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序不合理。
他布置的作业不适当。
2、前后矛盾。
“2004年”与“长期”矛盾。 此外,从主干上来看,学院不能与“成立”搭配,改为“建成”好一些。还可与前面的“倾力建造”照应。
董筱丹和温铁军谁厉害
二、报考条件
1、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2、三年工作经验,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比例不突破10%)。
3、对各级组织部门后备干部、选调生、“村官”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考试时间及科目
(一)初试:每年10月下旬参加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 (简称“GCT”) 。
(二)复试科目:政治理论、农村发展综合、综合素质等。辽宁的考生复试在沈阳市。
四、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利用周末假期在沈阳或北京集中授课的办法,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较宽口径培养。培养年限: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优秀者可提前毕业。
(想提前毕业者需在每年6月前办理完报名和学习手续)。
六、培养费用:学费25000元
七、学位授予:毕业后授予国家承认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硕士学位。毕业后可读博士学位。
八、中国人民大学在各地教学中心****
北京本校 62517773、82509151 中国人民大学
东北教学中心 24226529、24221939、24222541 中共沈阳市东陵区委党校三楼
成都教学中心 85416896 成都市望江路29号
1.《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温铁军著;东方出版社,2013-01-01)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加深对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政治法西斯化倾向的认识。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2.《解读苏南》(温铁军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04-01)
该书通过对苏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全方位解读和深入分析,总结和归纳特殊区域发展模式的特殊性,为探索“新苏南模式”、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方向贡献其应有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3.《“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温铁军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01-01)
该书系“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导论:何谓“三农”问题”“旧中国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问题”“从合作社、集体化到小农村社制经济”“‘大包干’以后的农村试验与制度创新”等。
4.《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温铁军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04-01)
该书是在温铁军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重点和政策研究”基础上编撰而成,通过对“三农”问题的原因和背景的分析,对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和战略意义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这一观点突破了将新农村建设仅仅作为缓解“三农”问题的理解,从而明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提出了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两条重要标准,有助于国家调整宏观经济结构,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5.《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温铁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07-01)
该书主要探讨了“农村:真问题是什么”“耕地:为什么不能私有”“粮食:是问题。但不是粮食的问题”“金融与税费:我们付得起现代制度的交易费用吗”“县域经济:发展要点是资源资本化和发育资本市场”等内容。
6.《我们到底要什么》(温铁军著;华夏出版社,2004-05-01)
该书是一本带有反思性质的国内外经济问题论文集。作者的主要贡献在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重新解释我国在近现代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内在规律。
7.《解构现代化》(温铁军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05-01)
该书是作者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形成的对现代化的反思和解构。在对现代化概念进行剖析的同时,也对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实现手段和目标进行了探讨。
8.《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温铁军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05-01)
该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名著,被“三农中国论坛”推荐为“中国农村研究必读25本著作”之一。
9.《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温铁军/董筱丹 著;东方出版社,出版年:2019-9-9)
本书详细记录了我国应对第1次通胀危机的真实经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既要应对民国延续下来的长期高通胀,又要处置经济发展所内生的新矛盾,正如作者所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终,中国***靠土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靠增量农产品稳定供给压低城市物价,成功吸纳了过量增发的货币,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10.《告别百年激进:温铁军演讲录2004-2014(上)》(温铁军著;东方出版社于2016出版)
2016年,该书入选新浪2016年度中国财经好书榜。本书围绕“成本转嫁理论”,视点从宏观的全球国家竞争渐次转移到微观的中国三农,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巨大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