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淳面简史:起源于南宋
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孕育的地方美食更是丰富多彩。南宋时民间谚语有称“苏湖熟,天下足”,出处见高斯得《耻堂存稿·宁国府劝农文》等书。苏指苏州,今江苏吴县一带,太湖以东。湖指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太湖以南。太湖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小河流遍布,“百流众渎,曲折萦绕”,称“水乡泽国”。
自宋高宗至孝宗时期(1127-1189)兴修太湖周边地区水利,在昆山、常熟以北,开河口导湖水入江海。宋孝宗时,于太湖出口处,设置闸门调节水量,滨湖低田,高筑圩岸,以御风涛。由于水利浚通,排除了严重的水灾,使低田与高田尽得灌溉。加上此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民深耕细作,“耕无废圩(墟),刈(收割)无遗垄”,使用最新农具“连枷”脱粒,遂使苏湖一带成为南宋农业高产区,农作物一年两熟,上田亩产达五六石,故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
加之北宋南迁带来了小麦种植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民深耕细作,麦浪与稻田齐飞,丰收时节各处无不是一片金黄之色。南宋初年,北方人大批地迁移到长江中下游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北方人习惯于吃麦,麦的需要量突然增加,因而麦价大涨,刺激了麦的生产。因此,麦的栽培迅速扩大开来。南宋庄季裕在他写的《鸡肋编》(十二世纪前期)中说:“此时一眼看去,连片的麦田,已经不亚于淮北。”
麦和稻的生长季节不同,只要安排得好,就可以在秋季收稻以后种麦,夏季收麦以后插秧,同一块田一年可以两熟。麦的推广并不妨碍稻的栽培面积。北宋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就说:“吴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割麦后种稻,一年两熟,稻有早晚。”后来南宋陈旉《农书》(1149年)和王祯《农书》(1313年)所说的也是稻麦两熟制。而且根据王祯《农书》的记载,南方对于种麦,已有相当技术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也比较高,并不比北方差。?
自宋始,南方面条就开始花样多不胜数,并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见于史料记载的面条类食品有:“梅花汤饼”、“五香面”、“八珍面”、“三鲜面”、“百合面”、“鹅面”、“大澳面”、“淹生软羊面”、“隆兴淳面”等,皆属“面条”。制面方法之多也令人叹为观止,可擀、可削、可拨、可抿、可擦、可压、可搓、可漏、可拉……而做面的方式也有很多种,除了煮之外,还有炒、焖、煎,面条的浇头更有了很大的扩展,各种荤素菜都可以拌面而食,和现在已经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