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六门_、成国渠等。
1、六辅渠
六辅渠,古代关中地区六条人工灌溉渠道的总称。为了使郑国渠旁得不到灌溉的田地也能够得到水浇,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左内史倪宽主持修建了六辅渠。
该渠大概是引郑国渠以北的冶峪(yù,音遇)、清峪、浊峪等几条小河为水渠来益郑国渠傍高仰之田。
倪宽在六辅渠管理方面创造性地制订了定水令,以广溉田(《汉书·倪宽传》)的合理用水制度,因而扩大了灌溉面积,这是农田水利管理史的一个重大进步。
2、白渠
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
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汉书·沟恤志》)。该渠在郑国渠之南,两渠走向大体相同,白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_(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_镇)注入渭水,而郑国渠的下游注入洛水。
3、龙首渠
龙首渠位于陕西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建于西汉武帝年间。
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
4、六门_
六门_,又称六门陂,是汉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于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主持修建的。
它位于穰县(今河南邓县)之西,壅遏湍水,设三水门引水灌溉。元始五年(公元5年),又扩建三石门,合为六门,故称六门_。
5、成国渠
成国渠是近代渭惠渠的前身。西汉中期始建,渠首位于_县(今陕西眉县东北)东北,引渭水,东北流,下经武功(今陕西眉县东)、槐里(今陕西兴平县东南),至上林苑(今陕西咸阳及户县、周至一带)入蒙茏渠。
曹魏青龙元年(233年)向西延伸至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并增辟千水作为水源。下游自今兴平县北向东延伸,至今咸阳市东回入渭水。灌溉面积扩展至20平方千米。
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曾经整修,建成六门堰蓄水。成国渠与六门堰相联,唐代俗称“渭白渠”,灌溉面积增至200余平方千米。
至明代遂湮废。1935年李仪祉主持兴建渭惠渠,使古渠新生。1971年成为宝鸡峡引渭灌区的组成部分。
百度百科——成国渠
百度百科——六门_
百度百科——龙首渠
百度百科——白渠
百度百科——六辅渠
采用引漳灌邺的方法是谁如下:
古代最先采用引漳灌邺方法的人是西门豹。
采用引漳灌邺的起源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这表明司马迁认为引水渠为西门豹所凿。而《吕氏春秋·乐成》认为,该渠为魏襄王时(约在西门豹后100年)邺令史起所建。《汉书·沟洫志》亦采用此说。
经考证,后人一般认为“西门豹溉其前,史起灌其后”。意思就是引漳十二渠工程,是在郑国渠、都江堰之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
引漳灌邺介绍
引漳灌邺其实说的是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发生在魏邺地,即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和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
西门豹的建造方法是“磴流十二,同源异口”。“磴”就是高度不同的阶梯。在漳河不同高度的河段上筑12道拦水坝,这就是“磴流十二”。每一道拦水坝都向外引出一条渠,所以说是“同源异口”。据记载,每个磴相距300步,连续分布在二十里的河段上。
引漳灌邺的背景
当时的邺城处于魏、赵交界处,是魏国的北大门。这一处战略要地,由于漳河连年泛滥的天灾和为“河伯娶妇”的人祸,迫使百姓纷纷外逃,邺地“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
一心励精图治的魏文侯,看到邺地如此严重荒废的局面,非常担心北部边境的安全,故常以邺为忧。正当这时,魏国大臣翟璜推荐西门豹治邺,魏文侯便任命西门豹为邺令。
西门豹将要赴任,魏文侯对他说:“你去吧。你一定要成就你的功业,从而使你扬名。”西门豹反问:“请问成功扬名,有什么办法吗?”
魏文侯说:“有的。对乡邑年老有地位的人,选其中有才能、品德高尚者,把他们当作老师来尊敬;同时访求好掩盖别人的优点而宣扬别人丑事的人,把他们的意见作为参考加以验证。因为事物往往表面上相同,但实质不一样啊。
稗草小时候和禾苗相似,皮毛带**斑纹的牛与老虎相似。武夫这种美石又类似美玉,这都是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啊!”——语出(《战国策》1978年上海古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