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牛的广东省西牛镇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8:03:26
字号:

地处连江(小北江)中下游,又是飞来峡库区的上游,水势平稳,江水清澈。该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疏松肥沃,属半山半田的丘陵地带。西牛镇位于东经113°00′──113°12′。北纬24°08′─24°14′。总面积166.7平方公里。距县城47公里。东与石灰铺、连江口镇交界。南和水边、沙坝镇相连。西同九龙、明迳镇相邻。北与张陂、含光相接。西牛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至22℃,年均降雨量1850毫米。土地疏松肥沃。

西牛的广东省西牛镇

西牛镇2010年底总人口54029人。汉族,其中农业人口48570人。占总人口的88.46%,非农业人口6120人,占总人口的10.99%。 东西跨度35.2公里,南北跨度15.5公里,总面积234平方公里。境内105国道、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信星、西黄水泥公路直达星村、黄泥,桃江穿过境内东部,水陆交通方便。

镇人民政府驻西牛圩,距县城10公里。辖区3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454个村民小组,共14379户,53958人。2006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6336万元,工业总产值388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0元。

地势西高东低,东北部和西北部群山环绕,中南部多为丘陵,土壤以红壤为主。最高峰天华山,主峰海拔748.5米;最低点五羊村乌漾滩,海拔135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9.40C,年降水量1500.7毫米,无霜期297天。 境内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2784.1公顷。主种杂交水稻,年产稻谷24686吨,盛产脐橙、甜玉米、蔬菜、小山竹、烟叶等经济作物。其中烟叶成为当地的“黄金叶”、“摇钱树”,至2007年,全镇建立了“虎岗国际型优质烟叶基地”、“天龙替代国际型优质烟叶基地”烟叶生产基地,种植面积2540亩,产烟72.4万斤。2006年全镇蔬菜面积达到12000亩,形成了高丘、星村、石头塘等多个商品蔬菜生产基地,菜农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养殖业实施“大户养猪、分户养牛”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年出栏30万头生猪养殖场2个,年出栏3000头行猪养殖场4个,同时从上海引进澳牛“南德温”黄牛品种改良基地一个。

新的征程催人奋进,新的使命光荣神圣。西牛镇党委政府带领和团结全镇广大人民群众围绕县委“对接长珠闽、融入珠三角、面向港澳台、建设新信丰”发展战略,根据镇党委“115”工作目标,(打造一条十里经济长廊,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后花园,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新农村建设、农民知识化、建材工业大镇、小城镇融入城市集群化五大进程),扎实工作,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把西牛建成全市的工业大镇、农业强镇、财政富镇、集贸名镇、生态村镇,倾力打造信丰县繁荣、稳定、和谐的“北大门”。

江西信丰县历史

2011全镇生产总值实现6.5378亿元,同比增长10 %;财政总收入达3800万元,同比增长8.5%;地方本级财政收入699万元,同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同比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16元,同比增长10.1%。全镇各项主要工作在全县年终考评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乡镇主要工作目标管理综合考评二等奖,人口计生、安全生产、信访、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招工、果业、民生工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工作均进入全县先进行列。

(一)抓项目促发展,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中央扩大内需、增加投入等方面的投资重点,做好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方面文章,着力抓好了项目开发、争资争项、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一年来,包装储备了镇自来水厂技改扩建、垃圾填埋场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累计争取小农水、农村安全饮用水、土地开发等项目资金1400多万元,利用外资203万美元,加强了荣兴纸业、吉富环保板、强盛陶瓷、兴达活性炭等已落户企业的对接服务,特别是落实了旭辉儿童运动制品公司80亩工业用地指标,加快了厂房、办公楼、宿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其尽快竣工投产。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全镇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后劲不断增强。

(二)抓产业调结构,现代农业多样发展。

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切实推进了土地流转,着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规模经营,初步形成了红瓜子、棕榈花卉两大主导产业,脐橙、生猪两大传统产业,精品西瓜、反季节蔬菜、葡萄三大特色产业,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特别是通过不断加强对红瓜子产业的技术服务和金融信贷支持,进一步巩固了极富、长远5450亩的红瓜子主产区地位,并促进红瓜子加工、购销等产业链长足发展,年内实现红瓜子吞吐量1.5万吨,我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红瓜子集散区;还有棕榈花卉这一新兴产业,通过江西思骏、海信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九龙、江背等村已逐步形成“三分之一土地流转给企业、三分之一土地由农户自种、三分之一土地留作口粮田”的棕榈产业发展格局,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已达2300亩,海信棕榈基地于去年被评为全市青年创业基地,全省最大的棕榈花卉基地已初具规模。

(三)抓建设重投入,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圩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圩镇对经济发展的聚集和带动效应得以体现,村庄面貌日新月异。一是加强了圩镇建设和管理。投资近80万元完成了沿江路改造,下大力气加强了圩镇管理,开展了清理整治违法违规用地和违章建筑工作,圩镇人居环境得以明显提升。二是抓好了以寨背村6个点整村联组推进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96万元,新铺通组干道1.6公里、入户便道3000米,新建休闲场所6000平方米,农村整体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三是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投资近300万元,完成了九龙村部至迳古潭水库、坳丘村部至大排高等12公里公路硬化,部分村提前实现水泥路“组组通”,群众出行高效便捷。四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上坑水库、石人公水库溢洪道降低工程,顺利推进石人公水库维修加固工程,通过实施小农水工程项目,主要对石人公水库、迳古潭水库、上坑水库三大灌区7个村进行了农田水利改造,共铺设U型槽 51.57公里;对细车、高桥、乙口等村年久失修的主干渠进行了清淤修缮,清淤渠道12公里,解决了8000余亩农田灌溉问题。

(四)抓创建重长效,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积极开展了文明创建活动,圩镇环境卫生、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及生态文明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一是扎实推进“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全年共完成造林任务2000亩,完成国道绿化68亩,落实油茶项目260亩、中幼林抚育补贴试点工程500亩、长防林项目150亩,累计发放林权证150余户,调处林权纠纷9起。二是加强了农村垃圾清扫、收集、清运和处置工作,新建166个三格式化粪池,拆除棚栏厕5216平方米。三是大力推广农村清洁能源。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认真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新建沼气池近500立方,新装太阳能180台。四是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我镇被评为“赣州市文明镇”,九龙村被评为“赣州市文明和谐村落社区”,江背村被评为“赣州市特色文化新村”。

(五)惠民生保民利,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一是高度重视科教文卫体工作。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先后组织了一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参观学校活动,召开了一次教育工作座谈会,刻录了一块反映全镇中小学校舍现状的影像光盘,在教师节隆重举行了表彰活动,奖励标准较往年有大幅提升。此外,通过镇财政补贴、村民集资、企业捐资等方式,修建了高桥小学水泥路,至此,全镇所有学校通了水泥路。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力推进科技下乡和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下乡60多场次,举办了全镇性篮球比赛,新建了细车村标准篮球场,被评为全县“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乡镇”、“乡镇体育管理服务中心工作先进单位”。完成了镇综合文化站主体工程建设,添置了电脑、摄像机、二胡等乐器,率先组建“金铁合唱团”,在首届全县“橙乡红歌汇”合唱节中取得三等奖的好成绩。二是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年来,全镇共为125户五保户和538个低保户1311人兑现五保、低保资金11.491万元;为356个高龄老人发放补贴5.3万元;为3186名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105万元;办理农村大病医疗救助76人,救助金额30万元;发放复员军人及退役参战人员优抚金、生活补贴41.45万元;按政策核定67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对象,发放奖补资金67.05万元;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其中新农合参合36505人,参合率97%,新农保参保19117人,完成县下达任务的105.4%。三是高度关注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严格按照数据准确、程序规范、发放及时的要求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各项涉农资金的审核发放工作,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资金600多万元,镇财政所在全县财政系统综合考评中荣获第一名。四是计生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制定出台利导新举措,在全镇树立“一人结扎、三代实惠、全家光荣”的良好社会风气,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9‰,顺利通过省级年终综合考核,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被评为全县第一名,镇计生办被推荐为全省人口计生系统先进集体表彰对象。此外,民族宗教、民兵预备役、妇女儿童、老龄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绩。

(六)抓预防重检查,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一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着力强化安监员队伍建设、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整改以及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等工作,全年未发生因安全责任引发的各类安全事故,取得了历史性的最好成绩,安全生产工作在全县年终考评中被评为第一名。二是着力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全力抓好了森林防火各项措施的落实。三是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和谐平安创建,健全了治安巡逻队,圩镇、学校、机关等重点区域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治安防范明显加强,广大群众的安全感得到有效提升。四是及时排查调处了各类矛盾纠纷。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严格落实了“有困难有问题有诉求,找党员找干部找组织”服务机制,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全年未发生因处理不当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各种违法犯罪明显减少,社会治安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铁石口镇以独特的开放意识,创新的进取精神,敢干大干的胆略,走出一条“工业强镇,农业富民”的发展之路,取得巨大成就。2001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财政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该镇依托丰富的煤炭、石灰石、沙石等资源,引进高科技,先进的管理理念,致力于工业发展。目前已形成建材、采掘、食品加工三大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全镇各类工业企业100多家。水泥生产在赣南一枝独秀,拥有三家大型水泥厂,年产量达80万吨;煤炭生产远近闻名,年产量达50万吨。在农业生产上,铁石口镇扬优成势,将传统的红瓜子产业做大做强,年种植红瓜子5000多亩,引进提纯复壮、精包装等现代生产加工技术,年加工销售红瓜子2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红瓜子集散地。铁石口镇还借助信丰县是“中国脐橙之乡”这块金字招牌,大力发展脐橙产业,现已发展世界著名的脐橙品种朋娜、细贺尔等2000多亩,并以每年5000亩的开发速度快速发展。

2011年全镇生产总值实现6.5378亿元,同比增长10 %;财政总收入达3800万元,同比增长8.5%;地方本级财政收入699万元,同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同比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16元,同比增长10.1%。全镇各项主要工作在全县年终考评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乡镇主要工作目标管理综合考评二等奖,人口计生、安全生产、信访、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招工、果业、民生工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工作均进入全县先进行列。

(一)抓项目促发展,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中央扩大内需、增加投入等方面的投资重点,做好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方面文章,着力抓好了项目开发、争资争项、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一年来,包装储备了镇自来水厂技改扩建、垃圾填埋场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累计争取小农水、农村安全饮用水、土地开发等项目资金1400多万元,利用外资203万美元,加强了荣兴纸业、吉富环保板、强盛陶瓷、兴达活性炭等已落户企业的对接服务,特别是落实了旭辉儿童运动制品公司80亩工业用地指标,加快了厂房、办公楼、宿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其尽快竣工投产。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全镇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后劲不断增强。

(二)抓产业调结构,现代农业多样发展。

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切实推进了土地流转,着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规模经营,初步形成了红瓜子、棕榈花卉两大主导产业,脐橙、生猪两大传统产业,精品西瓜、反季节蔬菜、葡萄三大特色产业,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特别是通过不断加强对红瓜子产业的技术服务和金融信贷支持,进一步巩固了极富、长远5450亩的红瓜子主产区地位,并促进红瓜子加工、购销等产业链长足发展,年内实现红瓜子吞吐量1.5万吨,我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红瓜子集散区;还有棕榈花卉这一新兴产业,通过江西思骏、海信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九龙、江背等村已逐步形成“三分之一土地流转给企业、三分之一土地由农户自种、三分之一土地留作口粮田”的棕榈产业发展格局,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已达2300亩,海信棕榈基地于去年被评为全市青年创业基地,全省最大的棕榈花卉基地已初具规模。

(三)抓建设重投入,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圩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圩镇对经济发展的聚集和带动效应得以体现,村庄面貌日新月异。一是加强了圩镇建设和管理。投资近80万元完成了沿江路改造,下大力气加强了圩镇管理,开展了清理整治违法违规用地和违章建筑工作,圩镇人居环境得以明显提升。二是抓好了以寨背村6个点整村联组推进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96万元,新铺通组干道1.6公里、入户便道3000米,新建休闲场所6000平方米,农村整体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三是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投资近300万元,完成了九龙村部至迳古潭水库、坳丘村部至大排高等12公里公路硬化,部分村提前实现水泥路“组组通”,群众出行高效便捷。四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上坑水库、石人公水库溢洪道降低工程,顺利推进石人公水库维修加固工程,通过实施小农水工程项目,主要对石人公水库、迳古潭水库、上坑水库三大灌区7个村进行了农田水利改造,共铺设U型槽51.57公里;对细车、高桥、乙口等村年久失修的主干渠进行了清淤修缮,清淤渠道12公里,解决了8000余亩农田灌溉问题。

(四)抓创建重长效,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积极开展了文明创建活动,圩镇环境卫生、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及生态文明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一是扎实推进“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全年共完成造林任务2000亩,完成国道绿化68亩,落实油茶项目260亩、中幼林抚育补贴试点工程500亩、长防林项目150亩,累计发放林权证150余户,调处林权纠纷9起。二是加强了农村垃圾清扫、收集、清运和处置工作,新建166个三格式化粪池,拆除棚栏厕5216平方米。三是大力推广农村清洁能源。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认真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新建沼气池近500立方,新装太阳能180台。四是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我镇被评为“赣州市文明镇”,九龙村被评为“赣州市文明和谐村落社区”,江背村被评为“赣州市特色文化新村”。 铁石口镇是理想之地。首先,铁石口镇是个难得的资源丰富镇。历史上该镇有“四好”之说:即红得好、黑得好、白得好、灰得好,分别指红瓜子、煤炭、石灰、水泥。该镇蕴藏着储量和品位日居赣南之首的煤、石灰石、稀土、铁矿等矿产。已探明的煤炭储量2000万吨,占全赣南煤炭储量的60%,且煤质优、品位高;发热量达6000大卡以上,十分适合用于各种企业的生产。同时,丰富的石灰石、稀土、铁矿石等资源则适宜兴办大型的水泥厂、石灰厂、陶瓷等。其次,铁石口镇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十分便利的交通。京九铁路、105国道、正在修建的赣粤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还建有火车站,北至南昌、九江,南抵港澳,一日内可往返。赣粤高速完工后,三个小时即可到达广州、深圳。再次,铁石口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硬环境优良。该镇的用水、供电、通讯设施都十分完善,兴建了11万伏的输变电站,大型水塔和畅通的供水系统,还兴建了2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文化、娱乐设施等十分完善,是赣南颇有名气的休闲娱乐文化中心。第四,铁石口镇具有良好的软环境。镇里领导干部思想解放,意识开放,思路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团结一致兴事业,招商、亲商、安商、富商意识十分强烈,已形成一套诚心招商、热心为商的招商引资体系。招商政策优惠,招商服务周到,全镇形成了人人为招商,招商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客商进来后,可马上投资生产,其它服务方面,全由镇里派干部全程做好。到目前,该镇已有来自广东、福建、香港等十多个省市的客商投资兴办了30多家企业。其中有较大型的钢铁城、强盛陶瓷厂等。还有枫坑口水电站、红瓜子加工厂、纸袋厂、自来水厂等一批招商项目正在洽谈。

信丰县,唐永淳元年(682年)建县,自古以“饶谷多栗,人信物丰”著称,县名取人信物丰之意。位于江西省赣州中部,居贡水支流桃江中游。东邻安远县,南靠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西连广东南雄市,西北接大余县,北界南康区、赣县。

信丰县是江西历史文化名城,历为赣南重镇,位于大赣州都市区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广州、深圳和南昌四小时经济圈,是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的直接腹地。截止2013年底,信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6.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25.8万人;是赣州南部6县(信丰、龙南、安远、定南、寻乌、全南)唯一城区面积突破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突破25万的县城,迈入江西省中等城市行列,同时也是赣南次中心城市之一。

信丰县矿产有煤、石灰石,麦饭石、稀土、钨等矿产资源;有耕地47万亩,其中水田38.8万亩;山地302万亩,主产粮食、烟、果、菇、瓜、菜、甜玉米、茶叶及猪、牛、家禽等,农副土特产品众多,盛产脐橙,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先后被列为10多个国家级农业基地,被称为“中国脐橙之乡”、“中国草菇之乡”。[1]

信丰县是原中央苏区21个全红县之一,是红军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所在地,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核心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项英、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信丰县战斗、生活过。[2]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秦时属九江郡,汉时属豫章郡,西晋属南康郡,隋时属虔州。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分南康县东南地置南安县,是为建县之始。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24年),因与福建省泉州南安县同名,故改名信丰,取“人信物丰”的含义,沿袭至今。[1][3-4]

1987年,极富乡、铁石乡、大桥乡,改设铁石口镇、大桥镇;同益乡的水东、长生、花园、同益、水北等五个村委会划归嘉定镇。

1988年12月10日,撤销小江乡、新田乡、古陂乡、大阿乡、大塘埠乡、安西乡,设立小江镇、新田镇、古陂镇、大阿镇、大塘埠镇、安西镇。

1989年11月23日,撤销油山乡,设立油山镇。1994年8月18日,撤销小河乡,设立小河镇。

2001年5月9日,信丰县撤销同益乡、龙舌乡,划归嘉定镇;撤销坪石乡,划归大塘埠镇;销金盆山乡,划归古陂镇;撤销黄泥乡、星村乡、西牛乡,合并组建西牛镇;撤销九渡乡、正平乡,合并组建正平镇。2003年底,信丰县总人口66.6万人。

2004年底,信丰县辖13镇3乡:嘉定镇、新田镇、铁石口镇、油山镇、安西镇、古陂镇、小江镇、小河镇、大阿镇、大桥镇、大塘埠镇、正平镇、西牛镇、万隆乡、虎山乡、崇仙乡。[5]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04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