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通的药用价值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4:00:04
字号:

果可食和药用;茎、根用途同三叶木通。 根、藤茎、叶、种子、果实皆可入药。 考证:出自《药性论》

白木通的药用价值

⑴《本草经集注》:“通草,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即葍藤茎。”

⑵《唐本草》:“通草,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其子长三、四寸,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谓燕覆,或名乌覆,今言葍藤,葍覆声相近尔。”

⑶《本草图经》:“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阳,今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茎干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出五叶,颇类石韦,又似芍药,三叶相对,夏秋开紫花,亦有白花者,结实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美。正月、二月采枝阴干用。或以为葡萄苗,非也。今人谓之木通。而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通脱稀有使者,近世医家多用利小便。南人或以蜜煎作果,食之甚美,兼解诸药毒。” ⑷《纲目》:“今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神农本草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二者皆能通利也。”

⑸《本草正义》:“寻绎陶氏所谓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吹之气出云云,其形固与今之木通相似,惟木通之味大苦,而《神农本草经》止称其辛,微嫌不类,且《别录》又以为甘,则尤为可疑。但《神农本草经》、《别录》所载主治,固无一与今之木通不合者。意者雷公谓主为苦,最得其真,而《别录》之甘字有误欤?抑《别录》亦误认通脱木为通草,乃以其淡而无味,遂以甘淡之义谓之为甘欤?窃以甘之一字,终觉与木通不类,是以高邮王氏《广雅疏证》于附支通草一条,虽亦引《食性本草》茎名木通一句,而并不直言陈说之是,且谓后世《本草》诸家,无能证明其说者,盖以其矢传久矣云云。则念孙氏父子,固亦有疑于古之通草,未必果为今之木通也。兹以古人所说通草主治,尚与今人所用之木通,情性无往不合,姑仍濒湖之意,径以木通标作正名,而附志所疑如此,以俟知者更详。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9月采收,截取茎部,刮去外皮,阴干。

炮制方法:用水稍浸泡,闷润至透,切片,晾干。

生药材鉴定:白木通的干燥木质茎呈圆柱形而弯曲,长30~60厘米,直径1.2~2厘米,表面灰褐色,外皮极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裂纹,节不明显,仅可见侧枝断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较厚,黄褐色,木部黄白色,密布细孔洞的导管,夹有灰**放射状花纹。中央具小形的髓。气微弱,味苦而涩。以条匀,内色黄者为佳。

白木通木栓细胞。皮层为多列切向延长的细胞。中柱鞘纤维为晶纤维,新月形,几连成波状环;纤维壁厚,木化。维管束外韧形,12~28个环列;射线窄,有的含晶厚壁细胞,壁木化,于韧皮射线处为多。髓部细胞自外向内渐大,壁厚,大多木化。 性味:苦,凉。

⑴《本经》:“味辛,平。”

⑵《吴普本草》:“雷公:苦。”

⑶《别录》:“甘,无毒。”

⑷《药性论》:“微寒。

⑸《海药本草》:“温平。”

归经:入心、小肠、膀胱经。

⑴《纲目》:“手厥阴心包络,手足太阳小肠、膀胱。”

⑵《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太阳经。”

⑶《药品化义》:“入脾、心、小肠、膀胱四经。”

⑷《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

⑸《要药分剂》:“入心、肾、膀胱、小肠四经。”

功效主治:泻火行水。通利血脉。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实用附方

⑴治小儿心热(小肠有火,便亦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疮,咬牙口渴):生地黄、甘草(生)、木通各等分。上同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

⑵治尿血:木通、牛膝、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黄柏、甘草。同煎服。(《本草经疏》)

⑶治水气,小便涩,身体虚肿:乌臼皮二两,木通一两(锉),槟榔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钱。(《圣惠方》)

⑷治涌水、肠鸣腹大:木通(锉)三两,桑根白皮(锉,炒)、石韦(去毛)、赤茯苓(去黑皮)、防己、泽泻各一两半,大腹(炮)四枚。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如入行五里再服。(《圣济总录》通草饮)

⑸治喉痹,心胸气闷,咽喉妨塞不通:本通二两(锉),赤茯苓二两,羚羊角屑一两半,川升麻一两半,马蔺根一两,川大黄一两半(锉碎,微炒),川芒硝二两,前胡二两(去芦头),桑根白皮二两(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木通散)

⑹治妇人经闭及月事不调:木通、牛膝、生地黄、延胡索。同煎服。(《本草经疏》)

⑺治产后乳汁不下:木通、钟乳各一两,漏芦(去芦头)二两,栝楼根,甘草各一两。上五味,捣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黍米一撮同煎,候米熟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木通汤) 

名家论述

⑴李杲:《本草》十剂,通可去滞,通草、防已之属是也。夫防己大苦寒,能泻血中湿热之滞,又通大便、通草甘淡,利小便,专泻气滞也。

⑵《纲目》:木通,上能通心清肺,治头痛,利九窍,下能泄湿热,利小便,通大肠,治遍身拘痛。《本经》及《别录》皆不言及利小便治淋之功,甄权、日华子辈始发扬之,盖其能泄心与小肠之火,则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既清,则津液自化,而诸经之湿与热,皆由小便泄去,故古方导赤散用之。杨仁斋《直指方》言人遍身胸腹隐热,疼痛拘急,足冷,皆是伏热伤血,血属于心,宜木通以通心窍,则经络流行也。

⑶《雷公炮制药性解》:木通利便,专泻小肠,宜疗五淋等症。其惊悸等症,虽属心经,而心与小肠相为表里,故并治之。脾疸喜睡,此脾之病,皆湿所酿也,利小肠而湿不去乎?瘟疫之来,感天地不正之气,今受盛之官行而邪不能容,亦宜疗矣。

⑷《本草经疏》:木通,《本经》主除脾胃寒热者,以其通气利湿热也。

⑸李中梓:木通,功用虽多,不出宣通气血四字。

⑹《本草汇言》:木通,利九窍,除郁热,导小肠,治淋浊,定惊癎狂越,为心与小肠要剂。所以治惊之剂,多用木通,惊由心气郁故也,心郁既通,则小便自利,而惊癎狂越之病亦安矣。

⑺《药品化义》:木通,导脾胃积热下行,主治火泻、热泻,盖为利小肠火郁,行膀胱水闭,使水火分,则脾气自实也。且心移热于小肠而脏病由腑结,腑通则脏安。凡为惊病,由心气郁及嗜卧心烦者,以此直彻下行。古人立方,心火为邪,用木通导赤,肺火为邪,用桑皮泻白,良有深意也。

⑻《本草述》:木通主治,类知为利水,而《本经》所云通利九窍血脉关节,殊未深究也。盖胃中水谷之清气上注于肺,而手太阴清中之浊者仍归于胃。

⑼《本草新编》:木通、逐水气、利小便,亦佐使之药,不可不用,而又不可多用,多用则泄人元气。

⑽《本草备要》:朱二允曰,火在上则口燥、眼赤、鼻干,在中则心烦、呕哕、浮肿,在下则淋、秘、足肿、必借(木通)甘平之性,泻诸经之火,火退则小便自利,便利则诸经火邪皆从小水而下降矣。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泽泻,利水虽同,所用各别。

⑾《本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

⑿《吴普本草》:止自汗。

⒀《别录》: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痿、踒折、齆鼻息肉,堕胎,去三虫。

⒁《药性论》: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

⒂《食疗本草》:煮饮之,通妇人血气,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痿、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

⒃《本草拾遗》: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

⒄《海药本草》:主诸痿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 ⒅《食性本草》: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数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

⒆《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周,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赢劣乳结,及下乳。

⒇《安徽药材》:治脚气浮肿。

邮编:237000

(一) 地理位置和气候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地处北纬31°03′—31°33′,东经115°52′—116°32′之间。东与舒城县比邻,南与岳西县相望,西与金寨县和湖北省英山县交界,北与六安市接壤。105国道贯穿全境,距宁西铁路40公里,至省会合肥120公里。

全县总面积2043平方公里,南北最大横距59公里,东西最大纵距63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其特征是季风显著,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热、水条件优越。常年平均气温为15℃,平均

无霜期为220天,常年平均降雨量为1400毫米,平均降雨日为141天,最少111天。

(二)行政区划与人口

全县国土总面积2043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271个行政村和12个街道居委会。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6.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2万人,非农业人口4.4万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2003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8.44‰,比上年降低0.4个千分点;死亡率为7.3‰,比上年增加0.03 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1.11‰,比上年降低0.63个千分点。

(三)自然资源

霍山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之美誉。拥有可开采矿产23种,潜在价值1600多亿元;中药材1460多种,是全国中医中药试点县;毛竹22万亩,是江北毛竹第一县;茶园12万亩,是全国名茶基地县;桑园5万亩,是全国重点蚕桑基地县;水能资源蕴藏量20万千瓦,是全国首批初级电气化县;森林覆盖率达69.7%,生物物种多达65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30多种,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

霍山是毛竹之乡。竹类品种多达6属20余种,竹林总面积24万亩,蓄积量4000万株,是江北毛竹第一大县,“万亩竹海”桃源河被林业部授予“中国毛竹之乡”。霍山毛竹节长、质韧、壁厚、纤维长而紧密、整株尖削度小、径级大,品质优良,20世纪70年代送省城合肥参展的“竹王”径级达18 cm。

霍山盛产名茶。全县茶园面积12万亩,年产干茶3000吨,产值8000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占30%,产值占70%,获得有机转换证的茶园面积超过1万亩,是全国名茶重点产区。霍山黄芽产于海拔400米以上深山,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非凡的品质,自唐代以来就成为御用贡茶,久负盛名,畅销大江南北,现与黄山、黄梅戏并称“安徽三黄”。“中国霍山黄芽茶市”是农业部批准的全国两大茶叶产地批发市场之一,将成为华东地区茶叶的集散中心。

霍山是药材之乡。中药材1460多种,药园面积5万余亩,是全国中医中药试点县。其中,素有“软黄金”之称的人间仙草霍山石斛和断血流、天麻、茯苓、杜仲等名贵中药材享誉海内外。

霍山盛产蚕桑。现有桑园5万亩,年产干茧1500吨,蚕茧产值2500万元,年产白厂丝200吨,产值3800万元,是全省十大蚕桑基地县之一。

霍山盛产板栗。栗园12万亩,年产鲜栗8000吨,年产值3000万元,是全省重点板栗基地县。

霍山是油茶产区。油茶12万亩,年产茶油1000吨,产值4000万元。茶油是纯天然无污染食品,具有降低血压、血脂,软化血管,护发养颜之功效,既可直接饮用,也可烹炒食用。

霍山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23种矿产40多个矿点,潜在价值1600多亿元。已开发金矿、花岗石、石英、萤石等9个品种,其中年产黄金100公斤。

霍山是水电之乡。霍山地处淮河源头,境内河流纵横,其中10公里以上河流14条,最大河流东淠河是淮河主要支流。蕴藏水能资源20万千瓦,已建成佛子岭、磨子潭两大水库和73座小水电站,开发水能7.1万千瓦,年发电量近2亿度,还有大型水利工程白莲岩水库和众多小水电有待开发利用。

霍山旅游资源丰富。海拔1774米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雄踞境内,“远东第一坝”佛子岭水库镶嵌其中,汉武帝敕封的小南岳号称皖西第一山,“江北小黄山”铜锣寨集奇松、怪石、湖光、云海、瀑布、温泉之大成,还有南岳天池、六万晴霞、潜台赤壁、会胜钟声、故埠帆联、西山瀑布、石城夜月、文峰古塔、明代文庙、宋窑遗址、九丫古树和“卧大佛”、“ 睡美人”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堪称上海、南京的后花园。已开发的小南岳—佛子岭和铜锣寨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白马尖风景区亦即将建成。

七世纪之前的南岳衡山在现在的霍山。主峰白马尖,高一千七百七十四米,属于大别山脉。因中国疆域向南大幅开拓的缘故,霍山很久以来就从边疆退缩到腹地,不能算作“南”岳。七世纪时,隋王朝把它的名称向南搬家六百公里,搬到现在的湖南衡山。中国前期历史上的南岳和衡山,都是指霍山而言。

(四)历史沿革

霍山历史悠久,春秋时期隶属楚国,曰“潜”;楚汉相争时,改潜为衡山国;南北朝时期,梁置霍州;隋开皇初年始称霍山县;唐以后曾一度改名为开化县、武昌县、盛唐县;宋时废县设镇,为故埠镇,属六安州;明弘治年间复置霍山县,沿袭至今。

2021年4月,霍山县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霍山县上榜。

2020年11月,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排行榜出炉,霍山县位列第54名。

2020年10月,第三批安徽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名单出炉,霍山县榜上有名。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霍山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7月,商务部公布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霍山县入选。

2020年7月,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出炉,霍山县位列第57名。

2020年5月,霍山县上榜安徽省“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名单,主导产业为石斛。

2020年4月,霍山县上榜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名录。

2019年6月,第二届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近日出炉,霍山县入选。

2019年6月,霍山县入选第二届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

2019年3月,霍山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鄂豫皖片区)。

2016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霍山县为2015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1年12月,霍山县上榜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616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