用菌、烟叶、中药材、养殖等高效特色农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761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