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拮抗菌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并有多个拮抗菌获得专利,是一项具有潜力的新兴技术。目前,已从植物表面和土壤中分离出了许多对果蔬采后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利用拮抗菌控制果蔬采后的病害,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
①提高果蔬表面已存在的拮抗菌的拮抗能力。Chalutz和Wilson发现,清洗后贮藏的柑橘果实比未清洗果实的腐烂快得多。将浓柑橘洗果液进行接种培养,培养基中仅出现酵母菌和细菌;而将洗果液稀释后培养,则出现病原性霉菌。这说明柑橘果实上的酵母菌和细菌自发地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洗果过程中清洗了附生拮抗菌而使果实易染病腐烂。迄今已从苹果和柑橘等果实表面分离出了附生拮抗菌。如从苹果的果实及叶上分离的枝顶孢菌,能完全抗御引起灰霉病的葡萄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发现,用清水冲洗过的果蔬更易腐烂,这可能是把果蔬表面存在某些拮抗菌落冲洗掉的缘故。因此,利用采前或采后生物防治措施的目的,就是使果蔬表面环境有利拮抗菌而不利病原菌生长,增强其对病原菌的竞争抑制作用,从而控制果蔬采后病害。例如,在苹果表面喷洒L-天冬酰胺,让其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另外,喷洒2-脱氧葡萄糖可抑制病原菌的葡萄糖代谢,从而控制苹果的青霉病。
②人工导入拮抗菌。人为导入拮抗菌于采后果蔬的病害防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也是目前利用拮抗菌的主要途径。与在大田进行生物防治相比,在采后环境应用拮抗菌防病具有独特而明显的优势:果蔬贮藏环境容易控制,避免了将生防制剂施于高度变化和难以预测的环境中,而这个问题是以前大田生物防治的重要限制因素;范围小而对象明确,使拮抗菌容易击中目标病原菌,可提高防治效率;降低了成本。向果蔬表面人为导入拮抗菌的主要方法:(1)用含拮抗菌的悬浮液浸渍或喷施果蔬,这是人工导入的主要方法;(2)采前在花或幼果表面喷施拮抗菌悬浮液,如用拮抗类酵母真菌(AureobasidiumpuLLulans)悬浮液喷施草莓的花,能显著减少草莓果实采后灰霉病的发生;(3)将拮抗菌混入果蔬涂膜材料中,Nusey等人通过此方法成功地利用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hs)控制了桃的褐腐病。由于这一方法与果蔬采后涂膜保鲜处理相结合,因此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③利用拮抗菌分泌的抗生素。利用灭活的拮抗菌溶液或从拮抗菌中提取的抗生素,对果蔬采后病害进行控制。蒋跃明等人对枯草杆菌培养液的上清液进行高温灭菌,然后用于控制荔枝的霜疫霉病,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拮抗菌分泌的抗生素制剂比活的拮抗菌制剂更易保存。
防治病虫害是盆栽果蔬生产上的一个难点。由于盆栽果蔬要具备观赏、食用的双重特性,生产者销售的是整株植株,而不像普通果蔬那样只是出售果实或者叶片等部分部位,这就要求盆栽果蔬没有病叶、虫叶或者枯叶等,否则就会影响盆栽果蔬的价值,因此盆栽果蔬的病虫害防治更为严格。一般来讲,观赏果蔬常见的虫害主要有蚜虫、螨虫、菜青虫和白粉虱,病害主要是病毒病、白粉病、炭疽病、疫病和灰霉病等。
防治观赏果蔬病虫害,应坚持“预防大于治疗”的原则。比如,为了避免盆栽草莓出现病虫害,她特意选择进口椰丝进行种植,并在种植前对基质进行彻底消毒,防止基质携带病虫源。
在品种选择上,她也尽量选择抗病品种,并在栽培中加强管理。唐梅英还表示,盆栽果蔬一旦感染病虫害,应少用化学防治方法,尽量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方法,如静电除雾防病系统、人工捕杀等。对于必须使用农药的情况,一定要根据绿色食品生产规划使用,尽量使用植物性、矿物性的生物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