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农业有较大进步,试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1:27:17
字号:

两汉经济的发展

西汉时期农业有较大进步,试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两汉时期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

农业的进步的表现:

兴修水利工程:①治理黄河: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②开凿白渠。

2、农具进步:西汉出现了犁壁(翻土碎土)、耧车(播种工具)、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3、农作物的种植:北方——小麦;南方——水稻;黄河中下游:普遍种桑。

三、手工业:

丝织业: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绸得到外国人喜欢。

冶炼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治铁工具),用途:鼓风冶铁;作用: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冶炼质量。地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汉代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经济大一统)

作用:抑制了大商人谋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商业的繁荣:东西二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长安有专门的商业区:市。

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1、政治统一,统治清明、社会安定。2、统治者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3、民族交往频繁。4、科技文化昌盛。5、一系列发明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6、人民的辛勤劳动。

发现人已无法考究。水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年—18000年。

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河姆渡人。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扩展资料

东汉时,南方的人口逐渐增加,东汉末年,由于连年的战争,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遭受到很大的破坏,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长江流域。西晋覆灭后,北方相当长时期内局面混乱,以后又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向南迁移。

这些南来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时带来了北方各地区较高的生产技术,这对于长江中下游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许多区别。稻对生长条件和栽培技术的要求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适量的水,南方虽然雨量比较多,还是需要讲求水利,以便灌溉。由于南方多丘陵地,斜坡不能蓄水。

又有不少低洼地,容易被水淹没,这就给南方的土地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尽管春秋战国到秦汉的长时期内,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那样发达,而南方还是地广人稀,经济文化的发展比不上中原地区。

百度百科-水稻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68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