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这首童谣,就让我想起了可爱的家乡,就仿佛闻见了从凤堰梯田上飘来的油菜花儿香。
陕西最美在陕南,陕南最美在汉阴,汉阴最美三月天。
陕南春早。阳春三月,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当关中平原的麦苗蓄足了一个冬天的力量,拼命的向上伸展脖颈,猛窜着个子时,在布谷岛“咕咕咕”的催春啼叫声中,一夜之间,陕西省汉阴县凤凰山南麓凤堰梯田上满山遍野的油菜花就竞相绽放了!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凤凰的故乡,是神鸟眷恋的地方。
这座山本名南山。相传这里曾是荒蛮之地,瘴气笼罩,十年九旱,人烟罕至,战乱纷扰,民生凋零,野兽出没无常。终有一日,山上飞来一只凤凰神鸟,它体恤民苦,滴下热泪,站在高山之巅一啼就连啼叫了三个月。只啼得满嘴淌血,直啼得山摇地动,山河为之动容,野兽巨蟒销声匿迹。神鸟感动了王母,遂用枊枝从宝瓶里蘸了甘露撒向人间。转瞬间,甘露化作了天雨,化作了清澈见底的汉江。南山顿时山青水秀,郁郁葱葱,清泉遍布,鸟语花香,勃勃生机,成了一座物产丰富,上凤上水的神山宝山。神鸟飞走了,南山人不忘给他们带来幸福的吉祥神鸟,为了感恩,将南山改称凤凰山。它站立啼叫的山巅成了“凤鸣岭”,它歇脚的山头成了“赛凤凰”,它脱毛处成了“大毛坝”,它滴泪处成了“凤凰池”,它啼血的地方则成了“凤江”。
凤堰万亩梯田就是镶嵌在这座宝山上的宝石。宝石上绽放的绚丽多姿的金**的花朵,便是梯田油菜花。
踏遍了祖国大地,南北西东,看过许多地方的油菜花。窃以为,最让人拍手称绝,终生难忘的还数凤堰梯田油菜花。
中国有油菜花的地方很多。凡是能生长油菜的地方,无论水田还是旱地,都有油菜花。云贵川、汉中等地还有“油菜花节”。但我认为,凤堰梯田油菜花在我心中是最美的。
凤堰梯田油菜花之所以让人拍手称绝,是因为它挂在天上,藏在云雾中,长在凤凰山上,长在明清万亩梯田里。它是立体的,是有动感的,是会说话的,是会讲故事的。去那儿,既能观万亩梯田,又能赏油菜花。而其他地方的油菜花都是平面的,是纹丝不动的,是沉默无言的。不是种在一望无垠的水田里,就是长在缓岥上。尽管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韵味儿。比如在江西婺源可以欣赏淹没在花海里,如同飘逸在仙境里的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徽派古民居。在贵州能观赏那一座座漂浮在金**的油菜花海里,类似于桂林山水,高低大小各不同的馒头山。他们如同一幅幅泼墨渲染而成的山水画,汉阴梯田油菜花则更像是一尊尊精雕细琢的巨幅雕塑。也许因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感所至,相比之下,我更爱凤堰梯田油菜花。
观赏其他地方长在平地上的油菜花,除非你站在山顶上,或从飞机上、动力伞上鸟瞰俯视,这样你才能观到花海全貌全景,这幅美图才能在你眼前展开。若站在油菜田里,映入眼帘的只是一条粗粗的**的花的直线,从脚下一直延伸到天边地平线,除了花还是花,没有立体感,全然没有视觉上的冲击。
凤堰梯田油菜花就不那么平淡无奇了。梯田和油菜花是美不胜收的,但首先让每位游客发出一声声惊叫,拿起手上的机子拍个不停的,还不是梯田和油菜花,而是凤凰山旖旎壮观的美景和大城市人平时难得一见的苍山云海。
三月天的.清晨,当你驱车翻越凤凰山大梁,站在老君关观景台上,或站在风堰梯田观景台上时,肯定有种从未有过的异样的感受。北靠雄浑阳刚,深蓝发暗的凤凰山大梁,西瞰凤凰山主峰铁瓦殿,东眺昔日猛张飞曾在那擂鼓退敌的道教仙山擂鼓台,南望清澈发绿,汤汤曰曰的母亲河汉江,傲视群山,一览众山小。头顶是像被水洗过一样,一尘不染,蔚蓝色的万里睛空,万里无垠的天空中飘动着一朵朵蘑菇般的白云。甜丝丝的山风迎面轻柔地吹拂而来,心中顿生无穷的惬意。
白云随风而动,像是个本领高强的魔术师,转瞬间就会变幻出不同的形状图案来。脚下是茫茫的云海,一眼望不到边的雾洋。它把海拔1000米等高线以下的山体、梯田、油菜花、家舍、堰塘、水渠、树木统统揽入怀中,包裹隐藏了起来。眼前只有白茫茫的一片。这是云的海洋,这是雾的世界。身临其境,妙不可言。置身云海雾洋之中,真有一种腾云驾雾,飘然若仙的感觉。雾气腾腾,云遮雾罩,风起云涌,白浪滔天,层层翻滚。远处一座座形状各异的山头成了悬漂在云海中的一座座孤岛。太阳从东边的山凹里缓慢的升起,一轮红日透过薄薄的晨曦,喷射出耀眼的光茫。它一点一点的凑近凤凰山。阳光剌痛了晨雾,撕裂了云海,一点一点的吸干了它的水分。阳光和云雾相互较着劲儿,最终阳光战胜了云雾。云海慢慢退去,浓雾逐渐散开。突然,眼尖的游客发出了一阵阵惊呼:“梯田!快看梯田油菜花!”大伙马上停止了拍摄,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脚下被太阳撕开了几个大口子的浓密的云海雾层。只见一层层,一条条开满了金**油菜花的梯田犹抱琵琶半遮面,羞羞达达不闪面,它们在浓云密雾中若隐若现,偶尔露出了娇滴滴的艳容。
不多时,再一阵山风从山顶刮来,刮来了一丝丝寒意,刮来了喷鼻的山花清香,刮来了浓郁的油菜花香,刮来了湿漉漉的雾气,同时也刮走了雾刮散了云。当浓云密雾全部散去,梯田的整个身躯娇容完全暴露在游客眼前时,它立马会让人们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发出一声声由衷的赞叹。它强烈地撞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给观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满山遍野,盛开着金灿灿油菜花的梯田,像一座座巨大的雕塑,像一幅幅巨幅油画,像一面面金光闪闪的绸缎,从海拔1000米处,从凤凰山山脊下,从高高兀立的万丈悬崖下,从凤凰山的身躯上,从巍峨群山的半山腰垂了下来,慢慢的展开,潇潇洒洒,卷天挟地,通体金黄,金色耀眼。在葱绿的青山和蓝天白云衬托下,分外璀璨夺目,颇为壮观。它一层叠一层,一条接一条,一块挨一块,层层叠叠,相互挤压,似登天的天梯,似不规则的拼图,似鲜艳夺目的唐卡。它们相互间绝不缠绕,绝不重叠。连绵不断,缠绵不休,头靠头,手挽手,膀挽膀,一直逶逸延伸到了汉江畔。或大或小,或宽或窄,或长或短的梯田,形状各异,绝对不可复制,绝对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块梯田。这些数也数不清,绝对水平的线条,在陡峭或稍许平缓的岥地上精雕细凿出了一个又一个形状大小各异的细长的平台。一个连一个的悠长的平台,弯弯曲曲,随变就弯的盘绕在数不清的山脊梁埂和山湾上,远远望去,如同一条条画在地图上的等高线,如同刻在大地上的五线谱,如同一个个跳动在天地间的音符。开满了油菜花的梯田恰似一条条金色的巨龙,在山地上尽情游走,舒展筯骨。更多的金**的神龙见首不见尾,头和身子扭动在梁埂上,龙尾却神秘诡异的藏进了深山凹里。梯田田埂是土**,水平的,弯弯的,横亘在大地上的;梯田里的油菜花是金**,油菜杆是竖的,纵的,垂直向上的。纵的横的,土黄和金黄,交织或交错在一起,更加具有立体感、画面感和丰富的层次感。
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清同治年间,一群有胆有识的吴姓族人,在清政府“垦荒令”的感召下,携家带口,背井离乡,溯汉江而上,陆陆续续的从湖南老家迁到了这里。经过世代的开垦,终于在凤凰山南麓开垦出了这些散落在大大小小几十个山梁上的梯田,并在这里繁衍生息。
二百多年过去,凤堰人作梦也没有想到,一不留神,这些老祖先开垦,世代耕种,朝夕相伴,在他们眼里再普通不过的古梯田,竟然成了文化遗产,成了国级级四A风景区,成了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了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美丽田园、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了永远的留在他们家门口,能给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谁也搬不走,挪不动,十分珍贵的旅游资源。
这些先人留下来的杰作,可谓天工开物,鬼斧神工,令世人赞叹不已。它满打满算的加起来,足有一万多亩。有人曾数过,梯田层数最多的,竟有五百多层。梯田没有浑然一体,没有连成一大片。而是北头一大块,南面一大片,东一面梁,西几面岥。梯田之间,若即若离,时断时续。它随山势而建,通常一个山梁就是一片。地形地貌不同,决定了梯田的长短宽窄与大小。岥缓,梯田就宽,反之就窄。油菜花也没有连成片,东一块西一块的分布在山脊上沟凹里。
土地承包到户了,动员归动员,农民有主见。想栽啥种啥不能强勉。于是乎,有的栽油菜,有的种小麦,有的“泡冬田”。灌上水,冻上凌,冻酥土,好在五月份栽秧子。这样反倒更加耐看,更具多样性和观赏性。发青发绿的冬小麦田和灌了水,在阳光下眨着眼睛,像一面面闪闪发光的镜子样的泡冬田,夹杂在金**的油菜田里,配上农舍、树木、堰塘、水渠、便道、水牛、牧童、笛音、机耕路,伴着袅袅升起的炊烟,彰显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俨然浓浓的诗情画意和陕南乡间浓郁的乡土味道。
镶嵌在层层梯田里的白墙灰瓦徽派农舍,酷似一颗颗撒在金色花海里的珍珠。宽的路窄的路把一颗颗珍珠串了起来,蓄满了水的堰塘像一个个漂在黄金花海上的水葫芦,堰塘旁和房前屋后的大树灌木丛,成了这幅金色美图上不可或缺的神来之笔,绿的点缀。
与平地上的梯田所迵异的是,梯田既无须耗电抽水浇灌,也无须挖渠引来江水河水灌溉。凤凰山雨量充沛,气侯湿润,紧临汉江,云山雾罩,白云缭绕,天露滋润,甘泉瀑布遍布,终年流水潺潺。山高水高,凤凰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移民先祖顺山势掘渠,引来山泉,由高而低,从上至下,自流灌溉,无须电力人力,节能环保。满山的水,满江的水,让这儿的地名都灌满了水。凤江、堰坪、坪溪、渭溪、漩涡、汉阳……
凤堰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自饮,自给自足,一切原生态,纯天然。土中有富硒,附以甘泉浇灌,施有机肥,梯田油菜籽稳产高产,颗颗油黑锃亮。每到榨油季节,油坊溢出的土菜油香飘十里。山民一年四季都食用自产土菜油,炒出来的菜格外香气诱人,余味悠长。
五月,收完油菜,又开始了犁田打耙,放水插秧。那时你再来,你将会看到摄人魂魄的另一番景象。沟沟梁梁上蓄满了水的梯田,在阳光月光的反射下,犹如千千万万面晶莹锃亮的银镜。田坎划线,纵横交错,银光闪闪,天上人间。
春华秋实,一到秋季,梯田呈现出另一种美。那是丰收的美,是成熟的美。稻花飘香,谷穗沉甸,满岥架岭,果实累累。梯田产的富硒米,粒粒饱满,结白如玉,滋补养人,唇齿留香。
油菜花开了,养蜂人也追花来了。大卡车上的蜂箱里装满了千万只勤劳的小蜜蜂。一夜之间,梯田的油菜花丛间搭起了无数的帐蓬。那是采蜜人的家,也是小蜜蜂的家。“采蜜王子”小蜜蜂循花而来,搧动着小翅膀,不知疲倦的在油菜田里“嗡嗡嗡”的飞来飞去。将蜜粉带回蜂巢,吐出蜜,又爬出蜂箱,飞到花丛中。同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的采蜜人心里都绘有一张活地图,他们能精确的计算出何地何时开花谢花。他们永远跟着花期走,哪儿有油菜花哪儿去。油菜花儿是他们的宝藏,油菜花儿是他们的魂,油菜花儿是他们的命根。每到此时,油菜花的主人都掐着指头盼他们来。
他们一来,油菜花也会笑咧了小嘴,脸上绽放出笑容来。这是个小小的食物链,自然天成,天人合一,人虫合一,互惠互利。小蜜蜂采了蜜,喂饱了蜂王和蜜蜂宝宝,在采蜜的同时,也替油菜授了粉。采蜜人收获了蜂蜜,主人增了产,油菜杆油饼渣又肥了田。油菜不可或缺,采蜜有益无害,皆大欢喜。
梯田油菜花海是驴友、自驾游爱好者的天堂,是诗人的梦幻世界,是画家、摄影家的最爱,是歌者的舞台,是恋人的圣地,当然也是文学家的乐园。美丽如画的景色带给他们一个梦幻世界,能给他们以万般的灵感和顿悟,能让他们从灵魂深处突然迸发出少有的创作激情。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最能使他们迅速地找到感觉。在这里,驴友们能实现他们的此行目的;诗人会面向万亩梯田豪气冲天的吟诗作赋;画家能尽情写生写意,挥洒泼墨,即兴作画;摄友找准角度,捧起架起相机就拍个不停;歌者能有感而发,一展歌喉,引亢高歌;恋人能面对凤凰山和梯田花海,发出爱的誓言,彼此相爱一万年;作家则把历历在目的美景变成了呼之欲出的腹稿。
闲瑕之余,三几好友,相约隐藏在白云深处,窝在梯田臂弯里,淹没在绿树成荫里和黄灿灿的油菜花海中,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枇杷树下支起小桌,树下拴了条哞哞叫的大水牛,膝旁是钻来钻去的夹尾巴土狗,桌下是“咯咯咯咯”的在地上啄食吃的散养土鸡。坐在靠背竹椅上歇歇气,身陷油菜花海之中,头顶蓝天白云,脚踩凤凰山甘泉滋润的万亩梯田,品着馨人心脾,清香无比的凤凰山明前茶,大口大口的呼吸着湿润甘甜的空气,闻着随风飘来的一阵阵的油菜花香,听着风儿从茶园里刮来的姑娘们的采茶歌,赏景评景,叙离别情,促膝长谈,心旷神怡。一片释然,身心放松,心儿都醉了,给个神仙都不当。
厨房里冒出来的香气直窜鼻腔,馋得人直流哈剌子。土菜油,柴锅子炒菜闷米饭。菜无须多,香椿嫩笋蕨菜荠荠菜,土猪腊肉炒洋芋耙耙,洋芋果果青椒爆炒土鸡仔,豆腐乳蒸腊肉夹锅巴,茴香醋溜汉江野生鱼,中间坐一个汉阳坪的灰瓦大蒸盆子,足以撑破十个壮汉的肚皮。斟上纯天然,怯伤痨,怯风湿的拐枣子酒。美食诱人,大块朵颐,把酒对饮几盅,那才叫个爽。
菜香饭香酒香果香花香,山美水美景美花美人更美。酒不醉人人自醉,陶醉在明清万亩梯田的油菜花海里,醉梦在凤凰神鸟啼血流泪,呼来幸福满岥的地方,这辈子值了。
古汉台内的景点有哪些?
民国时期,中国的土匪遍布全境,中国人民在遭受军阀混战的痛苦的同时,也要时刻担惊受怕的面对土匪的劫掠。而土匪作为与政府对立的武装组织,自然选择政府统治薄弱或地势险要的地区作为老巢。
因此,位于两省交界之处的三不管地带,就成为了土匪最为猖獗的地区。例如,民国时期的四川和陕西交界之处,就有多股大土匪横行,这其中,就包括被称为陕南巨匪的袁刚。
民国土匪
袁刚率领的匪帮,虽然主要横行的区域位于陕西南部地区,但是袁刚并非陕西人,而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袁刚,1888年生于四川宣汉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而且,袁刚的家庭比一般农民家庭更要困难。
由于袁刚幼年丧父,完全靠母亲一手拉扯大,因此,袁刚对于母亲极为孝顺,在当地也有?袁孝子?之称。长大成人之后,袁刚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孝顺老母,他当过帮工,做过赶脚,所有能挣钱的活儿,他都不辞辛苦的干。同时,由于为人讲义气,喜欢打抱不平,他在年轻人中间有不小的威胁。
1924年,四川宣汉大旱,当地几乎颗粒无收,人们生活也因此极为艰难。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的地主依然毫不怜悯的上门逼债。由于袁刚家生活艰难还不起债,前来收债的地主甚至将袁刚的母亲吊起来打。
对母亲极为孝顺的袁刚看到这一幕后,怒发冲冠,一怒之下将地主派来催债的人杀死。杀人要偿命,更何况旧社会的官府,也只会站在地主的一边,因此,袁刚被破逃离家乡。
他先是躲进了深山老林,但是由于当地官府通缉愈发严密,无处可去的袁刚,一狠心离开了家乡,加入了川军军阀杨森第20军,成为一名士兵。
在川军之中,袁刚充分发挥了自己深喑人情世故,处事果断的优点,在川军中如鱼得水。他甚至在川军中组织了以自己为头目的小团体?洪帮,以图自保。
但是,目不识丁的袁刚在军中毫无关系,他深知,在裙带关系错综复杂的川军中不可能出头。再加上四川军阀混战不断,在军中有随时成为炮灰被牺牲的危险。
四川军阀杨森
因此,1928年,趁杨森的20军被击败溃退,军中一片混乱的情况,袁刚带领自己的小团体八人,携带三支短枪离开部队,回到了四川宣汉老家。但是,由于宣汉属于杨森的地盘儿,再加上家乡的仇人势力不小,因此,袁刚带领自己的小队伍进入了陕西境内,开始了在陕南地区啸聚山林的土匪生涯。
袁刚先是进入了陕南西乡县,并占据了西乡县西南左溪和渔渡坝地区。渔渡坝是川陕交通要道,占据此地后,袁刚在此私自设立关卡,收取过路商旅的保护费。
与此同时,他也在暗中劫掠地主富商,靠着这一明一暗的手段,袁刚迅速聚集了大量财富,颇有眼光的袁刚并没有将这些钱去花天酒地,而是购买武器弹药,招兵买马。因此,不到一年的时间,袁刚的手下就超过了100多人,成为陕南当地小有名气的土匪。
民国土匪
但即便有了100多人的土匪队伍,在大土匪遍地的陕南地区,依然有随时被?黑吃黑?的危险。
因此,羽翼未丰的袁刚投靠了同在西乡县的大土匪头子罗玉成,成为了罗玉成匪部的先锋大队大队长。随后,袁刚又率部到达大河坝,占据了天险高洞子,并开始继续招兵买马,扩充实力。
1929年,川军田须尧率部围困高洞子,试图消灭罗玉成和袁刚匪部。生死之际,两人自然率部拼命抵抗。由于川军势大,罗玉成请了镇巴县大土匪王三春解围。却没想到,川军虽然因此撤围而走,王三春却对罗玉成匪部产生了觊觎之心。不但罗玉成部被王三春强行吞并,罗玉成本人也被枪杀。
民国土匪
势单力孤的袁刚听到此消息后惶恐不安,为求自保,袁刚又投靠了南郑县的大土匪头子徐耀明。徐耀明虽然是土匪头子,但也是国民党川陕边防剿匪军得一名团长。袁刚率部归顺后,被徐耀明任命为二营营长。不过,双方貌合神离,袁刚也依然在高洞子一带发展。
1933年,由于利益之争,徐耀明与袁刚之间爆发争斗。徐耀明决心率部消灭袁刚,但这个消息却被袁刚事前获得,处事颇为果断袁刚先下手为强,设伏击毙了徐耀明,并缴获了100多只长短枪。袁刚的势力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陕南地区红军队伍的发展和壮大,畏于红军的实力,袁刚队伍甚至还曾被改编为红29军游击队。不过,土匪本性的袁刚显然无法在革命队伍中呆下去,很快,他就率领手下的土匪叛出红军队伍。并开始在根据地烧杀掳掠。因此,他曾被红军反击,手下的不少土匪也因此被消灭。
民国土匪
不过,袁刚却并没有因此收敛气焰。在红军北上之后,独霸了大河坝一带的袁刚,气焰更为嚣张。私设关卡和绑票勒索已经不能满足他愈发贪婪的欲望。
他开始强迫当地的农民种植**,并通过走私贩卖鸦片,获取暴利。同时,像多数土匪一样,杀人放火、强抢民女的事儿也没少干。甚至袁刚还真把自己当成了土皇上,他在大河坝一带居然摊牌劳役,在当地抓丁拉夫,使得当地民众苦不堪言。
当地驻军和县政府也多次派兵围剿,但由于地势险要,再加上袁刚十分狡猾,不与官军正面相对,因此,始终未能剿灭袁刚。迫于无奈之下,国民党西乡县政府将袁刚招安,并封其为县第二大队大队长,袁刚也一跃由土匪成为了官军。
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成为了民团军官,在普通人看来,自然算得上光宗耀祖。而依靠合法身份的袁刚,在当地的势力也愈发壮大。有了官身,袁刚也开始在乎起自己的形象了,他甚至在峡口办理了一所育成中学,以标榜自己重视教育。
民国土匪
不过,为了养活人数众多的手下,也为了享受荣华富贵,袁刚及其匪帮对于当地的骚扰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为严重。
1938年,担任汉中警备司令的祝绍周决定剿灭袁刚匪部。在以改编之名将其调出未果后,祝绍周干脆集结了川军两个团和陕军的一个团,派遣数千兵力对袁刚老巢高洞子进行了围困。却没想到,由于地势险要,在加上袁刚早有准备,数千官军围攻高洞子一年之久,居然未能攻下。
最终迫于无奈之下,1940年9月,祝绍周利用袁刚孝子之名,将袁刚的母亲接了过来,并让她到高洞子劝袁刚出洞投降。而条件则是可以饶袁刚不死,如果他愿意当官儿,也可以在军政界任职。
陕南汉中
此时被围困一年多,袁刚匪部早已接近弹尽粮绝,再加上母亲的喊话和祝绍周提供的优厚待遇,袁刚最终带领众多土匪主动投降。投降后,袁刚和几个匪首被押到了汉中。
对于处如何处置袁刚,国民党汉中政府一直举棋不定。很多与袁刚相熟的军阀和官员为其求情,但由于袁刚在西乡县为祸十多年,当地的民愤极大,西乡县则强烈要求杀掉袁刚。
最终,考虑到袁刚在西乡等地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存在将威胁国民党对西乡的统治。国民党汉中政府在1940年12月16日,将袁刚和其他几个匪首枪毙。袁刚结束了自己堪称丰富多彩同时也满是罪恶的一生
古汉台走进博物馆,迎面一座高台,这就是汉王刘邦的宫廷遗址——古汉台,它高7米,坐北朝南,分三个台阶,
汉中市博物馆
是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典型秦汉宫廷模式的遗址,后来人们常将这个台视作汉朝基业的象征。
望江楼
古汉台的最高处,是一座三层高楼——望江楼,它就是南宋时修建的天汉楼。望江楼高17.5米,融南北建筑之长,清末民初建筑风格,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
望江楼曾是汉中的最高层建筑,据说在过去,登临三楼向南眺望,一眼就可以看见汉江,是人们饱览汉中风光的最佳去处,正如望江楼二楼榴联上写的:“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现在,随着汉中城市规模的拓展,登楼已不能望江了。望江楼也已改成汉中博物馆的馆藏宗教造像陈列室。
望江楼东西两侧,分别有铜钟亭和石鼓亭,铜钟亭里放着一口很精致的大铜钟,据说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为传世珍品。西侧石鼓亭内的石鼓,又名月台苍玉,玉质,传说是汉王刘邦的上马石,为“汉中八景”之一。
桂荫堂
望江楼对面,是建于明代的桂荫堂,据说堂前那几株大树就是古汉桂,每逢中秋佳节,香飘四溢,是汉中城
望江楼
[1]
内寻香访桂之处。堂内陈列有汉中汉代史迹。桂荫堂东西两面的建筑称为东华厅、西华厅,分别陈列有汉中革命史迹和古字画。
镜吾池
桂荫堂南面,是一潭水池,这是清初所建的镜吾池。镜吾池为长方形,长13米,宽6米,中为石拱桥,分别刻有“龙”、“虎”,为汉中道署十景之一。池旁一个圆形的石头上,镌刻着一首名为《镜吾池》的诗:“池塘如镜水平芜,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
主要陈列
镜吾池再南,是汉台南院,也就是汉台碑林,里面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一组陈列,这就是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汉台碑林分为两个陈列室:东面是褒斜古栈道陈列室,西面是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褒斜古栈道陈列室
褒斜古栈道陈列室分为三个单元,分别展示了古代穿越秦巴两山之间7条古道的走向、褒斜古栈道南端石门隧洞的开凿和因地制宜修建栈道的各种形制、栈道沿途官方设施的“邮亭驿置”。
自古以来,先民们经过无数次踏勘,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踩踏出穿山越岭的七条主要道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穿越秦岭,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穿越大巴山。这些道路,历史上统称为蜀道。在蜀道上,沿途分布着不同形制的栈道,被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称为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土木工程。褒斜道上的主要遗迹有:石门、孔雀台栈道、石垭子栈道。
孔雀台峭壁栈道遗迹,在留坝县南河乡(今武关驿镇)孔雀台村褒水西岸,栈道从面临深潭的绝壁间穿过,
孔雀台峭壁栈道遗迹
栈孔中插有30厘米见方的石梁,间距40—60厘米,上覆有石板,供人通行,建筑形制属于“千梁无柱式”。
石垭子栈道遗迹在今留坝县柘(zhè)梨园乡(今江口镇)石垭子村东岸,属于石积式栈道,是早年乡民利用古栈道壁孔营建的水渠基地,目的在于抬高水位,便于灌溉,是古代交通与近代水利相结合的范例。
褒斜道是穿越秦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便捷的一条蜀道,在蜀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封建时代的政令畅通、商贾往来,均取褒斜道。因此,褒斜道沿途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邮、亭、驿、置及交通工具。
陈列室内还有一张拓片,拓自陕西略阳县灵岩寺内的一通“仪制令”石刻,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个交通规则。石刻高六十公分,宽四十公分。中刻“仪制令”三大字,下并行四行十二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款识“淳熙辛丑邑令王立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睿)的年号,“辛丑”为淳熙八年(1181年)。“仪制令”是宋代朝廷通令各州县立于县城通衢要道的石碑,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规则,它是研究古代道德规范和礼貌行为的实物资料。
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石门十二品陈列室,陈列了从褒谷石门隧洞内外凿迁下来的13方精品摩崖石刻,又称“汉魏十三品”。1967年修石门水库时,为抢救文物,从石门古栈道两侧近二百块摩崖石刻中精选出具有很高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价值的十三块石刻,将石刻四周凿空,整体凿下,移存到汉中博物馆。
这十三品分别是:一品《石门》碑;二品《鄐(chù)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三品《鄐君碑释文》摩崖;四品《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门颂》摩崖;六品《杨淮表纪》摩崖;七品《玉盆》摩崖;八品《石虎》摩崖;九品《衮雪》摩崖;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其中,汉刻8种,曹魏和北魏石刻各1种,宋刻3种,记述或赞颂褒斜道修治通塞历史的汉魏摩崖有5种。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被称做“陕南第一古石”,镌刻于公元66年,是我国早期的摩崖石刻,原在石门洞南约一里的山崖间,石质为云母片岩,碑面凸凹不平,间有沟壑,文字漫漶,记载了汉明帝刘庄复通褒斜道开凿府门隧洞的事。从书法上说,它上承秦小篆下启古隶,隶中带篆,颇有古韵,为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典型代表。这种书法风格,全国只仅此一种,被誉为国宝级文物。清人杨守敬评价为 “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模拟。”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建和二年(148年)刻,它记述了汉顺帝年间司隶校尉杨孟文向皇上上书,力驳众议,并修复褒斜道的历史,还反映出东汉时期穿越秦岭间四条道路的历史,这些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石门十三品(15张)
《石门颂》的书写者意在歌功颂德,而不在于显扬书法,但他的书法却被后世称为“汉隶之极作,学隶者必学之范本”。它与甘肃成县的《西狭颂》,汉中略阳的《甫阁颂》并称为“汉三颂”,是隶中极作,书法珍品。
《石门颂》,代表着古代隶书的最高水平,它奔放质朴,浑壮飘逸,是千百年来书法家竞相临摹的佳作。清代张祖翼评价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石门颂》之后,还有《李君表》、《杨淮表纪》等汉代石刻,它们的风格继承了《石门颂》,但又有发展,都是汉代摩崖的精品。《杨淮表纪》,全称为《司隶校尉杨淮下邳相杨弼表纪》,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之孙。
曹魏石刻中,《李苞通阁道摩崖》属少见的三国遗存,是研究三国蜀魏之战的实物资料。而《石门铭》,则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铭文所记为赞誉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开路盛举,记载了北魏时褒斜道改道至回车(今凤县东南)的历史。《石门铭》的书法也极其珍贵,它由隶向楷过渡,在魏碑中地位极高。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为飞逸之宗:“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不识人间烟火之仙品。”近代于右任先生在《右任墨缘》中有“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之句,可见《石门铭》在书法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石门十三品中,还有几方描写褒谷风景的石刻,如《石门》、《玉盆》、《石虎》、《衮雪》等,这四种汉隶大字摩崖,都是状物抒怀之作,是历代文人名士所留下的。
《玉盆》,相传为张良所书,它位于石门南褒河中,形如巨盆,色泽如玉,“浮浪玉盆”是清代褒谷二十四景之一。
“石虎”,是西汉褒中县人郑子真所书。郑子真,名朴,他常年隐居于褒谷箕山,名声很高。石门隔褒河与河东的石虎峰相对相望,当地俗语常道“石门对石虎”。郑子真见石虎峰远远望去就像猛虎下山,欲腾欲扑之状,于是写下了遒劲有力的“石虎”二字,镌刻在石虎峰下的山崖间,字径30厘米,为隶书,落款署名“郑子真书”。郑子真的“石虎”二字,用笔厚实遒劲,“石”字左边波挑拙朴而不轻佻,“虎”字结构删繁为简,左右波桃沉稳,又互为呼应,下面三竖开张且蓄势,似雄健猛虎弓腰蓄势待时扑跃之姿。汉代摩崖石刻均收入“石虎”二字,并为之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