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种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山茶种(Camellia sinensis),是在云南特殊生态环境条件下生长繁衍的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栽培品种,分为乔木、小乔木等类型。 大叶种茶详述云南大叶种茶树根据分枝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乔木、小乔木等类型。乔木型植株高大,分枝部位明显,有明显主干;而小乔木型茶树,植株较高大,基部主干明显。按分枝部位不同,茶树树冠分为直立状、半开展状,自然生长的乔木茶树多为半开展状。 云南大叶种茶树,由于顶端生长优势明显,自然生长的茶树分枝呈单轴分枝,从叶片的大小来看,定型成熟叶片的面积一般大于40cm2,从云南大叶种内部结构来看,栅栏组织大多数为一层,且排列较稀疏。大叶种茶树叶片长12.7~25.3cm、宽.8~9.0cm,叶形椭圆为主,叶尖聚尖或渐尖,叶面隆起,叶色绿有光泽,叶片厚而柔软,叶身背卷或稍内折,叶缘微波,侧脉10~11绿。 大叶种茶树春芽萌发期在早春,育芽力强,.发芽密度中等,芽叶肥壮,色黄绿,茸毛特多,持嫩性强,一芽二叶百芽重平均153.2g。盛花期在10月上旬,结实率低,芽叶产量高,且内含物质丰富。 大叶种茶园云南大叶种茶树的代表性品种可以分为群体种、无性系品种两个大类。“群体种”主要是:凤庆种、勐库种、勐海种。“凤庆种”:以临沧市凤庆县为中心,主要分布在云县、永德、镇康、临沧、昌宁、保山、腾:中、龙陵、德宏等地。“勐库种”:以临沧市双江县为中心,主要分布在双江、临沧、沧源、耿马、澜沧、墨江、孟连、西蒙、景谷、景东、镇源等地。 “勐海种”:以西双版纳勐海县为中心,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思茅市。 云南大叶种的另一类代表性品种,是以无性繁殖方式选育出来的云南大叶种的后代。主要有:云抗43号、长叶白毫;云抗10号、云抗14号:云梅、云瑰、矮丰等;云选9号、云抗37号. 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的区别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的形态区别。大叶种角质层厚度2~4?m;中小叶种角质层厚度4~8?m。大叶种栅栏组织通常只有的1层,遮荫下会增加;中小叶种有栅栏组织2层,多达3层。大叶种栅栏组织细胞内叶绿体较多,有60~l00片层,光合速率较高,海绵组织比较多而松,叶背的气孔大而细,叶色多带黄绿,叶尖较锐长,梗和节间长,单位叶片面积的气孔数较少,气孔的保卫细胞较大,蒸腾速率快;小叶种栅栏组织细胞内叶绿体较少,有20~40片层,光合速率较低,海绵组织少而密,叶背气孔多而密,叶色多浓绿:叶尖较钝。据严学成研究,大叶种茶树气孔密度约l00个/mm2,最多为150~180个/mm2;中小叶种约200~260个/mm2。从全国红绿茶产区的高产实例看,大叶种芽叶重在0.4~0.5g,每0.11m2采面上芽叶数应有200~250个;中小叶种芽叶重在0.2~0.25g.,每0.11m2采面上芽叶数要有400~500个。芽叶平均重量,取决于茶树的种性,如云南大叶种在正常培育下,一般400~500个1芽2~3叶混合芽就有500g;而中叶类型的苔茶品种则要2000个才达500g,小叶类型的要3000个以上才达500g。 一般大叶种叶大柔软,叶面的革质层也比较薄;而小叶种叶片小而脆硬,叶面的革质层较厚,叶片硬脆,对制茶品质不良,但有利于抗逆性。大叶种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为1:2或l:3,而小叶种的比例为1:1或1:1.5,即大叶种的海绵组织细胞较小叶种多。因此,茶多酚、咖啡碱等有效物质较多,制成的茶味道浓烈。小叶种的栅栏组织较多,胡萝卜素、叶黄素总量高,这些萜烯类衍生物可分解成β-紫罗酮和茶螺烯酮等香气物质,所以小叶种可以制出高香的茶叶。 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之间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茶叶内含成分中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是茶树品种最重要特性。茶树品种不同。物质代谢类型也不同,其生化特性的差异也反映在茶树新梢多酚类的含量与组成上。南方大叶种碳代谢强烈,茶多酚代谢旺盛,茶多酚、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EGCG及ECG)和酚/氨比值大(见表1),形成茶黄素的潜力大,适制红茶、普洱茶。中小叶种氮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旺盛,氨、氨基酸、茶氨酸含量高,其香气、滋味高爽,适制绿茶。 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含有较高的茶多酚,其中儿茶素含量占茶多酚总量的70%,而一般小叶种茶树的鲜叶茶多酚含量较低(见表1)。一般来说,茶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组成、中以L-EGCG含量最高,其次是L-ECG和L-EGC,但在云南大叶种中L-ECG含量几乎接近L-EGCG,而且L-EC和D,L-C的含量和L-EGC相近,甚至超过L-EGC的含量(图1)。傅冬和等研究表明,小叶种儿茶素中EGCG与ECG之比远大于大叶种儿茶素(图1),小叶种.儿茶素中平均比值为3.5598,大叶种儿茶素中平均比值为1.3245,说明小叶种儿茶素中EGCG所占的比例远高于大叶种儿茶素中EGCG的比例。大叶种儿茶素的酯型儿茶素的比例大于小叶种儿茶素的酯型儿茶素的比例,说明大叶种中酯型儿茶素的质量分数大于小叶种儿茶素中酯型儿茶素的质量分数,致使大叶种儿茶素的,抗氧化效果强于小叶种儿茶素。 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是形成茶叶内质主要理化成分之一。茶多酚性味苦涩,其氧化物是构成茶汤滋味鲜爽的主要物质;氨基酸性味鲜而带甜,与咖啡碱形成的络合物是构成茶汤滋味鲜爽的主要物质;咖啡碱其性味苦,参与茶叶品质的形成,且与茶黄素结合形成络合物提高茶汤鲜爽度,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物质。不同茶树品种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不同(见表1)。按叶片大小分析茶多酚含量呈大叶>中叶>小叶规律,氨基酸含量呈中叶>小叶>大叶规律,咖啡碱含量则呈大叶>小叶>中叶规律。这些成分与品种的关系对茶类的加工有指导意义。 普洱茶均由大叶种为原料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茶包括散茶及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
大理茶叶有哪些
大叶晒青毛茶是云南普洱茶的原料,具有香高味醇、厚重甘甜的品质特征,其叶肥大、茸毛密长、节间长、含水量高、嫩茎粗、持嫩性强。但是在采购过程中,仅仅注意这些“形”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关注茶叶品质的季节性变化:茶叶的品质,一年中有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特点,春茶最好,秋茶次之,夏茶较差。就春茶而言,农谚云:“清明茶叶是个宝,立夏茶叶变成草,谷雨茶叶刚刚好。”因此,谷雨以前的茶叶,应是重点关注的采购对象。
(2) 关注茶叶立地条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不同生育环境对茶叶品质有不同的影响,古人云:“茶地南向为佳,向阴隧劣。故一山之中,美恶相悬。”就是说,产自东南 坡、南坡的品质优于北坡、西北坡的茶。又“高山云雾出好茶”,就是生长在海拔较高、云雾缭绕环境下的茶品较好。但是,“高山”茶不是海拔越高越好,相对于 内陆茶区来说,云南大多数茶区都已经是很高的“高山”了。
海拔过高,茶树叶绿素积累少,氨基酸含量下降,茶多酚、花青素等苦涩味物质含量增加,使茶树嫩叶颜色偏黄,甚至出现色白而光洁的类似缺“锌”症状的叶片,这类产地的茶青,更适合加工“红茶类”茶品,加工晒青毛茶,鲜爽不足,苦涩有余。在云南,海拔在 1 200~1 800米之间的地区,采制加工的晒青毛茶,品质综合性较好。
(3)关注茶条的`揉捻质量:茶条的揉捻质量, 主要指两方面,即条形浑圆与乌润。“茶条浑圆”是揉捻质量好的表现,扁条、短碎、松泡是制作粗糙或茶青粗老的表现。“茶条乌润”表明叶细胞经揉捻以后,部分破裂,使“细胞汁液”溢出,这是获得充分“茶气”和确保水浸出物含量达到或超过38%的基础。揉捻不足,细胞破碎率过低,茶品滋味淡薄、香气低淡,浸泡时茶汁溢出缓慢,有效营养成分浪费较大。
茶友在选购大叶种晒青毛茶时,在注意茶叶内、外品质“正常”的基础上,还应做到注意以上几点,才能买到真正正正的好茶品。
大理茶叶有:一、下关沱茶,二、剑川怡王茶,三、南涧茶叶,四、云龙绿茶,五、普洱茶等。 大理是云南乃至中国、世界的著名旅游胜地;来到这里的客人一般都会受到普洱茶的招待,因此大理是现代普洱茶文化传播的关键之地。
大理茶叶
一、下关沱茶
下关沱茶是云南茶中相当古老的制品,现代形状的下关沱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常饮具有明目清心,提神养颜,抑菌治病之保健作用。
二、剑川怡王茶
怡王茶又名良旺茶;植株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剑川老君山原始森林中,在《中草药典》中记载属于五加科上等药用植物。
三、南涧茶叶
南涧绿茶以它独特的一杯清香、二杯鲜爽、三杯甘醇、四杯五杯茶韵存的品质;高山韵普洱茶醇香持久、回甘浓厚、经久耐泡的特点,倍受消费者喜爱。
四、云龙绿茶
云龙绿茶产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宝丰乡的大栗树大山头,是由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监制、云龙大栗树茶厂生产的一种炒青名茶。
五、普洱茶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普洱茶茶品以“陈”为贵,越陈越香,是中国茶叶中极具特色的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