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党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科学分析了“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对做好明年“三农”工作作出了部署。
抓好农业农村工作,首先要抓牢粮食安全。这是明年“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越是环境复杂,越要夯实“三农”这块“压舱石”;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必须以农业农村“战略后院”的稳定,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以国内粮食生产的确定性,来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要尽可能提高粮食安全系数,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丰年不忘歉年苦,有粮常想无粮时。在粮食问题上要有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和历史关照。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尽管目前国内粮食供给充足、市场平稳,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在粮食问题上不能忘记历史、心存侥幸,不能今天温饱无虞,就忘了昨天饿肚子的滋味;不能连年丰收,就看不到今后稳产保供的难度。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在增加,一些品种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而从长远看,随着人口增长、消费升级、城镇化推进,粮食供求形势还将持续偏紧。因此,“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付出持久的努力。
稳产量先要稳住播种面积。要压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汇聚起重农抓粮的强大合力。每个省份都要承担粮食安全的责任,不能做旁观者,要细化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考核指标。要围绕提高农民积极性做文章。既完善价格、补贴、保险在内的政策支持体系,让种粮不吃亏;又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综合效益,让种粮多得利。要采取实打实的举措,最大限度挖掘撂荒地、盐碱地、间套作潜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扩种大豆和油料。
稳产量还要夯实基础要素。这离不开良田良种良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确保宝贵的耕地资源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并优先生产粮食。在水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靠科技进步尤其是种业创新提高单产、优化结构,从而提高供给体系的适配性。我国农民正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要加快补上农机装备和农业设施短板,推动粮食生产机械化和现代化,实现节本增效。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做好明年“三农”工作、稳定“三农”这个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使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
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六)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启动省域、市域范围内示范创建。在完成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任务基础上,有序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等通硬化路建设。支持村内道路建设和改造。加大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对农村公路养护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路条例立法进程。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完成“三区三州”和抵边村寨电网升级改造攻坚计划。基本实现行政村光纤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普遍覆盖。落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应由政府承担的管护费用纳入政府预算。做好村庄规划工作。
(七)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任务。统筹布局农村饮水基础设施建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将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补助中西部地区、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做好水质监测。
(八)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要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其他地区实事求是确定目标任务。各地要选择适宜的技术和改厕模式,先搞试点,证明切实可行后再推开。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解决乡镇所在地和中心村生活污水问题。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支持农民群众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维修养护进行补助。
(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有计划安排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支教。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加学位供给,有效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问题。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农村特殊教育。大力提升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加强贫困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学校在农村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十)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办好县级医院,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提升村卫生室,消除医疗服务空白点。稳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适当简化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学毕业生或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招聘程序。对应聘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工作的应届高校医学毕业生,给予大学期间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允许各地盘活用好基层卫生机构现有编制资源,乡镇卫生院可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村医。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做好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控。将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
(十一)加强农村社会保障。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经办服务水平,地级市域范围内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加强农村低保对象动态精准管理,合理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水平。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多形式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改善失能老年人和重度残疾人护理服务。
(十二)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鼓励城市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定期送文化下乡。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支持乡土文艺团组发展,扶持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发展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十三)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基本完成大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常年禁捕,做好渔民退捕工作。推广黑土地保护有效治理模式,推进侵蚀沟治理,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利用。继续实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启动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