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因为“九”在《易经》中是阳数,“九九”就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就叫做“重阳”。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2、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重阳节在历史不断的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九”有长久的含义,所以也寄托着人们对于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如今的重阳节已经更大意义上变为“老年节”。
3、重阳节习俗
(1)晒秋
重阳节是赏秋的最好时期,在中国的南方很多山区村落还有晒秋的习俗,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2)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在民间,过重阳节是以风筝为主要特征的,民间传统中,放纸鸢也是重阳节的一个特色。
(3)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个习俗的源于人们对于重阳节当时的气候特点和对于山岳的崇拜。我们学习过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有提到登高的习俗。
秋天丰收的手抄报内容:
2018年9月23日,农历戊戌变法秋分是历史载入史册的日子,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隆重开幕。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准,每年秋分日被确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国家层面,为亿万农民设立了一个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法定节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农耕文化积淀厚重,灿烂辉煌。
从古代先民打壤而歌,到三千多年前甲骨文文“年”字的祭谷表意,再到历久成俗的表意,“籍田礼”祝五谷丰熟,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传统习俗绵延不绝,一脉相承。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成立,继承和弘扬了丰富多彩的祈祷丰收。庆祝丰收的中国优秀农耕文化传统,是增强民族精神价值认同,赞扬亿万农民的杰出贡献,凝聚农村振兴的伟大力量,扎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新民俗。“丰收节”蕴含着最鲜明的核心价值内涵,刻有最生动的内涵“三农”情怀印记。
丰收节手抄报内容: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农民丰收节,既是亿万农民庆丰收、晒丰收的节日,也是全社会享丰收、助增收的节日。“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我们礼赞丰收,就是礼赞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的朴素哲理,就是礼赞“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精神价值,就是礼赞“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的时代风尚。坚持锤炼敢于担当、勇于奋斗的品格,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我们就一定能不断收获胜利的果实,实现亿万人民的伟大梦想。
2、每年农历的十月初十当天,正处在秋收后农闲时,不用通知,客人都自然前来欢聚,即使是路过的陌生人,也可以入屋参加宴席。节日当天早晨,该屯家家户户都做十多斤的油糍和白糍,准备送给客人,并杀鸡宰鸭,炒好鱼肉,中午时分,酒肉上台,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汇聚,人们边吃边谈论一年丰收的景象,大家都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之中。离去时,主人还给每个客人包上几只油糍、白糍带回家,让家人分享丰收的喜悦。晚上,青年男女还进行山歌对唱,通宵达旦,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