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之名最早见于明朝万历四十一年,现存天津最早的志书《天津卫志》中有提到“引海河潮水围城四面”的记载。
海河形成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在全新世大海侵期间,河北平原大清河、永定河等水系河网密布,支流众多,历史上有“九河”之称。
中期:商周时期,黄河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海河支流大清河水系及以南各水流入黄河,以北永定河、潮白河水系流入黄河尾。
后期:战国至西汉时期,随黄河迁徒,河北平原水系逐步由众归一,随河流地势在由海河入海。
海河发展:
东汉时期:由于黄河逐渐向南改道,原黄河洹水改入滹沱河。曹操开挖的河渠工程:修筑枋堰、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对海河水系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组成了以海河为主体、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
隋朝:隋炀帝杨广开凿永济渠,全长达400多公里,连接海河与黄河、淮河、长江等水系,奠定了天津四通八达的重要航运枢纽地位。
唐朝:开挖新平虏渠,形成北运河、清河、、大清河汇合入海的“三会海口”。
宋代:金章宗改凿运渠,使河漕从静海独流北行到三岔河口,转北运河,然后流达通州至京师。三岔河口成为漕运枢纽。
元代:开凿海漕,大直沽成为海漕转运枢纽,海、河漕都经三岔河口,三岔河口的漕运进入高峰。
明代:在三岔口设天津卫城,三岔口不仅成了漕粮的转运码头和商品集散地,而且是天津的经济、政治、贸易、文化中心。
解放后,海河经过治理,不但防洪除涝还发展灌溉、供水、航运、发电等方面的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