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江县、丹寨县、黄平县、施秉县、镇远县、岑巩县、三穗县、天柱县、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
2、贵州黔东南一般指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
当前农村农药使用现状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7月23日,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全州辖16市县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循环经济工业区,有90个镇,116个乡(17个民族乡),5 个街道办事处,89个居民委员会,68个社区居委会,3226个村民委员会。首府凯里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公路320、321国道从境内经过,凯里与贵阳市高速路连接,至贵阳龙洞堡机场不到2小时行程。全州总人口446.91万人,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
自然条件:黔东南州国土面积30337.1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千米,南北跨度240千米。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 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其中,耕地379.13万亩,占8.3%;林地2232万亩,占49.1%;荒草坡地1286.83万亩,占28.27%。
黔东南州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境内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7个,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即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平行贯穿中、北、南部。黔东南耕地面积较小,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东部、东南部多为山地,土层肥厚,保水条件好,宜于树木生长。
黔东南州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在14-19摄氏度之间,雨季明显,降水较多,年降雨量在1000-1600毫米,日照年均约1200 小时,无霜期长,为260-220天,南部地区无霜期平均为310天,农作物三熟潜力较大,北部普遍轮作两熟。
资源优势:黔东南是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突出。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已探明矿产有重晶石、汞、煤、铁、锰、锑等47种,特别是重晶石冠甲中华,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0%, 金矿和石灰岩等矿产也极具优势。
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水能蕴藏量332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244万千瓦,河流天然落差大,全州农村小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6.32万千瓦, 凯里火电厂装机容量达50万千瓦小时,2006年全州年发电量41.36亿千瓦时; 国家电网覆盖全州,已形成水火互济的发、输电力网络。
生物资源品种多,价值高,全州森林面积188.7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0959.7万立方米,覆盖率达62.78%,有各类植物2000多种,其中野生植物资源150余科,400多属,1000余种,在种子植物中,有中国特有属24属,占全国特有属的11.7%,有秃杉、篱子三尖杉、银杏、鹅掌楸等重点保护树种37种,占全国重点保护树种的10.5%,占省保护树种的90.2%;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盛产太子参、松茯苓、五倍子,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驰名全国;有野生动物上千种,草鹗、麝羊,彪豹、毛冠鹿、娃娃鱼、中华鲟等10多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自然风光神奇秀丽,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民族风情浓郁迷人。以舞阳河和云台山为代表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迤逦多姿;以凯里、台江、雷山为代表的苗族风情,文化底蕴浓郁;以黎平、从江、榕江为代表的侗族风情,独特的建筑艺术令人赏心悦目;还有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剑河温泉、岑巩龙鳖河等景点,构成黔东南多姿多彩的旅游景观,黎平高屯天然石拱桥和述洞侗族独柱鼓楼、榕江车江三宝侗寨古楼等世界之最已列入吉尼斯记录。遮天避日的亚热带森林,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又使其成为理想的避暑胜地。早在1992年的国际旅游年会就巳将黔东南列入世界“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旅游景区之一,随后又被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黎平肇兴堂安侗寨和锦屏隆里古城为中国与挪威国际合作项目生态博物馆,境内有“舞阳河”和“黎平侗乡”两个国家风景名胜区。
民族风情:美丽富饶的黔东南州居住着苗、侗、汉、水、瑶、壮、布衣、土家等民族。这里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高原豪放之气。各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创造美好家园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美不胜收的民族民间工艺和民居建筑,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苗岭高原风情画,成为黔东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唱侗戏等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三月三”歌节、“二十坪”歌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这些节日集会是展现黔东南民族风情和灿烂文化的百花园。
“吃新节”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各地过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
黔东南素有“歌舞海洋”的美誉,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委婉动听、抒情优美的“游方歌”,还有质朴无华的“古歌”、“酒歌”、“大歌”,其调式不一,各具韵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侗族的歌大多旋律优美,曲调多样,犹如潺潺流水,有合唱歌曲,也有独唱歌曲,特别是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侗族“大歌”,以其古朴优美的曲调、独特的演唱方式享誉海内外。
民族舞蹈多姿多彩,动作刚劲有力、豪放潇洒,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苗族木鼓舞和庄重的踩鼓舞,有纯朴活泼的芦笙舞,有侗族的“多耶舞”。这些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民族习俗紧密联系,与各民族的历史和生产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主要有苗族的“划龙船”和武术,侗族的被誉为“东方橄榄球”的抢花炮等等。
民族工艺美不胜收,有早在宋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侗族的侗锦以及苗族侗族的刺绣、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服饰和首饰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苗、侗、水、瑶、畲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土家族的衙院庄园,侗族的鼓楼、花桥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建州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黔东南州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苗乡侗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勃勃生机,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2008年,是黔东南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先后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考验和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面对困难和挑战,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就。全州生产总值达2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112元,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均保持了持续发展,以从江椪柑、榕江西瓜、脐橙、台江、雷山金秋梨、从江、榕江、剑河香猪、香羊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特色产业正在逐步形成。工业规模逐步扩大,拥有凯里电厂、施秉恒盛冶炼厂、镇远青酒集团、全江化工公司、凯里铁路铅锌厂、凯晟铝业公司、岑巩国恒锰业公司、凯里中密度纤维板厂、凯里瑞安水泥厂和阳光铝厂等一批骨干企业。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秀美的山水、众多的名胜古迹,充满厚重原生文化色彩的民族风情,让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留连忘返。2008年全州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5亿元,刺激第三产业经济的连带发展,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2.8亿元,增长12.8%。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几年,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抓住中央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力度,加大投入,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以优化黔东南的区域位置。继贵阳—新寨高等级公路黔东南段、凯里—麻江高速公路竣工后,玉—凯高速公路已正式通车,贵广快速铁路和厦蓉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昆明经贵阳过黔东南至长沙快速铁路专线拟于10月份动工新建。目前全州公路通车里程7184.1公里,实现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8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铁路建设快速发展,湘黔铁路、黔桂铁路过境232.5公里,湘黔铁路复线建设已全线竣工通车;民用航空建设载入史册,黎平机场已正式通航;能源、邮电通讯等事业近年得到迅猛发展,全州16个县市拉通了国家电网,全部实现市话交换程控化,乡乡通电话,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州,畅通八方的交通通讯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投资环境日趋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健康发展。2008年黔东南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616元和2450元。城乡居民家庭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5平方米;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1.38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的耐有消费品不断增加,不少家庭生活开始迈向小康;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调查对象和方法本次调查以河北省灵寿县灵寿镇为主要调查对象,以走访发放调查问卷为主要调查方式。与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相结合,共发放问卷600份,涉及村民、乡村干部、科技人员等共600余人。尔后从中抽取500份数据比较全的调查问卷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
2调查结果
2.1农民用药购药基本情况
2.1.1农民购药渠道多 调查显示,有49%的农民通常在农技站(植保站)门市部购药,23%的农民通常在供销社门市部购药,6%的农民直接从农药厂门市部购药,22%的农民通常从个体户那儿购药。
2.1.2农民用药购药时从众心理较重 部分农民在决定用药、购药时存在从众心理。据调查,27%的农民是在听到农技站宣传时用药,40%农民是看到别人用药时用药的,33%的农民是根据自己庄稼的病害用药。在购药时50%的农民是看人家买什么药,自己也买什么药;21%的农民自己知道农作物发生了什么病虫草害,去买药时直接点名购药;29%的农民说出农作物病虫草害症状,听取销售人员的推荐购药。
2.1.3农民购药时注重效果和价格在选择农药时。有56%的农民表示只要效果好、价格便宜,不管它毒性高不高。32%的农民表示效果好,毒性低一点,残留少一点,价格贵一点也不要紧。只有5%的农民表示如果是生物农药,即使效果略为差一点,也愿意购买。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完全不知道农药的副作用和危害。有46%的农民表示对自己家里准备留作食用的农作物田块在收获前会有意识的少用药,而对准备出售的田块的作物,则会为保证产量而多用药。
2.1.4高毒农药比例高调查显示,所有使用的农药中,化学杀虫剂占到70%,在化学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60%,在有机磷农药中,高毒有机磷占65%,高毒有机磷中95%是甲胺磷。
2.1.5农民误用、错用药现象时有发生 调查中,有20%的农民承认误用过农药,有的是除草剂误用,有的是用来防治病虫害的农药不对症。
2.1.6农民对国家政策缺乏了解调查显示,65%的农民表示不知道有哪些农药国家已禁止使用了。农民们表示,国家禁止使用,厂家自然也停止了生产,我们就没地方买到了,所以对国家的政策了解与否不是很重要。
2.2农民施药操作情况
2.2.1施药时的防护情况在施药时,有14%的农民表示施药时头戴防护品,而不使用者占86%;68%的农民表示穿长袖衣和长裤,不穿长袖衣裤的占32%;戴乳胶手套或穿胶鞋的占31%,选择否的占69%。
2.2.2配药情况 在问及是否徒手配药时,选择是的占82%,选择否的占18%。
2.2.3打药情况 在问及农民打药时是否隔行打药、退步打药和顺风打药时,回答是的比例分别为5%、60%和40%{分别有7%和60%的农民表示,在打药时有吸烟进食和用手擦汗的习惯;99%的农民表示打药后会进行较为彻底的洗消;95%以上的农民感觉打药时身体受到了污染,而污染后照常干活的比例占97%。
2.3安全使用农药常识情况
调查表明,八成以上农民未接受过安全使用农药的宣传培训,近半数农民对最常用的农药的毒性并不了解。在问及是否接受过安全使用农药宣传培训时。回答是的比例仅为20%;用药前阅读标签的农民所占比例为52%;31%的农民喷药穿的衣服是专用。98%的农民在喷药后清洗衣服;51%的农民表示施药时感觉不适继续干活;70%的农民表示家中农药保存的较为严密,但了解农药毒性的农民仅占49%。
3对策探讨
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严格控制农产品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已成为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如何改变高毒农药使用比例高及农村农民在农药使用过程中用药质量差、水平低的现状,我们在充分调查走访后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慎用化学药剂,提高用药水平
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杜绝和减少高毒农药流入市场。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快新农药的开发、引进,植保部门则要积极开展新农药试验和示范。大力筛选、推广生物农药和绿色环保型化学农药;农药经营部门,要向广大农户推荐防效高、安全性好、污染小的农药。
我们可以用农业防治、植物检疫、生物防治等方法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尽量少用化学防治,做到不达防治指标不用药。此外,如果使用化学药剂,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现在市场上较多的是低毒、高效农药。如拟除虫菊酯类的Decis、功夫菊酯、天王星等,烟碱类的吡虫啉、巴丹中间体杀虫单等。同时市场上复配农药较多,使用复配农药既省工,又省力。如日本已开始在稻田上采用所谓“一次处理”来代替过去的多次用药,并在生产上已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很值得我们学习。
3.2要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和对农民的培训
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向农民宣传新技术、新农药及其使用方法。如把国家关于农药使用最新规定及农药使用的新技术印在一张纸上,在农民购药时每人发放一张;也可以黑板报或宣传栏的形式,向购药的农民进行宣传。关于具体宣传培训的内容,一是要向农民介绍病虫草害的基本常识,从而使其在购药、用药时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向农民宣传农药常识,比如哪些是高毒农药,哪些是国家已经禁止使用的农药,从而使得抵制使用高毒、高残农药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三是要向农民宣传农药使用技术,如什么作用机理农药,用什么施药方法等。宣传时,应做到通俗易懂。
3.3要正确选药,科学安全用药
3.3.1要正确选药 应根据防治对象,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植物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如防治蚜虫等刺吸式害虫,选用内吸性杀虫剂最理想;防治锈病、白粉病用粉锈宁较好;防治霜霉病,使用波尔多液效果好。
3.3.2要科学用药 要根据植物的种类、品种、生育阶段、气候条件等用药。如梅、元花果等使用氧化乐果容易发生药害;一般植物的幼苗期和花期的抗药能力相对较弱;气温高,害虫新陈代谢作用旺盛,农药易发挥药效,防治效果好,但也易造成植物药害和人畜中毒。科学用药还应当做到:第一,适量配药。无论使用哪种农药,都应根据防治对象、生育期和施药方法的不同,掌握和控制防治病虫害的最低有效浓度、药量和次数。勿任意加大浓度和用量。第二,合理混用和交替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农药,经过科学混合使用。不但能提高药效,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还可以兼治多种病、虫、杂草,节省开支,同时也可以互相增效。但是,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农药都能够混合使用。有些农药混合后,会生成沉淀,降低药效,甚至造成药害。交替用药和轮换用药,应以使用具有不同毒效机制,不产生或不易产生交互抗药性的不同类型的药剂为原则。对于新的农药品种,能否混用。最好先做小区药效试验。第三,适时施药,要做到适时施药,就必须了解病、虫、草的发生规律,抓住其发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施药,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以下。此外,防治害虫时,还要根据其取食方式和活动场所等,选择农药和采用相应的施药方式。使用具有选择性的农药,或采用局部性施药时,应以保护自然天敌为主,注意研究自然天敌的控害指标。如当有效天敌与蚜虫的数量比达1:80~100时,可不必施药。
3.3.3要安全用药 农药的中毒现象大多数是由于操作不当、滥用、误食等原因造成。为了防止中毒,应严格遵守农林部颁布的《剧毒农药安全使用规定》。
3.3.4要正确对待防治效果 当前,大多数管理者都有片面追求防治效果百分率现象,甚至想把某种害虫彻底消灭,而一味地加大用药量和施药次数。其实想要人为地消灭某一个物种是不可能的,相反还可能因此而产生新的危机或不良后果。所以通过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即使防治率在70%左右,但对人、畜、植物安全,又控制了病、虫、草。这才是好的防治效果。
3.4加强农药管理,落实专 项资金,控制农药污染
各级农资部门应从广大农民利益出发,严把质量关,拒假农药于门外,各级相关部门也要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农药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依法管理,保证农药质量,积极支援农业生产,保护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同时。为了使新农药的筛选、试验、示范顺利进行,有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落实专向资金,从而为控制农药污染,减少农药副作用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