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高标准基本农田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截至2018年12月,300多县区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专业户超过500万——“宜机化”将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
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
粮食主产区。共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8000万亩,占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70%。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911处,占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总数的57.8%。
东北区。建设高标准农田9385万亩,占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24.46%。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164处,占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总数的10.4%。
黄淮海区。建设高标准农田11960万亩,占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29.90%。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386处,占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总数的24.5%。
长江中下游区。建设高标准农田6655万亩,占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16.64%。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361处,占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总数的22.9%。
非粮食主产区。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2000万亩,占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30%。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664处,占实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总数的42.2%。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高标准基本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