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兽药储存环境温度湿度标准是多少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4:58:32
字号:

兽药储存环境温、湿度标准条件:

如何知道兽药储存环境温度湿度标准是多少

应按兽药的温、湿度要求将其存放于相应的仓库中。其中冷库温度为2-10℃;阴凉库温度应不高于20℃;常温库温度应为0-30℃;各库房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75%之间。

这是农业部对兽药经营企业GSP认证兽药储存的要求。

在畜禽养殖业中,兽药残留物污染生态环境可导致哪些危害

研究所面向国家需求,围绕日本血吸虫病等重要人、畜共患病与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畜禽疫病的防治研究等领域开展前瞻性、关键性的应用新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承担总理专项基金、‘973’前期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部门、地方的重大科技任务,同时还承担了10余项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等国际合作项目,组织相关项目的协作攻关,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编著出版专业著作和学术期刊。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培养点,1984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培养点,1999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培养高级农业科技专业人才。建所以来获各项科研成果45项,其中“农业血防综合治理新技术”获寄生虫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成功国家一类新兽药“盐酸锥双净”、二类新兽药“地克珠利”(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内第一个获新兽药证书的球虫病免疫预防苗(DLV疫苗)。一批先进实用的畜禽寄生虫病防治新技术和新产品,在现场推广应用后,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7项,出版专著32部,发表论文800余篇。在家畜血吸虫病、鸡球虫病等

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免疫学与免疫预防及综合防治研究,动物寄生虫虫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及共享平台建设,动物疫病病原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新兽药的研究,兽药新制剂及给药技术、药物评价、药物分析及兽药残留检测等研究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成绩。连续三届被卫生部、农业部、水利部授予全国血防先进集体称号。被评为上海市和中国农科院文明单位。对推动我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科学进步,为控制我国寄生虫病的危害,保障人、畜健康、促进畜牧业和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2年3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向上海市人民政府提议共建国家级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响应我院的提议,并全力支持。动物医学研究中心以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为主体,通过向国内外招聘相关领域高级人才组建,并充分利用上海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及人才、经济、信息等突出优势,努力建成国家级动物医学科技创新中心、动物医学产业中心和国际动物医学科技交流中心。

中心项目计划建设总建筑面积15860平方米,总投资8450.33万元。中心经过三年多的前期筹备工作,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落实了项目建设用地(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附近)和建设资金,2006年初有望动工建设。200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该中心由八个科研创新机构和两个管理机构组成。其中科研创新机构包括国家防治动物血吸虫病专业实验室、农业部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动物生物技术研究室、动物传染病防制研究室、动物药学研究室、畜产品安全研究室、科技信息情报研究室、研究基础条件部;管理机构包括科研管理处、综合办公室。

中心的主要方向任务是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追踪国际科技前沿需要,承担国家动物疫病防疫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任务,解决与其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和推进全国动物疫病防制理论和技术的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其重点研究领域是围绕我国的重要人畜共患疫病和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重大动物疫病,特别是在南方流行的重要疫病,如日本血吸虫病等重要的热带病、水禽病、宠物病等,开展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诊断检测与综合防治技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动物药学、生物信息学等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为有效控制我国动物疫病的发生和防止国外动物疫病的进入提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建立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制理论体系。同时,针对我国动物重大疫病的防疫需求,开发、转化先进、实用的产品与技术,以交钥匙工程不断向企业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技术,促进我国动物医药行业的科技进步。

附:5个主要学科介绍

(1)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防治研究

建设思路:针对我国畜牧业迅速发展,畜、禽饲养方式发生较大改变和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畜、禽寄生虫病流行、危害及防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新时期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和重要畜、禽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免疫、综合防治、寄生虫病原分子生物学、抗药性机理、我国畜、禽寄生虫虫种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外来寄生虫病监测等研究和技术平台建设,为我国畜、禽寄生虫病的控制、畜牧业发展、人类健康、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技术、新产品。

主要研究方向:新时期动物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和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寄生虫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动物寄生虫病原和媒介生物学研究;动物寄生虫虫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和共享平台建设;动物寄生虫的致病机理与免疫学研究;动物寄生虫病的诊断监测与免疫预防新技术研究;动物寄生虫病与人类健康、环境卫生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新发和外来动物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控制技术研究。

(2)动物药学

建设思路:研究开发高效、低残、安全的抗菌、抗寄生虫药物。在化学药物的合成,天然药物有效成(组)分的提取、分离、鉴定;兽药新制剂和给药方法的研究;新药与药物新制剂的药效学、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药物残留研究等领域积极开展工作。根据我国兽药研究与开发的实际情况以及新兽药研究与开发的特点,采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有我国自身特点的兽药学科创新体系。吸收、消化、改造、利用国内外新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和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品。

主要研究方向:化学药物的合成;天然药物有效成(组)分的提取、分离、鉴定与合成;新抗生素的筛选及半合成;兽药新制剂和给药方法的研究;新药与药物新制剂的药效学、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药物残留研究;环境友好”药物的开发研究。

(3)动物生物技术

建设思路:跟踪生物技术国际发展前沿,重点开展动物疫病病原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免疫学,动物生物反应器,人类重大疾病的治疗、预防药物、保健品及诊断试剂盒等医药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动物疫病病原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研究;动物功能新开发利用的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物反应器、医药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生物制品安全性评价。

(4)动物传染病防治研究

建设思路:以在我国流行的重要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危害严重的动物传染病防治研究作为重点,充分利用上海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里的优势和已建立的生命科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分子生物学、分子检测技术和基因工程疫苗等研究。开展热带病、水禽病、宠物和实验动物疾病的检测防治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动物传染病病原分子生物学、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动物疫病防治新技术研究;热带病、水禽病、宠物和实验动物疾病的检测与防治技术研究;动物传染病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等。

(5)兽医公共卫生

学科建设思路:应用生物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开展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监测技术研究,以建立快速、高效的检测手段和检测方法,确保食品安全,保障人类健康。运用《产品质量法》、《饲料卫生标准》等法则,开展饲料品质的快速监控。

主要研究方向:动物源性食品兽药、农药、添加剂残留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动物源性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质污染检测技术研究;快速检测试剂盒研究;畜产品安全与饲料卫生的评价、分析研究。

随着畜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兽药(包括兽药添加剂)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饲料利用率、促生长和改善产品品质方面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畜牧业中滥用兽药和超标使用兽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后果,一方面是导致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摄入人体后影响人类的健康;另一方面,各种养殖场大量排泄物(包括粪便、尿等)向周围环境排放,兽药又成为环境污染物,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李存(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永年057150

随着畜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兽药(包括兽药添加剂)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饲料利用率、促生长和改善产品品质方面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畜牧业中滥用兽药和超标使用兽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后果,一方面是导致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摄入人体后影响人类的健康;另一方面,各种养殖场大量排泄物(包括粪便、尿等)向周围环境排放,兽药又成为环境污染物,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①兽药残留及其种类

兽药残留(animaldrugresidues)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贮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近年来,兽药残留在国内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兽药残留包括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和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动物性食品是指肉(包括肝、肾等内脏)、蛋和乳及其制品的总称随着经济的发展、动物性食品在人们食物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卫生安全也倍受关注。

残留毒理学意义较重的兽药,按其用途分类主要包括:抗生素类、化学合成抗菌素类、抗寄生虫药、生长促进剂和杀虫剂。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素统称抗微生物药物,是最主要的兽药添加剂和兽药残留,约占药物添加剂的60%。

②兽药残留引起的原因

不遵守休药期的规定、非法使用违禁药物、不合理用药等是造成兽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休药期(withdrawaltime,WDT)是指从停止给药到允许动物或其产品上市的间隔时间。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调查,未能正确遵守休药期是兽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如1970年、1985年、1990年和1991年所占比例依次为76%、51%、46%、54%。非法使用违禁药物是指: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使畜禽增重、增加瘦肉率而使用?一兴奋剂如盐酸克伦特罗等,即“瘦肉精”;为促进畜禽生长而使用性激素类同化激素;为减少畜禽的活动,达到增重的目的而使用安眠镇静类药物等。不合理用药是指:滥用药物及兽药添加剂;一旦出现症状,在未确诊的情况下,重复、超量使用兽药,制剂无效就直接使用原料药;不管什么药,拿来即作为药物添加剂长期使用;随意改变兽药的给药途径和给药对象等。

③兽药残留的危害

3.l毒理作用

3.1.l急性中毒?2-一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简称?-兴奋剂)能够加强心脏收缩、扩张骨骼肌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兽医和医学临床上用于治疗休克和支气管痉挛。5~10倍以上治疗量时则在多数动物(牛、羊、猪、家禽)具有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增加瘦肉率的作用,俗称“瘦肉精”,克仑特罗、马布特罗口服生物利用度较高,应用较多,?-兴奋剂在肝、肺和眼部组织中残留较高,浓度能达到100-500g/t,人一次食用100-200g这样的组织就可能出现中毒反应。在国内外已有多起因食用含?-兴奋剂残留的动物肝和肺组织发生中毒的报道,出现头痛、心动过速、狂躁不安、血压下降。如1997年发生在香港的数人吃了含有盐酸克仑特罗的猪肺而发生急性中毒的事件。

3.1.2慢性中毒兽药残留的浓度通常很低,发生急性中毒的可能性较小,长期食用常引起慢性中毒和蓄积毒性。

氯霉素能导致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并且其发生与使用剂量和频率无关。人体对氯霉素较动物更敏感,婴幼儿的代谢和排泄机能尚不完善,对氯霉素最敏感,何出现致命的“灰婴综合征”。氯霉素在组织中的残留浓度能达到1mg/kg以上,对食用者威胁很大。已有1例儿童服用2mg氯霉素和老年妇女使用氯霉素眼膏后死亡的报道。所以,氯霉素已禁止用于食品动物。

四环素类药物能够与骨骼中的钙结合,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泰乐菌素易发生肝损害和听觉障碍。氨基糖甙类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主要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导致眩晕和听力减退。磺胺类药物能够破坏人体的造血机能。长期接触有这些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可能有害健康,引起慢性中毒。

3.1.3“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苯丙咪唑类药物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物,通过抑制细胞活性,可杀灭蠕虫及虫卵。这类药物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具有明显的致畸作用和潜在的致癌、致突变效应。雌激素、砷制剂、喹恶琳类、硝基呋喃类和硝基咪唑类药物等都已证明有“三致’作用,许多国家都禁止用于食品动物,一般要求在食品中不得检出。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新型广谱抗菌药、药效高、毒性低,在国内养殖业中用量很大,这类药物主要影响原核细胞DNA的合成,但个别品种已在真核细胞内显示出致突变作用。磺胺二甲嘧啶等一些磺胺类药物在连续给药中能够诱发啮齿动物甲状腺增生,并具有致肿瘤倾向。链霉素具有潜在的致略作用。这些药物的残留超标,将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

3.2变态反应

一些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能引起变态反应。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广泛,其代谢和降解产物具有很强的致敏作用。喹诺酮类药物也可引起变态反应和光敏反应。轻度的变态反应仅引起算麻疹、皮炎。发热等,严重的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3对胃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胃肠道存在大量菌群,且互相拮抗、制约以维持平衡。如果长期接触有抗微生物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部分敏感菌群受到抑制或杀死,耐药菌或条件性致病菌大量繁殖,微生物平衡遭到破坏,引起疾病的发生,损害人类的健康。

3.4诱导耐药菌株

抗微生物药物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在饲料中长期亚治疗剂量添加抗微生物药物,易于诱导耐药菌株。细菌的耐药基因位于R-质粒上,能在细胞质中进行自主复制,既可以遗传,又能通过转导在细菌间进行转移和传播。关于人和动物之间耐药质粒的传递问题,一直存在争论,但已有实验证实了耐药基因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递,即动物原的耐药菌株可以向人传播。

另外,人们长期接触有抗微生物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也会直接诱导人体内的耐药菌株。

3.5激素样作用

性激素及其类似物主要包括甾类同化激素和非甾类同化激素,70年代前,许多国家将其作为畜禽促生长剂。肝、肾和注射或埋植部位常有大量同化激素存在,被人食用后可产生一系列激素样作用;潜在的致癌性、发育毒性(儿童早熟)、女性男性化和男性女化性。近年来我国常有儿童性早熟的报道,这与养殖业中非法使用性激素作促生长剂致使其残留于动物食品中有关。另外,磺胺二甲嘧啶的激素样作用也在研究中。

3.6生态环境毒性

兽药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粪便、尿等进入环境,由于仍具生物活性,对周围环境有潜在的毒性,会对土壤微生物、水生生物及昆虫等造成影响,这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阿维菌素类药物对低等水生动物、土壤中的线虫和环境中的昆虫均有较高的毒性作用。同化激素随排泄物进入环境成为环境激素污染物,如污水中lng/L的雌二醇即能诱导雄鱼发生雌性化。抗球虫药常山酮对水生动物(如鱼、虾)有很强的毒性。有机砷制剂作为添加剂大量使用,随排泄物进入环境后,对土壤固氮细菌、解磷细菌、纤维素分解细菌等均产生抑制作用。

另外,进入环境中的兽药被动、植物富集,然后进入食物链,同样危害人类的健康。有机磷和有机氯杀虫剂常用来驱杀动物的体内和体外寄生虫,排泄物中的有机磷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很高,而有机氯杀虫剂在环境中能长期存在,易被动、植物富集并具有“三致”作用。己烯雌酚、氯羟吡啶在环境中降解很慢,能在食物链中高度富集,影响人类的健康。

3.7影响畜禽产品出口贸易

前些年,我国畜禽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由于兽药残留超标被某些国家退货、销毁、索赔甚至终止贸易往来,不仅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我国畜禽产品丧失了良好信誉,严重影响了畜禽产品的出口贸易。1990年出口日本的1万吨鸡肉,由于氯羟吡啶的残留超标,产品全部销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自欧盟于1996年中断我国对其畜禽产品出口以来,欧盟兽医委员会每年都派代表来中国考察,2001年短暂恢复了我国上海、山东部分企业的畜禽产品出口,2002年1月2日又宣布全面禁止我国畜禽产品出口欧盟,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畜禽产品中的兽药残留。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中的非贸易性技术堡垒现象,使我国畜禽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不能很好地控制兽药残留,畜禽产品的出口贸易将是困难重重。

④兽药残留的控制措施

我国的兽药残留监控工作起步较晚,但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问题,制订了各种监控兽药残留的法规,这是我国对兽药残留监控保证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有力措施。但是,兽药残留监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民众的支持,现提出以下控制措施。

4.l加快兽药残留的立法,制订相应的法规

尽快制定对兽药安全使用和违法使用处罚的法规,制定国家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法规,以及一系列可操作的配套管理法规,把兽药残留监控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大处罚力度,推动和促进兽药残留监控工作的开展。

4.2严格规范兽药的安全生产和使用

监督企业依法生产、经营、使用兽药,禁止不明成分以及与所标成分不符的兽药进入市场,加大对违禁兽药的查处力度,一旦发现,严厉打击;严格规定和遵守兽药的使用对象、使用期限、使用剂量和休药期等。加大对饲料生产企业的监控、严禁使用农业部规定以外的兽药作为饲料添加剂。

4.3加强饲养管理、改变饲养观念

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力,实施综合卫生防疫措施,降低畜禽的发病率,减少兽药的使用。同时,充分利用中药制剂、微生态制剂、酶制剂以及多糖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制剂来防病、治病,减少兽药残留。

4.4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兽药残留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广泛宣传和介绍科学合理使用兽药的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养殖户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其能自觉地按照规定使用兽药和自觉遵守休药期。

4.5加强兽药残留监控、完善兽药残留监控体系

加快国家、部、省三级兽药残留监控机构的建立,实格国家残留监控计划,加大监控力度,严把检验检疫关,严防兽药残留超标的产品进入市场,对超标者给予销毁和处罚,促使畜禽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换,使兽药残留超标的产品无销路、无市场、迫使广大养殖场户科学合理使用兽药、遵守休药期的规定,从而控制兽药残留。

4.6加快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积极开展兽药残留控制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完善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特别是快速筛选和确认的方法,加大筛选兽药残留的试剂盒的研究和共发力度。积极开展兽药残留的立法和方法标准化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我国的兽药残留监控与国际接轨。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889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