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未来发展趋势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9:05:44
字号:

一是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农业未来发展趋势

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是在成片集中的土地上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运用高效的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生产投入的前提下,降低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成本,提高产量,使农产品的价格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带动诸如运输、农机制造、维修服务、仓储烘干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大农业的发展局面。

当然,要发展规模化农业,需要有一个过程,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首要的就是土地集中的问题。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但是,国家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农民实行土地经营权向种田能手的合理流转,以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从土地分离出来的农民,可以发展二、三产业,从事养殖、加工、运输、劳务等。

而在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地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已成为现实。例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黑龙江垦区二道河农场,人均耕地90余亩,平坦连片,建场伊始就以现代化农场标准为建设目标,配备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农业劳力少而精,再加上先进的农业措施和管理,因而创造了可与发达国家农业相媲美的高劳动生产率。每个农业工人年均生产粮豆14.5万公斤,创产值12万多元。友谊农场等也是如此,农药和微肥喷洒实行飞机航化作业;各项农事活动由现代化大机群实施科学种田标准化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用于生产管理,应用CIMS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指导农业生产;主栽农作物水稻、大豆、小麦及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科学合理;因土施肥,选育良种,并辅以配套成网的水利工程和喷灌设备,确保了农业丰产丰收。基本上实现了“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二是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之中,生产工具正在逐步实觑机械化,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电力和燃油的投入越来越多,农作物的产量在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水体污染、土壤板结;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水体和农产品污染,害虫产生抗药性后再度猖獗;塑料薄膜的大小使用造成白色污染,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农作物减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养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着眼于人、动物、植物及土壤之间的有机联系,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自然相和谐的农业生产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生态农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而是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2)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使用生物肥、有机肥和长效肥;(3)利用作物秸秆还田保持土壤肥力;(4)利用作物秸秆发电、气化后形成再生能源、作为牲畜饲料等构成再循环经济;(5)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以保持水土;(6)控制牧场载畜量以保护生态环境;(7)不使用抗生素;(8)不使用转基因技术。

三是从自然式农业向设施化农业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差别很大,产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尽管我国目前的财力状况尚不能满足大规模的农业设施建设需要,但未来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是一个方向。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农业灌溉问题,东部及东北区域的中低产田改造和工程设施建设,沿江农业区域的涝区综合治理等,都是我国未来农业向设施化发展的重点。目前,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且土地资源缺乏的城市和地区已经建立了一些高科技含量、高投入的设施农业,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农业专家们经过精心设计,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在黑龙江垦区,为了解决早春气温寒冷的问题,采用塑料大棚进行水稻育秧,采用日光温室生产蔬菜、花卉苗木等。为了解决间断性干旱问题,许多农场早已配备了喷灌、滴灌机械设备等。

四是从机械化农业向“电脑自控化”管理方向发展。

大面积的农业机械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的工作效率,而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模块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的台阶。未来农业发展的最高形式,应是高度的自动化和精确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已为我们开辟了发展方向。

五是生产组织与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加入WTO以后,我国未来农业的生产组织与服务,将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进行对接,成立相应的农协会等专业服务组织,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及时疏通渠道,使各种农作物产量达到最高,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加工增值达到最大,销售价格和经济效益达到最高,使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质量兴农”,强调绿色发展要突出一个“绿”字,我们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要从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入手,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之近年来由于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恐慌日渐提升,将农药妖魔化的声音甚嚣尘上,不少农民因此蒙受损失、无奈躺枪。

那么,农药到底应该如何科学使用?未来农药到底该怎么用?

1、农药误用有大危害今天社会上普遍关心的农药安全与否的问题,大多并不是农药自身毒性太高造成的,而恰恰是因为农民朋友在使用时张冠李戴了,造成了毒副作用。那么,农药误用之后,会给农作物和土地带来怎样的危害?“农药的确有一定副作用。对于医药来讲,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就是强调了其副作用。医药一般用于个别的人,只需讨论对人体的副作用问题,而农药是施用到农业生态环境中去,副作用要复杂得多。农药对人的毒性是最重要的副作用之一。农药施用于农作物,如果伤害了农作物,就是发生了‘药害’,也是一种副作用。农药作用于农业有害生物体,有时会引起有害生物种群产生‘抗药性’,使得药剂再按以往剂量施用却不灵了。近四十多年来,农药在农作物及在环境中的‘残留’,以至于对环境造成污染,成为人们非常重视的副作用。”

2、无人机提高农药利用率低。您可能不相信,有关农药的真相是,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农药的单位使用量越大,发达国家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发展中国家的1.5-2.5倍。对于中国来说,由于规模化经营还很难实现,在田间地头基本要靠农民朋友背着药箱进行农药喷洒作业,这样一来,造成重喷和喷洒不均匀的情况就很严重,平均利用率只有35%,所以用量会明显增多。如果用量多,农药利用率不足的话,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于土壤的污染和农药残留的超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施药是一个非常精确的过程。过去这些手动的喷雾器,在我们国家的植保市场上占有了80%以上的份额,但它不能把农药打均匀,这是问题所在。我们经常说农药是子弹,药械是枪,施药技术就是如何打枪。一直以来我们的子弹不错,但枪不好,无人机的出现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无人机相当于20~40个人的生产效率,而且还能把农药打的均匀高效,确实很有前途。同时就像是高铁技术提振中国信心一样,植保无人机就是中国农业机械领域的高铁技术!”

3、生物防治代替农药。是药三分毒,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其他方式来减少农药使用不当带来的副作用,也能收获和农药一样的防病效果呢?使用农药来防治病害属于化学防治,除此之外还有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植物检疫等等其他措施。那么生物防控有什么方法呢?

“温室里种黄瓜,最怕枯萎病和白粉虱,用化学防治的办法控制它们,有时效果欠佳。科技人员发现,枯萎病基本上是土传病害,云南有一种黑籽南瓜耐病,把黄瓜苗的芽嫁接在黑籽南瓜苗的砧木上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此不但能控制住枯萎病,而且植株抗逆性增强,耐高温、低温,耐旱、耐涝,提高产量明显。控制温室白粉虱,只要在温室头茬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甜椒等作物,压低虫口,二茬就可以再种,一般情况下白粉虱危害严重的是黄瓜、番茄。这两个例子也说明,单纯依赖化学防治的思想要不得,化学防治只是综合防治的组成部分。”

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一方面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化学农药的贡献和价值,不能因噎废食;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化学防治只是综合防治病虫害的一部分。

4、用农药要算好经济账。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就拿生物防控来说,通过“以虫治虫”的方法确实能防患于未然;但是另一方面,生物防控在目前的成本还是很高的,而且也很难应对所有的病虫害。有科学表明,尤其是遇到突发性、入侵性生物灾害发生时,目前还没有任何更高明的防治方法能够替代化学农药。对于农民来说,大家采用生物防控的方法通常是为了打造有机农产品,而有机农产品一定意味着高回报、高投入。那么,农药使用如何算好经济账呢?

施用农药要讲经济效益,这里就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农业经济问题。我们投入1元钱的农药,杀伤或控制了某种农业有害生物种群,到底能挽回多少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损失?理论上说,当然挽回的损失或者增加的收益要等于或大于1元,这种农药的投入才有必要,才有‘经济效益’。换句话说,防治某种有害生物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保障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或者与此相应的经济利益。如果某种有害生物为害不重,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小于施用相应药剂的投入,那就没有施药的必要,或者说此时用药比不用药损失更大。

一般情况下,农药的投入产出比为1:4时,经济效益比较显著。如何用药,采用哪种农药,对于农民朋友来说一定要从经济角度考虑清楚,一些前沿技术虽然很好,但考虑我们自己的发展阶段,未必是合适的。

长远来看,农产品安全是一件关乎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能否建立相互信任的大事,我们要按照相关标准严格自律,同时在监管层面又有国家来做背书,这也是打消公众质疑,赢得市场口碑的好方法。希望农民朋友能够严守质量关,同时积极向当地农业部门提出申请!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828623.html