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知到《大国三农》见面课答案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其中五年过渡期?四个不摘?指的是()。
A.摘帽不摘责任
B.摘帽不摘政策
C.摘帽不摘帮扶
D.摘帽不摘监管
正确答案: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 #摘帽不摘监管
2、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目标指的是()。
A.产业兴旺
B.乡风文明
C.生态宜居
D.治理有效
E.生活富裕
正确答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3、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振兴是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4、2021-2026年的农村发展战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5、?两不愁三保障?中?三保障?指的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1、当前中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包括( )。
A.耕地面积减少且人均耕地面积小
B.局部地区耕地质量退
C.耕地利用生态环境风险加剧
D.全球极端气候灾害
E.俄乌冲突
E.新冠肺炎疫情
正确答案:耕地面积减少且人均耕地面积小#局部地区耕地质量退#耕地利用生态环境风险加剧#全球极端气候灾害#俄乌冲突#新冠肺炎疫情
2、土地资源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贡献包括( )。
A.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空间场所
B.生产人类所需食物
C.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
D.提供多样的生态服务
正确答案: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空间场所#生产人类所需食物#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提供多样的生态服务
3、下列有关土地丰度与大国发展论述错误的是( )。
A.土地丰度是大国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B.土地科技创新对大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人口总量与大国发展紧密联系,但人口结构与大国发展关系不大
D.为全球提供产品与服务是大国的重要特征
正确答案:人口总量与大国发展紧密联系,但人口结构与大国发展关系不大
4、俄乌冲突本质上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对世界其他国家影响不大。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5、20世纪50年代,面对美国核威胁,毛主席提出了?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的观点。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6、中国***建党第一个百年,我国实现了吃不饱到吃得饱、吃得好的历史转变,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脱贫。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1、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因是技术创新。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2、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现中国向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举措。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编辑本段]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放松法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编辑本段]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旧村改造问题。在当今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下,多少不规范的所谓“改造之举”是多么的另人心寒。其中集体土地被非法买卖是一大问题。而这背后又是各方势力的利益之争。农村以土地广阔,发展宽阔而著称。如果土地不保,何以谈发展?即使是发展了,农民也是同样没发展,相反而是在旧村改造中被抹杀掉,农民也就没有翻身的机会。在处理农村土地的时候,多少的不规范行动在众怒睽睽之下被鄙视,而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个问题已经不能小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改造,我们是不是还能这样空喊口号而为之呢?政府应当派专人组成考察团队,落实农村土地的使用情况,做到心里有数才行。还有就是要强化法律意识,对农村土地征用办法进行公布,防止不法利益集团钻空子。旧村改造也要做出明确规定,对于侵占宅基地的要做出具体补偿办法,建立必要的服务设施。 当然农村问题还有很多方面,它遍及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养老医疗问题和幼儿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等等的不规范需要我们去重视,去改正。 [编辑本段]农民问题 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参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农业产业本身的体制问题也影响金融资本向其流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营,加上基础设施差,难于容纳较多的金融资金。 目前我国的农业体制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经营方式只能容纳少量的小额农贷资金。 一是这种经营方式农户的资产较少,不能承担较大的信贷风险; 二是这种经营方式限制高效农业和农业深加工的发展,农民不需要较多的贷款。 因此,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还有不少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问题较多,加上当地的金融风险较大的影响,目前还出现支付的困难,没有钱支农; 二是部分农村信用社存款多,但又不敢支农,资金闲置; 三是有的农信社实际上办成了商业银行,在城市里与商业银行争存款,争贷款,不愿支农。 [编辑本段]金融解决“三农”问题 目前的金融体制对农业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的支持相对来讲严重不足,那么,从金融的角度看,如何解决“三农”的问题? (一)要尽快恢复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业务,同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既想发展农村经济、启动农村市场,又不想付出代价,这是不现实的,只不过我们如果对政策性金融管理好一点,减少人为的失误和腐败,我们的损失就会少一点,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对支持“三农”的政策性投入,国家要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在国家的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及时向政策性金融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的弥补,以及时化解政策性金融的风险,不要让风险积聚过大。 (二)在政策性金融的带动下,积极引导商业金融加大支农力度。一些农业高科技、规模化、产业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形成一定生产能力以后,商业金融要及时给予配套资金。对于长期只存不贷或达不到存贷比例的商业金融营业网点,要强行退出市场,遏制从农村大量抽走资金的做法。 (三)扶持农村信用社建康发展,提高支农能力。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那些认为农村信用社不是国营的金融机构,就不能享受同样待遇的思想是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不了解,其结果是导致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越来越大,不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且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崩溃,甚至出现全国性的金融灾难。 (四)邮政储蓄组织的资金,大部分应通过政策性金融反哺“三农”。由于邮政储蓄的存款大部分来自县以下,主要是农村,这部分资金应通过政策性金融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提高其支农能力。这样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内需,进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适当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这样才能吸纳较多的资金,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不能解决农民的小康问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以下弊端:一是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二是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没有资金投入搞科研,即使有科研机构研究出新的技术,推广也困难;三是难于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现在农民的生产往往是生产出产品找不到市场,虽然有公司加农户这样的模式,但毕竟多了一个环节。当市场出现变化时,要么是公司不讲信用,要么是农户不讲信用;四是不利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主要原因是难于有稳定的质量和数量的原料来源,一家一户的农户来生产,要么是质量难于保证,要么是数量难于保证。上述的四个问题,都是在市场经济中生产遇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村经济是不可能有质的突破,即使金融的改革能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村也没有很好的投资环境吸纳较多的资金。硬性地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也只是没有多大效益的投入,最终又形成更多的不良资产。因此,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的再承包,使土地集中在懂经营的农业企业家手中,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大生产。农民既得到一定土地承包费,又可以干其他的副业,可以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低生产率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编辑本段]其他 附录: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咏现代农业、新型农村、当代农民诗句 一、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少用人,机器比人更尽心。 耕耩收割自动化,优良品种转基因。 新鲜蔬菜无冬夏,温室大棚有常春。 三中全会政策好,科学种田能富民。 二、新型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兄弟多温馨。 生老病死有依靠,衣食住行皆顺心。 现代通讯通罗马,康庄大道奔京津。 合作医疗好处多,学校朗朗读书声。 三、当代农民 现代农业当代人,新兴城镇新农村。 精打细算勤管理,学习科学多用心, 春秋种田能致富,冬夏打工可脱贫。 用足三农好政策,强似烧香拜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