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种类丰富,形态多样,具有无穷的魅力。有20多米高的大乔木,又有几十厘米高的小灌木,可谓伟岸挺拔,又不乏低矮纤巧(中间包括小乔木、大灌木、半常绿或常绿等各种生态类型)。特别是一些名贵的园林树木如杜鹃花、牡丹,其姿态风韵、花色变换以及幽雅沁人的芳馨,更适于近观雅赏。因此,园林树木在古今中外的各种园林绿地中都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发展,园林树木将继续在美化环境、改善生态条件等方面居于主导地位。
园林树木只有在各种园林绿地搭配种植,才能充分展现其个体或群体美的效果,发挥综合功能。园林树木的合理配植,要了解配植树木所占的空间大小、功能及造景方面的要求,选择适宜该环境条件(气温、土壤、降水、有无空气污染等)的树木种类,精心设计,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美化和保护环境的作用。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就要从多方面去构思,如树木的姿态、色彩、香气比较突出者,应展现其个体美的特点;枝叶茂密、防风尘效果突出的种类,可成片种植,体现其群体美。又如,有的树木能表现出春花秋实的季节特征,更应使其在季节变化中彰显其独有的多样性。有许多树木种类(特别是乔木类)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树姿,幼年、壮年、老年姿态各有妙趣,这都是合理配植应考虑的因素。根据环境和树木本身的特有习性,可与山水地形、建筑、园路、草地、林缘等相互衬托,在有限的空间中形成最接近大自然的园林景观,同时还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作用。
园林树木在各种园林绿地中的配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孤植
指园林树木的单独栽植,借以显示其个体魅力,供人欣赏。常栽植在突出的位置,如草坪、庭院的大空间中。适宜作孤植树木的种类应具有雄伟壮观或奇特的树姿,或浓郁而开展的树冠,或花果繁茂艳丽、芳香的特点。
二、对植
是指2株(丛)园林树木,在构图的轴线两侧对称栽植。常栽植在公园、广场或公共建筑入口处,对入口起衬托作用。所选树种的形态、大小要与建筑、广场等环境相吻合,真正起到衬托作用而不是喧宾夺主。
三、列植
是指园林树木成行成列的栽植。可用单一种类的栽植,也可用2~3个种类相互配植。可单行列植,也可双行或多行列植。常用于行道树、绿篱、林带等的栽植或作为园林景物的背景树栽植。
四、丛植
是指1种或多种多株园林树木,按一定的立体构图要求进行的配植。这是各种园林绿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常配植在草坪、林缘、路边或道路交叉口等处,可体现出树木的群体美。在配植时对树木种类的选择,要考虑到主次搭配,一般来说高大的乔木类可作为构图中的主体,多配植在树丛的中心或前面,小乔木或灌木种类作为树丛中的配景树,配植在主要树种的周围或背后,以起到彼此衬托、呼应的作用,可产生轮廓起伏、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如以单一种类栽植成丛,也要考虑高矮疏密的栽植,以达到富有韵律的群体美之效果。另外,丛植时可考虑配植一定比例的常绿树,能得到衬托的更佳效果。在选择多种树木的成丛配植时,不仅要考虑主次树种的树龄、配植比例、生态习性、观赏期的相互衬托或衔接等因素,还要考虑其本身生长速度的快慢,对水、肥、光线的均衡要求等因素,否则也容易导致长期相互配合不适宜而失败。
五、群植
是指单种或多种几十株以上的较大规模的成片栽植。这也是园林绿地中常见的一种栽植方式,多植在园林绿地的空旷地段。不仅能获得雄伟壮观的群体美的效果,而且能起到更好的防风、防尘、改善环境等作用。选择配植种类时,要考虑到种间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相互关系。
六、林植
是指1种或多种几十株以上的较大规模的成片成带的栽植。常在大型公园、森林公园或风景名胜区应用。由于栽植量大,宜选择乡土树种为主,或选适宜本地区生态环境的种类。在多种类配植时,要充分考虑到生长发育期各类植株相互间的协调及竞争关系。林植虽是大面积的栽植,但在艺术构图方面也要突出曲折迂回的林缘轮廓和起伏错落的林冠层次,且疏密有致。根据栽植的郁闭度,有疏林与密林之分,根据树木配植种类的不同,又有纯林和混交林之别。疏林是常用的一种风景林,郁闭度应在0.4~0.6之间,常采用单一乔木类的树种种植,应选择树体高大并具有独特观赏或庇荫效果、适应性强、管理粗放且少病虫害的种类。栽植时疏密相间,林下常留有林中空地,铺设草地,供人们休息或活动之用。这样的景观能表现出简洁、淳朴、自然野趣之美。密林栽植的郁闭度应在0.7~1的范围内,常用单一种类或2个以上种类来搭配。由于栽植密度较大,因而林内只设曲折迂回的小径,供游人散步,而不设供游人活动的林中空地。多种树木搭配时,如上所述,要考虑不同种类对生态环境的不同要求,能相互适应与补充,在此基础上以人工造型的手法设计成上下林冠层次丰富,并能表现出明显的季相交替,给人们带来自然气息和富有生命活力的壮观的自然森林景观。
一、我国园林目前发展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园林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园林行业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使园林行业发展更为迅速,科技队伍建设,设计水平,行业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科研进展情况 园林行业的科学研究是为行业建设发展服务的,具有基础性、超前性、指导性其工作方针是“以应用科学为主,应用科学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早在年代初,建设部制定了“园林绿化”科研课题,进行系统研究,并逐步落实风景名胜和大地景观的科研项目也有所进展,近年来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如《城市绿地在生态上的价值定量化》《园林经济生态发展战略研究》等。 2、行业发展情况 在进行园林理论研究以外,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设部在年颁布城市园林绿化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中,明确了风景园林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国家重点扶持产业。 园林科技队伍建设步伐加快,风景园林行业科研机构是建设部属、各省市局属的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园林研究所,以及拥有风景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 二、园林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园林设计中的盲目模仿现象 有的设计的道路无作用, 而未规划路的草坪根本不可能控制行人踩出了路, 规划配置未经试种的杜英、木荷、深山含笑等主要生长于长江以南的植物造成了极大损失木荷作行道树被骄阳晒裂皮而死, 杜英因干旱多年枝稀叶疏, 深山含笑也因无遮光物及不易排水生长不良或死亡, 很多花坛不建效果还好些。好的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 条件适合也是可以完全照用, 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多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取得好的效果, 不进行科学研究, 不顾实际盲目模仿, 最后适得其反, 观赏效果降低, 园林建设生命力不强, 经常需要改造, 浪费大。 2、园林设计被经济利益驱动 很多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工程建设都是同一单位或个人, 为了能使设计方案被接受而在设计中不顾科学, 一味地迎合领导的意图和为了推销利润高的树种或自己有的苗木而随意规划。这是产生园林观赏效果低的另一重要原因。 现今, 好多单位到处都是塔柏、雪松、广玉兰、桂花等少数常绿树木, 花少, 色暗, 四季无变化, 斑盖率低, 且许多植株的规划密度过大, 不利于植物生长, 一定年限后相互拥挤, 不是不易移植就是移植无地方栽, 造成浪费。一些人不是充分发挥自己设计方面的才能, 而是不顾科学规律, 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和迎合领导的意图。 3、园林设计中不负责任的现象 有的设计初看确有可取之处, 但实施起来又有困难, 出现问题自己也难以解释清楚, 最后或者要改变设计方案或是半途而废。这是设计人员不顾客观实际, 盲目求新、求景点丰富, 不考虑单位的承受能力, 也不论布置是否真正合理, 只要设计出来了就万事大吉, 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园林绿化设计项目, 对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不进行科学的论证, 就难以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 不能保证设计的完整实施, 达不到理想的质量要求, 设计出来的东西负不了责, 问题不能解决, 最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可见为园林设计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是极其重要的。 三、具体的改进措施 面对我国园林行业存在的一些现象, 以及我国园林行业与国外存在的差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园林行业的建设: 1、尽快的制定符合我国园林行业目前发展形势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 使行业制度尽快做到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 2、积极拓宽我国园林行业的研究范围, 并开发出高质量系列产品, 用于园林建设。 3、积极贯彻“ 以人为本” 的思想, 尽早实行“ 市民参与” 的制度,设计出符合人们要求的园林作品。 4、在园林作品设计上, 严格制止模仿、抄袭、攀比的现象, 使园林作品符合自身特点, 突出自身特色。 四、我国园林发展方向 1、生态园林的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 园林也必然适应新的需要, 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 逐渐注意到, 以生态学原理与实践为依据, 建设生态园林, 将是园林行业发展的趋势。 虽然人们认识到, 生态园林是园林行业发展的趋势。但对生态园林的概念还模糊不清, 对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偏差有人认为, 生态园林就是园林的生态效益, 就是多栽树, 树多了, 生态就有了也有人认为, 生态园林就是植物造园, 植物造景, 减少建筑比例, 以为绿量大了, 生态水平就高了。对生态园林这一概念的正确认识是建设好生态园林的前提, 虽然对生态园林的概念还模糊不清, 但是从国外的生态园林建设发展来看, 其基本理念都是“ 创造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 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 提高人们的自然志向, 使人们在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中, 认识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2、园林城市的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类从城市建设中已经认识到, 当今城市以面临生态失调的环境危机, 城市园林化已逐步提高到人类生存的角度来认识, 不少城市提出了“ 城市与自然并存” , “ 城市自然化”的口号。园林城市的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为了加快园林城市的建设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要从实际出发, 加强区域性生态园林的建设。 (2)根据土地的具体情况安排城市的用地。 (3)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环境。 (4)要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 其中包括小气候环境的创造, 乡土植物景观的恢复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