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夜蛾
别名烟火焰夜蛾,豆黄夜蛾。分布在东北、湖北、新疆、河北、山东、西藏;日本、朝鲜、俄罗斯、印度、欧洲、北美等地。
寄主:油菜、大豆、烟草、荞麦等。
为害特点:幼虫食害油菜、大豆叶片,呈缺刻或孔洞,严重的将叶片食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2mm,翅展32mm。头、胸部黄褐色,翅基片有一黑纹,腹部褐色有黄毛。前翅**,布赤褐色细点,翅面各线明显,外线至外缘带呈紫灰色;基线赤褐色,只达亚中褶;内线赤褐色,大锯齿形;剑纹**,端部有赤褐边;环纹**,赤褐色边;肾纹**,中央一淡黑斑,边缘赤褐色,外斜至肾纹后端,折角内斜;外线黑棕色,后半与中线平行;亚端线黑色,锯齿形,稍间断;端线黑褐色。翅脉赤褐色,前缘脉较灰黑,外线至亚端线一段有三个白点。后翅淡**,翅脉及横脉纹稍黑,端区具一黑色大斑,端线褐色。幼虫体长约38mm,头部灰褐色,胴部青色或红褐色,具小白点和黄纹,背线明显暗褐色,胸足3对,腹足4对,尾足1对;蛹长约12mm,长椭圆形,红褐色。
生活习性:吉林幼虫于6月上、中旬大量出现,为害豆叶,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幼虫进入末龄,开始化蛹,8月上旬至下旬可见新一代成虫出现。幼虫不活泼,喜在中上部叶片上为害。
防治方法: (1)成片安置黑光灯,进行测报和防治。 (2)人工捕杀幼虫。
鲎(hòu),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肢口纲(Arthrropoda) 剑尾目(Xiphosura ) 鲎科(Limulidae),鲎属(Tachypleus)。俗称三刺鲎、两公婆、海怪,因其长相既像虾又像蟹,因此人们又称之为“马蹄蟹”,是一类与三叶虫 (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鲎形似蟹,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 色,包被硬质甲壳。身体由头胸部、腹部和剑尾三部分组成。头胸部和腹部均向背面隆起,前面较圆厚,往后趋向扁平,后面延长在剑尾,沿腹部外缘并排着侧缘棘,构成鲎的特殊体形。鲎雌雄异体。以及呈长纺锤形,位于头胸部背甲心区下面的围心腔内;心脏的背面和侧面在8对心孔。暗褐色的鲎,长得像瓢一样。头胸部上顶着一个宽阔的背甲,背凸腹凹,如马蹄形。它有两对眼睛,一对复眼生在头胸甲两侧,一对单眼长于背部前端。头胸部的腹面不分节,有六对附肢,一般如钳状,只有第六对像耙子一样,用来挖土;成年雄体的第二对末端是弯钩状的,以便结尾时抱住雌体。鲎有一个很长很锋利的尾剑,是用来防卫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