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茄子果实着色不良
1、原因
营养物太多,钾、硼欠缺时,果实着色不良。钙、钼、硼等矿质元素对果实着色有推动作用。果实的黑色素成分一般受温度、光照和土壤标准的危害过大,茄子较适合着色温度为20℃~26℃,温度太高过低都不益于果实着色。
2、防治措施
合理密植,确保茄子下端透光性。疏叶摘顶,疏叶应融合采收开展,疏除老枝及旺发腋梢。提升光照,在植株的行、株间覆盖反光贴,提升着色率,便于提升果实着色。生长发育中后期不适合很多施入营养物化肥,与此同时也需要操纵浇水量。有效负荷,留果偏少,常造成株型偏旺,果实贪青迟熟,着色不良。适合的叶果比有益于糖份的累积。
二、茄子沤根1、原因
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浓度值太高。土壤湿度过高,或温度长期小于12℃,或遇连阴雨雪气温,光照不够,防碍根茎正常发育,使根茎慢慢变褐身亡。施入未完全沤肥的有机肥或苗期土与化学农药混和不均,产生沤根。
2、防治措施
不必浇洪水,选大晴天早上浇灌。提升炼苗,留意自然通风除湿,如果温度适合,连阴天也需要自然通风,培养旺苗。增施有机肥料。
三、茄子顶叶小,颜色深,果实顶部果肉下陷1、原因
由超低温暗光转到持续高温强光照,地面上蒸发量大,而根茎吸收力还较差,会导致顶叶缺少钙。土壤或植株缺少钙或基肥施入过多阻拦钙的吸收,发生茄子上端叶子缺少钙。土壤碱化或土壤苗情时高时低或土壤旱灾、高温天气阻拦钙的吸收。
2、防治措施
提升温度、环境湿度、光照的管理方法。重施有机肥料,淡肥微量元素肥料适当施入,提升土壤缓存性和锁水固土性。
四、茄子畸形果1、原因
盛开前后左右遇连续超低温或持续高温或连阴雨雪气温,光照不够,导致蜂花粉发育不全,危害受粉和授精。花芽分化期温度过低,或化学农药使用太多,浇灌过多,使芽眼营养成分太多,细胞代谢过度充沛,导致果实呈扁平状,多心皮或产生双身茄。植株低钾、钙、硼元素或土壤温度维持在15℃下列都是会大规模造成畸形果。在膨果期土壤苗情强烈转变造成畸形果。
2、防治措施
提升温度管控,在花芽分化期和结果实期维持在25-30℃。立即少量多餐浇水施肥,维持土壤环境湿度平稳。
五、茄子花蕾不开放1、原因
土壤温度低,或土壤旱灾,或土壤pH值在7.5之上等要素造成土壤中硼的实效性减少。一般北方地区石灰粉性土壤会引起植株缺硼,会导致花蕾长阶段不开放。上肥不均衡,造成植株缺乏硼、镁、钙等少量微量元素特别是硼元素,发生花蕾长期性不动,最后丧失生活力。
2、防治措施
重施有机肥料,提升土壤的缓存性、锁水固土性,提升土壤温度,提高根茎吸肥吸水性。提升温度、环境湿度、水肥的管理方法。
六、茄子僵果与裂果1、茄子僵果产生原因
盛开后无法正常的授精,发生单性结实。基肥使用太多,植株营养生长过旺,生殖生长遭受抑止,果实欠缺生长素,对钾、锌、硼等微量元素的消化吸收困难,或果实彭大期欠缺锌、硼、钾等原素,造成果实不彭大,产生僵果。花期温度小于15℃或超出30℃,短花柱花增加,受粉不良,不可以彻底授精或种籽与果肉产生遇阻而产生僵果。干燥、土壤旱灾或光照不够或果实彭大期营养物质、水份供应不足,植株同化作用减少产生僵果。土壤温度稍低,根茎生长发育和吸收力遇阻,或使用矮壮素或缩节胺浓度值太高产生僵果。
2、茄子裂果产生原因
结论中后期,大白天温度高、干燥,而黄昏浇灌较多,或果实彭大情况下忽然浇灌过多,导致外果皮生长速度不如果肉快而产生裂果。果与枝干磨擦,果面负伤而产生裂果。温度高,土壤旱灾,偏施基肥导致植株对硼和钙的吸收阻碍,或缺乏硼、钙元素造成裂果。
3、茄子僵果、裂果的防治措施
培养旺苗,确保光照、水份、营养物质的供给,使用非常的有机肥料,活性土壤,为根茎生长发育造就优良的发育室内环境。
茄子烂果是什么病怎么治疗
茄子黄萎病,也称“半边疯”(半边枯萎),感病初期,先从半边下部叶片近叶柄的叶缘部及叶脉间发黄,渐发展为半边叶片或整叶变黄。 用甲霜恶霉灵,咯菌腈,络氨铜,咪鲜胺,枯草芽孢杆菌等喷雾或者灌根防治。
农管家知识小课堂——茄子黄萎病
危害症状:
主要在定植以后开始表现症状,坐果后症状更明显。病株较矮,多自下而上或从一边向全株发展,以后发展成半边变黄,因此该病俗称为“半边疯”。发病叶片先是叶脉间、叶尖或叶缘褪绿、变黄,逐渐发展至整片叶变黄或黄化斑驳;发病严重时,早期病株晴天高温时病叶萎蔫,早晚或天气阴凉时恢复,后期病株彻底萎蔫,叶片黄萎、卷曲、脱落,严重时只剩下茎杆或心叶,植株死亡。但是一般不出现整株枯死的现象,仅从一侧的几片叶开始出现病症,待病害发展到晚期,植株方才枯死。该病为全株性病害,典型症状有枯死型、黄斑型、**斑驳型3种类型。剖检病根、茎、分枝及叶柄可见维管束变褐色。一、**斑驳型。植株不矮化,仅少数叶片出现**的斑驳,一般叶片不枯死。二、黄斑型。植株稍矮化,叶片由下向上形成掌状黄斑,仅下部叶片枯死,一般植株不死亡。三、枯死型。植株严重矮化,叶片皱缩、凋萎、枯死、脱落,病情扩展很快,常导致整株死亡。
发病规律:
一、气候因素。病原属于中低温病害。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部伤口愈合慢,适合病原的发育,有利于病原从伤口侵入;如果从定植到开花期,日均温低于15℃,持续时间长,则发病早而重;如此期间气温较高,雨水调和,病害明显减轻。
二、栽培因素。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浇水不当及连作地发病重;特别是有的地方直接使用冰凉的井水灌溉,也可导致病情加重。
三、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株残体在土中越冬,土壤中病原可存活6~8年,因此土壤带菌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原也能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越冬。病原通过根部伤口或幼根表皮及根毛直接侵入,首先在根部维管束内繁殖,再蔓延到茎、叶和果实中。
四、传播特点。常随种子调运而作远距离传播。带菌肥料和带菌土壤借助风、流水、人、畜及农具等途径,将病原传到无病田。因此在未种过茄子的田块也可能发病,只是发病较轻。
农业防治:
一、选用抗病品种 如长茹1号、黑又亮、长野郎、冈山早茄、吉茄1号、辽茄3号、长茹3号、鲁茄1号等。
二、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块种植茄子,并深翻平整。发现过黄萎病的地块,要与非茄科作物轮作4年以上,其中以与葱蒜类轮作效果较好。
三、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性。适时定植,要求10厘米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开始定植,定植时和定植后避免浇冷水,并注意提高地温。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也可用嫁接育苗的方法防病,即用野生水茄、红茄作砧木,栽培茄作接穗,防治效果明显。
此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绵疫病,又称茄子疫病。它主要为害茄子的果实,受害的果实黄褐色或暗褐色,病斑凹陷,潮湿时长有茂密的绵絮状白霉。这种病害在田间蔓延非常迅速,在危害严重时可使田间成片的果实腐烂脱落,造成严重减产。
1、种子消毒:在播种前先把种子预浸3-4小时,然后再用50℃的温水浸30分钟,或用55℃温水浸15分钟。浸后立即再浸入凉水降温,晾干后播种。
2、苗床消毒:最好选用3年内没有种过茄科蔬菜的新地建苗床,如系旧苗床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苗床用药5一10克,或用五氯硝基苯与福美双接1:1混合,每平方米苗床施药10克左右,施药后结合整地把药剂均匀掺入耕作层。
3、药剂防治:定植后如空气经常性潮湿和闷热、阴雨天多等,即应喷药保护。田间一旦发现个别病株,要及时拔除病株,或在摘除病果、病叶后立即喷药防治。
可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连续喷3-4次。喷药后如24小时内降雨应补喷,每次喷药应重点保护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