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常见的咖啡果实处理方式有:日晒、水洗、半水洗、蜜处理、湿刨法……
日晒法是在筛选完咖啡果子之后,用半个多月时间日晒风吹,让果皮、果肉、果胶全都风干变脆,再用机器脱去全部外壳,得到咖啡豆;水洗法则是用水的冲刷、浸泡和发酵来去除果肉果皮和果胶。日晒法处理的咖啡豆很好的醇厚度和甜感,相比起来,水洗处理,酸度明亮,口感也更干净。
在介于日晒和水洗的处理方式之间,又衍生出了半水洗半日晒的处理方式。就是用水洗去除果皮果肉和一部分的果胶,带着果胶进行干燥处理。
蜜处理其实也属于半水洗的处理方式,之所以有了自己单独的名称,是因为它有一套标准,对咖啡果实的含糖量有严格筛选,对保留多少果胶也有严格界定,包括对后期的晾晒、干燥时间也有相应的要求。
保留不同比例的果胶层,干燥后得到的咖啡豆颜色会有不同深浅颜色,由此又细分出了黄蜜处理、红蜜处理、黑蜜处理。
黄蜜、红蜜、黑蜜,相比起来,依次是保留了更多的果胶层,比如说黑蜜处理,是保留了 90% 以上的果胶层,用至少两个星期的时间来慢速干燥,以便果胶里的糖分充分转化吸收。所以期间还要适当遮蔽阳光来避免干燥过快,而对日晒时间的控制稍有不慎,带着果胶的咖啡果子还有发霉变质的风险。也正因此,在蜜处理中,黑蜜处理最复杂耗时,当然风味也最醇厚。兼具水洗豆的干净,同时增加了甜感,得到了优秀的风味表现。
蜜处理方式对日晒时间、空气干燥程度,都要求比较高,所以只能在适意的地区采用。比如,在地图上看,中美洲这片地方很多产地的咖啡豆,都会采用蜜处理方式。哥斯达黎加的蜜处理豆在咖啡爱好者中很多拥趸不必说了,危地马拉、巴拿马,也都有很多蜜处理的咖啡产出。
前面我们提到的不管是日晒、水洗还是半水洗、蜜处理,整个脱水过程都是保留着内果皮壳的,最终结束生豆处理后才将它脱除掉。脱水过程对日晒条件要求比较高,而在亚洲产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因为环境潮湿,就有另外一套不同的处理方式——湿刨法。
咖啡果实去除果皮果肉后,只用短短几小时时间带壳发酵(或者跳过发酵过程)就去日晒脱水。在带壳日晒一两天后,咖啡豆含水量还很高,这时就经由机器做刨壳处理,去掉内果皮的那层硬壳。不带壳的咖啡豆只要两天左右时间,就可以脱水到含水率 12% 左右备用。整个过程也就只要不到一周的时间。因为带着果胶果壳的发酵时间短或者干脆缺失,所以这种处理法酸度很低,醇厚度十足而且有辨识度很高的木质、草药味。
曼特宁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它就是苏门答腊咖啡。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地制宜产生的咖啡生豆处理方式,比如印度季风豆,是利用当地季风气候,潮湿海风配合日晒控制,来塑造独特风味的方式;而大名鼎鼎的「猫屎咖啡」,则是利用产地特有的动物——麝香猫的消化道来完成去除果皮果肉的过程,并且顺带着进行了特殊的发酵。不过,这种方式催生了很残忍的人工养殖麝香猫喂食咖啡果的产业…
第一,日晒的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摘下来的咖啡樱桃,皮层不去除,直接在阳光下曝晒,直到豆子含水量降到10.5——12%为止。采用日晒干燥,通常需要2至4周甚至更久的时间,根据天气状况及想要表现的风味而定。晒的时候必须小心,既要避免温度过高,也要避免豆子长霉或因过度发酵而产生异味。如果采用干燥机烘干,各项变因的控制会比较容易,干燥速度也比日晒快,但会增加机器及能源成本,并且风味通常不如全程日晒的豆子。处理完成的干燥果实,通常就以带著所有包覆层的状态储存,直到准备烘培时,才将咖啡豆外面的包覆层以机械方式全部去除,这个程序称为干磨。日晒时间的长短,温度的高低,会给咖啡风味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日晒豆经过发酵而发挥咖啡豆内的果香和甜感,这也是日晒豆曾经名声不佳的原因之一。而如果把日晒时间拉长,并且适当控制温度,让咖啡果实经历轻微发酵,豆子就会带有多变的水果与花香气味。总之,复杂的果香与花香,是精致日晒豆的标准印记,也是其他处理法所不及的。不过也有少部分咖啡专业人士对日晒处理法并无好感,不认为咖啡额外增加的果香是好风味,反而视之为“污染”。
第二,水洗的方法。
传统作法是这样的:先去除咖啡樱桃的外皮及果肉,然后将粘附胶质的带壳豆置于水槽中发酵,使胶质中糖份分解,黏性消失,接著以清水冲洗掉羊皮纸外的所有残余物,最后拿去干燥。由于少了果皮,果肉及胶质,干燥时间大为缩短。下面是关于湿式处理法的补充说明:发酵完成的时间自12小时至6天不等,与当时的温度,酵母菌数量,及采用的方法都有关。例如,若采用肯尼亚式水洗法,须要通过不止一个发酵,冲洗周期,就要耗费几天的时间,决定何时停止发酵,是水洗法中非常重要的关键,如果发酵不完全,胶质就不容易洗干净,而如果发酵过头,咖啡会沾染臭味。传统水洗法,在冲洗羊皮纸外残余物时,需要使用大量清水,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但如今工业技术已经有了创新,例如,将水过滤后循环使用,或者以磨擦机取代水冲,都可以大幅减少用水量,这也是何以专业上不称“水洗法”而称“湿式处理法”的缘故。湿式处理的咖啡有个特点,胶质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酸,部分会进入豆内,同时,由于干燥时已经没有果肉和胶质附著在羊皮纸外,因此少了日晒豆那种特有的果香花香,风味偏向于干净明亮,酸度也比较明显。
第三,蜜处理方法。
咖啡豆蜜处理法,是在去皮日晒法基础上作了部分改良后的方法,目前风靡于哥斯达黎加及萨尔瓦多,并逐渐在中美洲流行,甚至扩及全球的咖啡产国。名称的由来,是因为豆子在干燥过程中,刻意保留部分胶质(果糖),它的来历及方法如下:上个世纪90年代,哥斯达黎加研发出果胶刮除机,用以取代巴西的果肉分离机,两种机器不同之处在于,果胶刮除机可以调整压力及口径大小,在去除果皮的过程中,保留咖啡豆部分或全部的胶质,然后豆子连同胶质拿去日晒(带胶质的豆子无法使用机器辅助干燥,必须担负过度发酵或长霉的风险)。由于在干燥过程中,胶质会有短时间发酵,咖啡豆因而增添了一点酸度,同时胶质中的糖份也有少许渗入豆内,使咖啡多了一点甜感,这是巴西的去皮日晒法所没有的。有些处理者甚至根据胶质的保留量,称自己的咖啡为40%、60%、80%或100%蜜处理咖啡豆,不过对这种说法大概要持保留态度,因为实际上不可能作得如此精确。如今比较流行的称呼,是以颜色来代替百分比,有所谓黑蜜、红蜜、黄蜜、白蜜之分别,胶质保留得愈多,干燥后的豆子颜色愈深,咖啡风味也愈近似于日晒处理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