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已采取了哪些措施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4:48:43
字号:

近年来,愈益严峻的“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整体推进的最大“瓶颈”约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适时解决“三农”问题己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的确采取了大量的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朝着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不断的努力。勿庸讳言的是,虽然有局部缓解,但从总体上看,“三农”问题并没有出现根本好转的势头。并且,就在我们花大力气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还不合理的扩大了。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为解决“三农”问题所进行的所有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是否存在重大偏差和失误。从一定意义上讲,目前的“三农”问题己经和过去的农业问题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说过去的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的诸如粮食产量、农业产业等问题的话,则现在的“三农”问题己经从单纯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演变成一个以收入分配、公平待遇为核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不是主要由供求关系等市场力量所决定的,而是主要由政策偏差和政府行为的不良偏好所决定的。建国初至今的财政政策偏差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农民的末等公民地位是农业和农村不景气的深层原因。只有转变观念,打破城乡藩篱,取消“一国两策”,取消任何形式的身份歧视,给农民以同等的国民待遇,改革不平等的财政体制,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从长远和全局看,要根本解决“三农”问题有必要将尚未彻底完成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已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 政府加大“三农”投入的原因分析 :

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主要职能是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2.“三农”正是如此。(一)农业部门本身属于生产效率低,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且农业需要的水库、灌溉工程又属于投资金额大、投资期限长、牵扯面广,外部效应大,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二)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化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改造传统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关键是引进新的农业生产要素,而新的生产要素必须来自于农业科研活动。如果失败,所有投入的科研经费将由科研单位自己承担。显然这种具有风险,且收益“外溢”的农业投入,只能由政府承担。 

二、 政府加大“三农”投入的意义 :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稳定和发展农业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前提。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业社会事业,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4.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三句话也将政府投资“三农”的原因和意义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810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