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民群众对农产品需求的层次不断提高。因此,农产品品牌建设已成为农产品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化,我国农业向品牌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农业 农产品 品牌建设
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通过分析当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给本企业产品确定的具有特色优势和竞争优势并能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名称、标识的组合。随着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外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的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实现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农产品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实施品牌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提出建设农产品品牌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增加科技含量,扩大品牌的结构规模,塑造品牌形象,加强政府支持及保护等对策。
一 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较低、经营方式分散,这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严重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这一领域的建设,但是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处于相当低的层次。
1.传统农产品品牌缺少创新和保护,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
我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品牌如茶叶、丝绸等,多以地区进行命名,是区位品牌,都是些大的牌子,缺乏创新和保护,加上近年来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严重损害了这些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另外,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这些品牌的特色正在逐渐失去自身的优势。
2.初级农产品品牌多,品牌缺乏创新
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品牌大部分是初级产品领域,在高端领域缺乏自己的品牌,品牌价值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难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品牌农产品需要种植、加工一体化的专业经营,在每一个环节做到专业化经营,最终形成产品,以商品品牌的形式进入市场,才可以获得最大的市场价值。
3.品牌意识淡薄,缺乏自己的特色
目前,我国的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者主要以小规模农户为主,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经营实体,很多农民还没有从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中解脱出来,认为农作物的收获就是生产的结束,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淡薄。农产品之间的个性化品质差异、生产方式的不同和营销策略的差异化等都没有开发出来,导致农产品品牌缺乏自己的特色,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缺乏支持。
二 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原因
1.农产品品牌建设基础较差且发展滞后
受传统农业思维的影响及体制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农产品品牌质量不够稳定,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不高。品牌主体往往看重品牌发展的速度,而忽略了品牌内在的质量,导致品牌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品牌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却在不断减弱。目前,我国的农业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内部管理水平低,农户缺乏品牌管理的经营意识,品牌发展滞后。主要是品牌的数量偏少、影响范围小、科技含量不足等问题,大部分农产品还没有实现标准化生产,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不高,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
2.缺乏农产品品牌发展的环境
农产品品牌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农产品市场主体的营销行为,它受环境的影响。从经济因素方面看,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程度低,不利于品牌的形成,难以形成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从政府方面看,许多地方政府对农产品品牌的扶持力度不够,如对当地的现代农业企业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对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缺乏足够的宣传等;从法律层面看,我国缺少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机制,大量的假冒品牌充斥着市场,这严重损害了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形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3.农产品品牌缺乏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
各级地方政府热衷于品牌的评比和排序,推出一个个荣誉称号,但是在全国层面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另外,有些部门和机构的评选规则不规范,只重视品牌的评比而忽视了品牌的培育和品牌的保护工作。我国农产品品牌评定机构众多,如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商务部等,各部门的评价制度和管理办法不尽相同,这就造成地方对于农产品品牌的认定方法、程序和标准出现不同的理解,因此应形成国家层面的权威机构或部门来统一制定全国性的农产品品牌认定标准、程序和淘汰机制。
三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农产品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加上农产品相对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这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必须制定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产品注册,实施品牌战略,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积极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工作,引导农民学习标准化技术,绿色种植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建立一套规范的农业动植物品种标准、加工标准、质量标准等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保证品牌农产品的质量。
2.扩大品牌开发的力度
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必须进行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解决目前生产规模小、农产品品质差别小、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在生产方面,建立专业性生产合作组织,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与经营,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形成特色农业,将原来分散的生产单元集中起来,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道路;在市场方面,建立有特色的品牌产地市场,集中销售当地的名优品牌,同时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开拓新的业务关系,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在营销方面,将品牌与产品的包装、标签和企业的形象相结合,提高品牌的形象,并且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提高公众对名牌优秀品牌的认知度。
3.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管理水平
农产品出口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研究所现拥有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生物物理学2个博士点,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2个硕士点和农产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授权点,有食品化学与营养、食品微生物与发酵工程、功能食品与生物活性物质、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辐照与贮藏、食品工程和食品生物技术7个重点学科方向,在农产品加工品质分析与评价、粮食与植物蛋白工程、食品质构重组、果蔬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功能食品开发、食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食品非热力杀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食品高效分离提取和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优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作为本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肩负着发展农产品加工科学技术、转化技术成果、培养农产品加工高级科研人才、组织全国科研协作、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和提供农产品加工政策咨询等使命,“一手抓基础研究,一手抓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制”,开展农产品加工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高技术发展、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产品研制和标准制定,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和前瞻性问题,引领我国农产品加工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服务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行使国家队职责。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要承担着中国农业科学院九大学科群之一——农产品加工与食品科学的建设和发展重任,设立了粮油加工与功能食品、果蔬加工、肉品加工、乳品加工、农产品保鲜与物流及食品质量与安全等6个研究室,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工程、农产品保鲜与物流、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个一级学科,以及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生物物理学两个博士点,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食品科学两个硕士点和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授权点。
截至2010年底,研究所在职职工98人,科技人员6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研究员15名、副研究员20名,博士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1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22名,在读各类研究生120余名。
“十一五”期间主持的重大项目有863项目3项,支撑计划2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1项,“948”项目3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研专项3项,国际标准跟踪平台项目1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国防科工局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3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主持制修订标准15项,鉴定成果10余项,主持项目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参与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农业部辐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依托建设在加工所。研究所占地约150亩,现拥有14000平方米的科研办公用房和5000平方米的科研辅助用房,其中有约6000平方米的食品科学研究中心、1000平方米的食品安全实验室、2600平方米的辐照中心和1000平方米的质检中心等。重点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80余台套,总值2000余万元,研发中心建成中试线9条,大型仪器设备150余台(套),总值1000余万元,质检中心设备30余台(套),总值近400万元。
建成了中国-阿根廷食品科学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与德国、加拿大、英国、韩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
组织科研大协作,主办“全国农产品加工科研院所长高层论坛” 和“全国农产品加工院所联谊会”等。与企业、兄弟院所、大专院校共建学科和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多层面、多机制科研协作。
参加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农科院“三百”科技支农、科技援疆、援藏和科技扶贫等行动。
研究所开发出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大豆蛋白技术、新型果蔬变温压差膨化(非油炸)干燥技术 、花生功能性短肽制备关键技术、酵母β-葡聚糖制备技术、甘薯蛋白生产技术、特色杂粮全营养饮品生产技术、面粉厂麦麸及麦胚副产物综合开发技术、冷却羊肉加工技术、ESL奶的生产技术、发芽糙米及其系列化产品生产技术等。研究所愿意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自2003年12月19日成立以来,研究所承担的项目主要有:国家“十五”863项目、“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十五”科技攻关;国家“十一五”863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社会公益类专项、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基金;农业部的“948”项目和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人才专项和国际原子能机构TC项目等100余项。研究所共申请专利10余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4项,农业部等部门鉴定成果1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2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国工商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建所三年多来,研究所紧紧抓住国家鼓励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契机,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服务,产出一批可转化的科技成果,如: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大豆蛋白技术、新型果蔬变温压差膨化(非油炸)干燥技术、花生功能性短肽制备关键技术、酵母β-葡聚糖制备技术、发芽糙米及其系列化产品生产技术。
丛海彬(2006)主要从技术性贸易壁垒角度入手,对阻碍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及区域发展方面的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指出提高浙江省农产品产品质量、采用国际标准、创立自主品牌等有效措施以减少浙江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的贸易壁垒,促进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
付洪良等(2007)通过波特教授的“钻石理论”对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浙江省农产品的整体争力水平居全国的上游[]。后又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浙江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
3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对象:目前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水平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家的层面,忽略了中国各省份、地区之间的巨大的现实差异,不能准确具体反映出某个省份、地区的具体情况。
2。研究方法: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目前主要以定性分析和规范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则相对缺乏。
3。研究范围:目前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仍旧局限在单个层面(如技术壁垒)或只局限在本国,缺乏站在国际的视觉的系统性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