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行业发展机会及行业本身蕴藏的风险
1、 行业产业链概况
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行业的上下游相关产业链很长,生猪养殖行业属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行业,其上游主要有种植行业、饲料行业;生猪屠宰加工行业属于产业链的中下游行业,其下游主要包括直接购买热鲜肉、冷鲜肉等用来食用的终端消费者,以及各种猪肉零售企业与肉制品深加工企业。
(1)上游情况
我国饲料行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猪饲料的主要原料是玉米和豆粕,我国是玉米种植大国和大豆加工大国,两种原料来源十分丰富,供应稳定可靠。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发展咨询报告》
(2)下游情况
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行业的下游为终端消费者,以及各种猪肉零售企业与肉制品深加工企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不断的增加,各种形式的猪肉消费量将继续保持一定增长。
在产品储运环节,冷链物流是冷却肉和低温肉制品生产与销售的基础工程,它使得冷却肉和低温肉制品的销售半径和保质期得以延长。目前,冷链物流的发展使冷却肉和低温肉制品等高档产品的热销成为了可能。
在销售市场环节,目前我国的猪肉还主要通过农贸市场销售,但超市等渠道的销售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超市的冷链销售装备同样为行业高档肉制品的销售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在大中型城市里能够实现冷藏销售的大型连锁超市基本覆盖,未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也将带动连锁超市拓展到村镇市场,促进肉类行业的下游直接对接消费者。
(3)上下游产业对本行业的影响
上游行业直接影响了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行业的成本,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由于生猪成本占了行业成本的 90%左右,而饲料成本又占生猪成本的 60%左右,因此上游行业对于公司所处行业影响较大。
下游行业则主要影响行业产品的价格与销量,下游行业的多样化需求以及仓储物流配送的发展为行业打开需求增长空间起到了重要作用。
2、行业发展机会
(1)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行业一直以来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4 号)、《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 号),商务部 2009 年发布的《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联合 2012 年发布的《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农业部 2013 年公布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都为猪肉产业和行业内相关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方向指引和政策支持。
(2)行业发展逐步规范化
我国制定出台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从养殖、屠宰、生产、消费等领域对生猪养殖、屠宰环节以及后续的流通、消费环节对行业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和引导,行业的持续规范必将有利于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3)我国应对疫情的能力加强
国家对动物防疫工作的力度和投入明显加大,重大动物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有利于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
(4)消费升级带动行业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的食品消费观念已经从最初的满足于温饱发展成为追求高品质、方便快捷的消费,因此对营养价值高、食用便利、安全卫生的冷却肉及肉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肉类的消费将朝着更加安全、卫生、方便、快捷、营养和制品化的方向演变,肉类制品尤其是低温肉制品、分部位冷却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以及以肉类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和旅游食品的消费将明显上升。
(5)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优质产品带动的消费升级,食品安全体系的健全,餐饮业的快速发展,猪肉消费将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3、行业基本风险特征
(1)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风险
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是我国实行严格市场准入的行业之一,承担着服务“三农”、满足居民猪肉消费需求、保障肉品卫生和质量安全的产业功能和社会责任。国家对食品安全与卫生历来都非常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国务院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管理,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项整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同时,猪肉产品的质量控制涉及饲料供给、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精深加工、物流运输等多个环节,控制难度较大,容易滋生各类不规范现象。近年来,食品安全和质量的事件,包括涉及猪肉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如 2011 年的“瘦肉精”和 2013 年的“黄浦江死猪”事件等,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人们对相关厂商和猪肉的消费信心,在一定时间内对猪肉产业造成负面影响。
(2)动物疫情风险
目前我国的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仍然较低,饲养环境较差,例如高致病性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等各类疫情发生频率频繁,疫情复杂程度高。相关疫情的爆发一方面会直接导致猪源减少,生猪收购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猪肉生产成本面临上升压力;同时亦容易引发消费者对猪肉及猪肉制品消费的心理恐慌,导致产品销量减少;另一方面,如果生产检验检疫环节对生猪的潜在疫病未能检出,致使病猪进入生产环节,将会引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整个产业萧条,甚至发生衰退。
(3)价格波动风险
生猪价格受猪的生长周期、存栏量、饲料价格、市场供求等多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生猪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大,会直接影响猪肉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伴随着价格在短时间内的过度下跌和过快上涨,使得行业盈利水平波动幅度较大,从而影响相关企业的利润水平。
(4)销售季节性风险
猪肉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副食品,猪肉消费受传统重大节假日如中秋、春节的影响较大,猪肉的消费市场存在明显的“节假日景气”现象,每逢传统重大节假日前的一段时间均属于销售旺季,而其他时间销售情况则相对稳定。由于猪肉产品属于保存期限较短的食品,如果在销售旺季来临之前未能做好充足准备,将面临产品销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风险。
守好“三农”基本盘
2020年4月22日,中国银保监会在官网发布公文《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涉农主体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到期还款困难的适当予以展期、续贷或调整还款付息计划,下调 贷款 利率 ,减免 手续费 及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
《通知》指出,要畅通涉农贷款风险缓释渠道,推动涉农保险产品创新。
其中,中国银保监会肯定了河南省兰考县、四川省成都市等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经验做法,并要求各地学习、借鉴。
通知中共有13处提到保险,保险已经成为服务三农领域的重点金融力量。
01
支持“三农”领域补短板
发挥保险功能作用,参与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02
保障重点农产品有效供给
1、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
2、做好包括生猪产业在内的畜牧业金融服务,发挥银保合力,推动肉蛋奶等稳产保供。
3、要加大对“菜篮子”工程的信贷、保险支持力度,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金融支持。
03
促进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1、拓宽小农户农业保险覆盖面。
2、加大产业信贷投入,多渠道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
3、加大对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
4、支持各类返乡入乡人员创新创业,在信贷投放、贷款展期和不良容忍政策等方面向返乡入乡创业企业倾斜。
04
强化特殊群体金融服务
1、完善养老服务机构融资政策,支持 理财 产品参与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设。
2、支持开发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养老型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等养老金融产品。
3、支持商业保险机构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或参与其建设和运营,适度拓宽保险资金投资建设养老项目资金来源。
05
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涉农金融服务
1、精准对接疫情防控期间“三农”领域的信贷保险需求。
2、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涉农主体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到期还款困难的适当予以展期、延期、续贷或调整还款付息计划,下调贷款利率,减免手续费及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
06
畅通涉农贷款风险缓释渠道
1、发挥担保“获客、增信、分险”功能作用,加强与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合作,深化政银担合作机制。
2、探索信贷+保险合作模式,加强银行、保险信息 共享 ,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对已投保的涉农项目在信贷额度、利率、期限等方面予以倾斜。
3、协调推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高涉农贷款专项风险补偿基金补偿比例和覆盖面。
07
推动涉农保险产品创新
1、支持各地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
2、优化“保险+期货”试点模式。
3、探索农村长期护理保险。
08
努力提高脱贫质量,防止返贫
1、支持保险机构在贫困地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
2、加快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保险和价格保险、收入保险、“保险+期货”等新型险种。
3、扎实开展大病保险等健康扶贫,努力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倾斜性支付政策。
09
加强扶贫信贷保险支持
银行业保险业要努力实现精准扶贫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深度贫困地区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于所在省份贷款增速、扶贫专属农业保险产品持续增加、贫困户农业风险保障金额持续增长的考核要求。
10
健全数据统计和信息共享机制
1、建立全国保险业普惠金融统计指标体系,积极探索保险业服务普惠金融的考核评估机制。
2、各银保监局要探索建立银行保险机构与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涉农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推广一站多用。
11
加强金融服务下沉
1、辖内存在银行网点或保险服务空白乡镇、基础金融服务空白行政村的银保监局,要确保2020年底基本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
2、对暂不具备机构设立条件的极少数乡镇,可通过设立电子机具和流动服务等方式下沉服务。
12
向河南兰考县、四川成都学习
1、学习借鉴河南省兰考县、四川省成都市等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经验做法。
2、激发银行保险机构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内生动力。
13
加强风险防控力度
1、加强基层保险监管,加大农业保险领域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常态化检查机制。
2、督促保险机构足额及时理赔。
3、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坚决遏制非法集资向农村地区蔓延。
4、培养农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促进农民金融素养不断提升,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
守好“三农”基本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抓紧抓好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无论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都离不开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农业要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这离不开粮食主产区发挥作用,农业大市责无旁贷。松原市地处吉林省中西部的松嫩平原,是著名的“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油料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
松原市将锚定建设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目标,以“五千”工程为引领,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力推进农业强市建设。强力推进“千亿斤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量稳产高产;强力推进“千万头肉牛”工程,着力构建包含饲料生产、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冷链运输等环节的肉牛全产业链条;强力推进“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工程,打造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畜禽屠宰加工等重点产业链;强力推进“千村示范”创建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倾斜,让农村环境更优美、留得住乡愁;强力推进“千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工程,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无论是建设农业强市,还是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省,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作为有力支撑。应加快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种业振兴为重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突破、高素质人才为支撑的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先进装备研发推广,推进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同时,应深化农村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最终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