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莓属杜鹃花科越橘属灌木小浆果果树,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广阔开发前景的新兴果树树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同时蓝莓做为一种高档保健水果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现在想引种栽培蓝莓的人越来越多。虽我国有广阔的适合种植蓝莓的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我国蓝莓栽培起步较晚,蓝莓产业自身及技术体系等尚不健全。为避免在蓝莓栽培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在引种栽培蓝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土壤和pH值
&&& 蓝莓种植园要求:坡度不超过10%,土壤pH值4.0—5.5,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5%.土壤疏松,排水性能好,有充足水源的沙壤土、沙土。蓝莓属多年生果树,一次栽培可生长几十年.引进栽培时要做好长远规划,在蓝莓苗木购来之前,一定要事先整好地,调好酸。棕壤、黄壤、红壤、淋溶土类等均为酸性土较适宜蓝莓种植.一些弱酸性及中性土壤经改良后可种植。如土壤的pH值在7.0以上会使种植蓝莓的难度加大.需加大硫磺粉和有机物用量来解决;如石灰性土壤及盐碱地、土壤非常黏重、无灌溉条件的地块最好不要种植蓝莓.这样的地块种植蓝莓容易失败。
2.1& 蓝莓与需冷量
&&& 不同蓝莓品种的需冷量不一样.引种时要根据当地温度条件确定合适的蓝莓品种。蓝莓分矮丛蓝莓品种群、半高丛蓝莓品种群、北高丛蓝莓品种群、兔眼蓝莓品种群和南高丛蓝莓品种群。其中矮丛、半高
丛和北高丛属北方类型蓝莓品种群,其主要特点是:冬季需冷量较多,一般为800~1000小时,冬季能耐-30%以下低温。兔眼和南高丛属南方类型蓝莓品种群,其主要特点是:冬季需冷量少,一般在600小时以下(≤7.2℃积温),冬季耐最低温度在一l5℃左右。高丛、半高丛及矮丛蓝莓需要800-1060小时需冷量.如果冬季满足不了蓝莓需冷量,则会出现蓝莓只长树.不结果现象。
2.2蓝莓与天气
&&& 高丛、半高丛和矮丛蓝莓喜冷凉,湿润气候条件。在高温、干旱少雨地区如没有喷灌设施不宜栽培。在北方露地种植北高丛蓝莓需要防寒.露地种植北高丛蓝莓在1月份平均温度≤-3℃地区一般很少出现冻害:长江流域种植北高丛蓝莓夏季易受热害.生产中将7月份平均温度≥28~C地区为易遭受热害区。
3.1& 栽培品种
&&& 现在用于栽培的蓝莓品种有:矮丛蓝莓(如美登、斯卫克、芝妮等);半高丛蓝莓(如北村、北陆、北蓝、北极星、圣云等);北高丛蓝莓(如蓝丰、康维尔、达柔、蓝金、、蓝线埃利奥特、公爵、伯克利、泽西、布里吉他、钱德勒、日出、陶柔、红利等);南高丛蓝莓(如奥尼尔、布莱登、夏普蓝、薄雾、黛安娜、海岸、阳光蓝等);兔眼蓝莓(如粉蓝、梯芙蓝、乌达德、灿烂、园蓝、顶峰、蓝美人、精华、芭尔德温、杰兔、森吐里昂等)。在引种栽培之前.如当地已有种植蓝莓的.最好对当地栽培的蓝莓进行考察.以免重复引进不适应当地或经济效益差的品种。
3.2栽培目的
&&& 现在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蓝莓以鲜食和鲜果销售仍具有巨大空间。为此要优先引种适宜鲜食的蓝莓品种。兔眼、高丛和半高丛中的大果类型蓝莓,都可作鲜果栽培,生产鲜果进行市场销售。在以鲜食和鲜果销售为主的同时.在区域气候土壤条件适合情况下,可以种植北高丛蓝莓。矮丛和半高丛蓝莓中的大部分品种果实很小,果实只能作加工原料。如果没有加工厂家收购,则不宜盲目种植.
3.3授粉品种
&&& 兔眼蓝莓自花不实.必须配置授粉树,授粉树可选用高丛蓝莓品种。矮丛和高丛蓝莓自花结实率较高,但异花授粉可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授粉树配置比例为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10:1栽植。
&&& 现在国内市场上蓝莓品种和蓝莓苗木销售公司很多,但具有真正纯的品种并不多。如果要购买引进的真正纯的蓝莓品种种苗.就需要和正规、有实力的蓝莓苗木销售公司签定合同,让它保证你购买的蓝莓苗木质量,后果让他们承担,以降低引进栽培的风险。另外蓝莓生长发育特性和栽培技术与其他果树有较大的差异,如供应蓝莓种苗单位没有较好的种苗售后技术跟踪指导服务.栽培过程中往往会走弯路.影响投入回报率。目前在国内主要依托青岛沃林蓝莓果业有限公司等几家公司进行繁育、品种试验和产业化种植。青岛沃林蓝莓果业有限公司已在国内蓝莓种苗、丰产栽培、市场销售、贮藏、加工等方面掌控蓝莓全产业链.现正致力于为蓝莓产业健康和快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拉动和服务。
&&& 要选择3~5年生具有1-4条枝条:25厘米以上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健壮苗;要选购苗木根系发达、根系完整的营养钵苗(钵苗栽植成活率高,无缓苗期,栽植后能直接生长),蓝莓栽植时间以3--4月和10--11月为佳)。
&&& 蓝莓栽后结果早晚受所购买苗木大小的影响较大。据实践经验,3年生.苗高25厘米以上的蓝莓苗木.栽培成活率在98%以上.栽植后第3个春季即可产少量果;5年生,
苗高70厘米.具有1-4条枝条的苗木.成活率和长势更好,第2年春季即可结果。但购置5年生蓝莓苗木的单株价格是3年生苗木的几倍。因此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确定选购哪种价格的苗木。总体上说,购置生长年数多,树较大的蓝莓苗木栽植总体效益要好于小苗。
沃柑幼树栽培管理技术 宝鸡地区苹果幼树栽培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资源丰富多彩。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北向南,横跨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等七个不同热量带。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加上千百万年来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选育,在全国各地,形成了极其丰富多彩的果树品种。据全国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栽培的果树品种达1万多个,分属51科,293种,约占全世界果树总科数的85%。在这繁多的品种中,有很多是载誉中外的优良品种:如梨有,河北省定县的鸭梨,山东省莱阳的慈梨,安徽省砀山县的酥梨;桃有,山东肥城蜜桃,甘肃宁县的黄肉桃,上海郊区撒花红中番桃;枣有,山东乐陵的无核枣,金丝小枣,河南灵宝的圆枣、新郑的灰枣,陕西邠县的晋枣;柑桔有,广东新会橙、柳橙、椪柑、蕉柑,四川江津的锦橙,广西容县的沙田柚,江西南丰的蜜桔等。另外,还有福建普明庵龙眼,新疆吐鲁番的牛奶葡萄、无核白葡萄,江苏吴县洞庭山的早黄白沙枇杷等,都是全国果树中的著名品种。
我国果树资源丰富的另一表现是,在全国许多地区还保存着各种各样的野生果树。如四川省境内的邛崃山区,分布着大片的野生海棠,丹巴、泸定、会理等县有野生的樱桃、梅、杜梨、葡萄、油柿、李、草莓等多种果树;甘肃天水地区有酸梨、大石枣、大白枣、三叶海棠、野葡萄、山枇杷、山桃、山梅、山杏、猕猴桃、野石榴等近20种;在新疆的伊犁河和巩乃斯河两岸地区也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果树。如野生苹果、海棠、山楂、樱桃等,面积约16万亩。在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和广西等省、区,则分布着相当数量的常绿果树野生品种。
我们祖国不仅拥有许许多多优良的果树品种,而且还有各种适宜作果树的砧木。如南方的枳是柑桔类的抗寒、矮化的良好砧木;华北的海棠,东北的山定子则是各地区苹果树的优良砧木。丰富多彩的果树资源,是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但是,在解放前,并没有真正造福于人民,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只有到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人,我国丰富的果树资源才真正得到开发利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2.产量波浪式增长。据联合国统计,从1965年到1979年间,世界水果产量增长1.55倍。同期,我国水果产量增长2.08倍,比世界平均增长率高53%。这种增长速度,在亚洲仅次于泰国、巴基斯坦和菲律宾,名列第四。但是,就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果品产量的增长是上下起伏,呈波浪式前进的。建国以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50-1959年,是果品产量持续上升的阶段。在此期间内,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果树资源调查、收集和保存工作,并充分利用我国的果树资源和优良品种,积极发展果树生产,扩大种植面积,促进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到1959年,全国果树面积达2621.7万亩,比1952年增长1.5倍,同期果品产量增长74%。
(2)1960-1971年的12年间,是我国果树生产趋于下降的阶段。若以1971年为例,全国果树面积和产量分别比1959年减少67%和33%,平均每年果园面积缩小5.6%、产量下降2.8%。造成果树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多种经营,因而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以粮挤果,毁果种粮的偏向,使果树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下降。
(3)1972年以来,是我国果品生产的复兴阶段。特别是1980年以后,由于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正确方针,并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实行区域良种化,还依靠落实承包责任制,调动亿万果农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果业生产蒸蒸日上,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上升。到1982年,全国果品产量比1971年翻一番,到1985年,全国果品产量又比1982年增长50.9%。但是,各省、市、自治区果品生产的发展很不平衡。若以1985年与1971年相比,产量增长在2倍以上的有: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东、天津、江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新疆和宁夏等省(市、自治区)。其中,尤以天津、四川、湖南发展最快,分别增长15倍、4.3倍、3.3倍。
3.苹果、梨及柑桔是我国的三大水果。据1985年统计,在我国整个果品产量构成中,以苹果、梨和柑桔为大宗,其中尤以苹果的产量最多,约占全国水果总产量的31.5%,梨占18.4%,柑桔占18.5%,其次还有柿子、红枣和葡萄,分别约占全国水果总产量5.84%、3.7%和3.1%。至于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占有比重很小。见表1-1。
表1-1全国历年主要果品产量构成(万担、%)
历年来,我国各种果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由于增长速度的差异,因而使果品的整个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苹果和柑桔增长较快,在我国水果总产量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若以1982年与1971年相比,苹果产量増长3.2倍,由占全国水果总产量的22.11%,上升为31.5%,柑桔产量增长1.1倍,占有比重由6.02%提高到15.5%。相反,柿子、红枣产量的增长速度缓慢,因此,它们的占有比重略有下降。只有梨的发展较平稳,占有比重保持在占水果总产量的20%上下。近年来,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我国的果品生产又从单一以苹果、梨、柑桔为主,开始转移到鲜果、干果和小果品全面发展的方向。
我国的果品构成,在地区分布上也各具特色。北方以苹果、梨、葡萄、柿子、红枣等温带水果为主,而在北方的各省、区(市)中,尤以山东、河北、辽宁最为集中。其中,山东省的果品产量占全国左右,居全国首位;河北省占全国12.7%,位于全国第二位;辽宁省约占全国9.8%,居第三位。在我国的南方,则以盛产柑桔、香蕉、菠萝、荔枝、龙眼等居多,其主要产区为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
1 存在问题1.1 建园标准低 1.1.1 苗木问题 当前新建园苗木的问题最多。苗木市场比较混乱,苗木生产依然处在一种近乎无人监管的自由状态,目前的苹果苗木生产基本上仍然以传统的农户育苗为主体,分散经营的育苗户基本上设有专门的采穗囿,接穗来源五花八门,品种纯度根本无法保证,甚至带有检疫对象也是常事。大的育苗基地要比农户设施好一些。但也有些育苗基地是挂羊头卖狗肉,自己育一点苗子做幌子,大量的苗木还是从农户收购,然后挂上自己牌子堂而皇之地销售。可见,苗木问题是当前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1.1.2 规划缺乏前瞻性 建园时表现在规划起点低,品种结构不合理;
1)规划起点低,近年新建的苹果园中行政性规划的居多,行政性的建园一般比较重视规模、地利,而从生态建园、有机苹果生产方面考虑的比较少,出发点不符合当前苹果产业的发展趋势。
2)品种结构不合理。近年各地建园的品种都是自选,导致整体布局上存在问题较多:一是早熟短缺,中熟不足,晚熟相对过剩,二是晚熟品种中富士所占比例过大。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三是专用加工品种严重不足,与鲜食品种比例不协调。苹果浓缩汁档次低,市场风险大。
1.1.3 栽植质量不高 建园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栽植时期不适宜。苹果秋栽缓苗期短,成活率高,但近年新栽树中秋栽比例不足10%,大部分为春栽或冬栽,以致缓苗期长,成活率低,栽植当年生长量小,朴苗后树龄不一致,后期管理不便。
2)不按技术规范栽植。一是开挖定植穴(沟)深度不够,表土和底土不分,二是有机肥使用量低或者纯粹不使用,三是栽后灌水不足。
3)授粉树配置不合理。主要是授粉树比例不足,配置不均匀等。
4)矮化树中间砧入土深度不均。中间砧入土深度直接影响矮化树的树冠大小和矮化效果,当前由于果农对栽植技术执行不严格,加之开挖栽植坑大小深浅不一、栽后苗木下沉不匀等因素,造成中间砧入土深度不均,有些果园中间砧入土过深,树体生长旺盛,矮化效果差,管理困难,有些则入土过浅,幼树生长缓慢,矮化树太矮,产量上不去,这些问题几乎是当前矮化果园的通病,导致矮化栽培大范围的低蚊益甚至失败。
1.2 幼树管理粗放
1.2.1 间作不合理 当前幼树间作中的问题,最常见的是间作小麦和玉米,对幼树营养及通风透光影响很大,加上这些果园所留营养带一般都不足,争水争肥严重,造成幼树生长缓慢、挂果延迟,最后大多形成小老树,也有部分早期死亡。
1.2.2 土肥水管理水平低 幼树土肥水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不深翻扩穴,系纵向生长缓慢,幼树不发苗,施用化肥多而农家肥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不利于早成花和早期丰产,水分供给不匀,前期干旱缺水,春梢生长量小,后期水多徒长,养分无效消耗等问题。
1.2.3 整形修剪问题 以矮化富士为例,整形修剪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中央于上不去,易歪斜,现在的矮化树大多不设立支柱,修剪上也还是以前的老传统,一把剪子定乾坤,加上整形中对新的修剪技术操作不严格,常常是主、侧枝直径接近中央领导干直径,造成中央干上不去,树体歪斜。
2)树形不适宜。过去矮化树推广的是多主枝的高大树形,如改良纺锤形、自由纺锤形和不规范的细长纺锤形,使矮化树不矮,果园密闭,光照差,导致矮化栽培效益低,现在推广细长纺锤形和主干形,但仍然有好多果农沿用老树形,搞不好以后又得大改形。
3)拉枝不规范。细长纺锤形幼树期拉枝存在以下问题,①拉枝时机把握不准。第1~2年不拉枝或拉枝过晚,侧枝生长旺,中干上不去。第3年侧枝不足1m时就拉下垂,封顶停长早,幼树扩冠慢,不利于早丰。②拉枝角度不合适。一种是见枝就拉,统一下垂,结果后下垂更严重,树势迅速变弱,一种是不开基角只拉梢角,形成弓形枝,导致在弯弓处冒出许多长枝。
1.2.4 病虫害防治不力 幼树的病虫害常常是等到非常严重的时候才去防治,提前喷药预防的很少,比如近年幼园发生严重的金纹细蛾、卷叶蛾、红蜘蛛、蚜虫等害虫的防治都没有在最佳防治时机,这既增加防治费用又影响了幼树的正常生长,很不划算,腐烂病是幼树的潜在隐患,特别是新栽幼树距离老果园近的已出现腐烂病,并有蔓延和加重趋势。
1.2.5 配套设施差 就现有水平而言,果、畜、沼、窖、草是当前发展生态果园的一个很好的模式和途径,而围绕这个模式的果园配套设施现在发展很是缓慢,特别是农村沼气,是解决目前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和农村有机肥源不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现在果园配套建设沼池的进度较慢,与发展高效生态果业、扩大无公害和有机苹果生产规模的局面很不适应,也极大地阻碍了幼龄果园生态化的进程。
1.2.6 技术服务跟不上 当前的技术推广机构设置到乡村一级的较少,一般都是县一级农技部门下乡搞服务,这种服务方式受到好多因素限制,比如交通、农技人数等,再加上近年国家大中专学生不分配的影响,农技人员后备力量不足,知识更新较慢,使得果树技术推广覆盖面极为有限,新技术普及率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树管理水平的提高。
2 对策
2.1 高标准建园
2.1.1 彻底解决苗木问题 解决苗木问题,一是要强化苗木监管,二是要加强苗木生产。
1)强化苗木监管。①加大监管力度,以苹果苗木为重点,涉农行政部门应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果树苗木繁育单位普查和临时检查,重点查处无许可证生产经营、繁育推广未经审定品种、调运销售无检疫合格证苗木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假冒伪劣种苗坑害果农案件。严把生产源头和市场准入关口,加大抽检力度,提高抽检密度,扩大抽检范围,结合苗木市场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各生产、销售季节,有针对性地开展苗木质量抽检活动,对苗木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实行动态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②落实监管责任。一是强化属地管理责任,以县为主,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日常监管责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苗木监管责任制。二是推行执法责任制度,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与苗木监管责任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职权、职责、目标,要求和保障措施,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认真履行苗木监管职责的,要通报批评,对监管措施不落实、发现有违法行为的苗头不控制、该报告的不报告、该查处的不查处、该移交的不移交等,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四是推行监管工作记录制度。具体履行苗木监管职责的机构要建立监管工作记录。如实记录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2)加强苗木生产,上边说的监管不是要限制苗木生产,而是为了使其走上正规化的路子,更好地为果业 发展服务。近年来市场的好转大大刺激了各地发展苹果的热情,加之老果园更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苹果苗木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建议各县区自力更生,按照本地发展需求尽快建立正规的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鼓励专业人员从事果树良种引进和对现有栽培品种的筛选、繁育、推广工作,大力发展和培育无病毒苗木,满足果业发展需求。
2.1.2 长远规划 一是要高起点规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果品市场的日益丰富,消费者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的消费者已不再象过去那样过于注重苹果的外观品质,而是更注重其食用品质。未来市场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果品”和“有机果品”将成为消费主流。现在建园就要从绿色和有机的高度出发,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国家发展沼气的大好机遇,超前规划,迅速形成一批生态有机果园,二是要宏观调整品种结构,品种结构上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从整体布局上给出指导性意见和细则,严格控制小区域品种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总体扭转早中熟不足和晚熟过剩的局面,考虑到市场平稳过渡因素,建议分次调整,早中晚熟比例初步调整到10:20:70,下一步加大中熟比例,调整到10:30:60,同时在符合大原则前提下灵活调整好主栽品种的区域分布密度,克服单一富士为主的弊病,优化小区域品种布局,另外根据龙头企业实际规模适当发展加工专用品种,提升果汁档次。
2.1.3 规范栽植 规范栽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选择最佳栽植时期。大力提倡秋季建园,把秋栽比例提高到60%以上。
2)严格执行栽植技术规范。提倡通行开沟栽植,开沟标准达到1m深、1m宽,表土和底土要分开堆放,底层回填表土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栽后灌足水并覆膜、套袋。
3)合理配置授粉树,授粉树配置要符合大的品种配置方案,比例以1:4~5(授粉树:主栽品种)为宜,注意选择合适的配置方式,做到全园均匀分布。
4)把握好矮化树中间砧的入土深度,一般来说。旱地建园的中间砧入土要深,以占到矮化砧总长度1/2为宜,水地建园则稍浅,中间砧入土以1/3为好,但也要考虑品种特性,长势旺的品种可再多露3~4cm,长势弱的就要少露3~4cm,已建成果园的,中间砧全部入土树体旺盛的要及时除土挖根,让中间砧露出地面。中间砧全部露出地面树体较弱的,可在中间砧周围培土使其少量生根,促进树体生长。
2.2 加强幼树管理
2.2.1 合理间作 间作以不影响幼树生长和幼园管理为原则,按照“1年生1m、2年生1.5m、3年生2m2的规范要求。留足树盘,一般可选择短期矮生、不与果树争水争肥的豆科类、块茎类、药用类作物种植,杜绝种植小麦、谷子、玉米、高梁等高秆作物,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可按照果菜搭配、远近结合的立体模式,在园内套种双膜西瓜、地膜洋芋、辣椒等经济作物,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既保证了前期收入,又为幼树提早结果创造了条件,此外,间作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间作物与果树不得有共同病虫害,二是坚持以果为主。当间作物与果树发生矛盾时,应对间作物适当控制,保证果树正常生长和管理。
2.2.2 重视土肥水管理 按照“果、畜、沼、窖、草”的生态建园模式,大力发展奶畜、沼气、集雨窖、果园种草,促进幼树管理向生态化发展,土壤管理上要以秋季深翻扩穴为重点,肥料以畜禽粪、沼渣沼液为主要肥源,结合果园种草,综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有机质含量,为幼树丰产奠定良好基础,水分管理可利用冬春干旱、夏秋雨多的气候特点,修建果园集雨窖,雨多季节蓄水,干旱时补水,解决水分供给矛盾。
2.2.3 严格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直立强壮的中干,直立强壮的中干对纺锤形树形培养和树体丰产性影响极大。幼树要坚决防止中干偏斜。对1~3年生树要严格控制强旺主、侧枝,加强中干生长,保持中干直立和绝对的粗度优势。必要时可设立支柱扶直中干,办法是立架拉丝,一般每隔10m左右立一根2.5m长的水泥桩,分别在1m和2m处各拉一道12号钢丝,扶直中干。
2)正确选择树形,早期正确选择树形可使以后的果园管理少走弯路,避免再次大改形,就目前来看,较为适宜的树形方案如下(以富士为例),短枝富士/M26中间砧双矮树,667m2(亩)83~111株,宜采用主干形;红富士/M26中间砧,667m2(亩)56~66株。宜细长纺锤形,短枝富士/乔化砧,667m2(亩)33~56株,宜采用自由纺锤形,红富士/乔化砧,667m2(亩)27~33株的用四主枝开心形。
3)规范拉枝,幼树拉枝要严格按照目标树形要求,准确把握拉枝时机;纺锤形树形要根据各主侧枝对中干的影响程度灵活掌握拉枝时机和拉枝程度,原则是保持中干的绝对生长优势,开心形树形主、侧枝拉枝的适宜枝龄为2~3年生,过早枝条尚小,影响树冠成形。过晚主、侧枝过粗过大,既费工费力,又影响早期结果,拉枝部位应位于距枝条顶端的1/3处,使基角张开,不要将枝条拉成弓背形,拉枝角度应根据品种、密度、树形和立地条件等灵活掌握,稀植大冠的开心树形,主枝角度以60°~70°为宜,纺锤形树形,主枝角度以90°~100°为宜,短枝型品种易早衰,为保持其生长势,角度可稍小些,普通型品种生长旺盛。角度宜稍大些,立地条件好,肥水充足的果园,拉枝角度可大些,立地条件差,肥水不足的果园,拉枝角度要小些。
2.2.4 加强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病治虫、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到“治早、治小、治了”,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要抓住关键季节开展幼园病虫害测报和统防统治,特别是对发生严重的金纹细蛾、卷叶蛾、红蜘蛛、蚜虫等害虫掌握在最佳时机有针对性地重点防治。对幼园腐烂病要高度重视,特别是距离老果园较近的幼树。一旦发现必须及时根治,以防蔓延。并要注意全国喷药预防。
2.2.5 改善配套设施 结合当地实情,按照“果、畜,沼、害、草”的生态建园模式,搞好幼园配套设施建设。要抓住关键环节,利用国家发展沼气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补贴政策优势,大力宣传,在农村特别是果区普及沼气建设,为有机苹果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2.2.6 强化技术服务 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投入、资金政策等方面加以倾斜,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充实和加强县、乡、村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组织,乡镇设立果树站、村成立果协,适时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果业技术培训,帮助果农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使技术推广与果树生产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