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是什么时候开始提的?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4:36:37
字号:

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005年正式提出来的。

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是什么时候开始提的?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非现在首次提出,20世纪50年代曾用过这一提法。改革开放以来,在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即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也出现过这一提法。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和涵义与以前大不相同,主要表现在: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在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当时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农机现代化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在广大乡村区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系统地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在历史形成的二元社会中,城市不断现代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解决思路: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在连续6年增产增收之后,更要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扩展资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扭转国民收入分配中不断强化对农业“少予”的政策

第一,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策,大幅度调整工农业产品比价。规定:“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起提高20%,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50%。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的收购价格,也要分别情况,逐步作相应的提高。

第二,调整国民收入二次分配政策,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规定:“今后三、五年内,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在整个基本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到18%左右。

第三,决定减少农产品征购基数,多进口粮棉等农产品,让农民休养生息。规定:“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全国粮食征购指标继续稳定在1971年到1975年‘一定五年’的基础上。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农问题

农业现代化战略是在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距现在已有2年多的时间。现在看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多年历史经验积累形成的新思路。

一、农业现代化提出的背景依据

我们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把握和理解农业现代化新战略的提出背景:

一是从国内看,农业现代化战略是在全面总结我国30年“三农”工作的基本经验而提出的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工作的文件。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三农”工作是分四步经历了四个阶段走过来的。

第一阶段是1979年到1984年,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推广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土地制度的改革得到了小平同志的首肯并在全国推广,一举冲破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把农田分给农户,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成功解决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干活大邦轰、分配大锅饭、经济低效率的问题,使我国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吃饭的大问题。

第二阶段是1985年到1995年,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乡镇企业的大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农村暴露出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广东率先开始建立了一大批乡镇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近搞工商业和服务业,吸纳和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提升了农业中的工业化比重,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这是我国“三农”工作中可圈可点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1996年到2004年,这一阶段有两个亮点:一是农村出现了劳务经济和打工经济,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里,产生了几千万的农民工大军,支撑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也成功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太多无处消化的问题,至今劳务输出和打工经济仍是农村的一个新经济业态。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专业化水平,成功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第四阶段是2005年到2008年,这一阶段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通过乡镇和行政村的撤并、统一农村区划、“三通两治”工程的实施和棚户区改造,大面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村容乡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总结以上四个阶段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审时度势站在一个新的时代高度,开始谋划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也是“三农”工作开创的第五个新阶段,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思路和方向,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

二是从国际背景看,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应对后危机时代新挑战而做出的新选择。

我国加入WTO已经有9年多的时间,现在回头看农业是准备最不充分的一个战线,受到的冲击和压力也最大。由于家庭联产承包的小农经营,我国的农业无法与国际上的现代化大农业相接轨和竞争。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在洗牌,这一轮调整将引发第四次产业革命,即以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产业革命。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进入一个重大转型期,包括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和产业转型。农业怎么发展,怎么解决农业战线自身的转方式和调结构,成为“三农”工作中需要破解的紧要问题。应对后危机时代的挑战,总结入世之后我国农业竞争力不足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我国必须做出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新选择。

以上两个方面是对我国提出农业现代化战略的背景分析。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30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