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至前221年),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铁制农具和畜力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其中铁犁和肥料的使用,对生产技术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它促使休闲耕作制发展为连年种植制,并形成了深耕、熟耰、易耨等技术,为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奠定了基础。
这时形成了“五谷”的概念。所谓“五谷”,历史上解释很多,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指黍、稷、麻、麦、豆,如《苟子·儒效》杨惊注;一是指黍、稷、豆、麦、稻,如《孟子·滕文公》赵岐注;一是指稻、秫(稷)、麦、豆、麻,如《楚辞·招魂》王逸注,实际上是包括黍、稷、豆、麦、稻、麻(指大麻,麻子古代也作粮食)等六种。五谷的不同说法,只是表示了不同地区粮食作物构成的差异而已。上述六种作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豆类的发展并被作为粮食来利用,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如《墨子·尚贤中》说:“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孟子·尽心上》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都反映了大豆在当时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麦类,特别是冬麦,在这个时期也有较大的发展,因为冬麦既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避免与别的作物争地,同时又能“续绝继乏”、解决青黄不接缺粮的困难,因而受到了重视。《礼记·月令》说:“仲秋之月,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行罪无疑”,便是这一情况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